祭祖祈福,福澤萬代,禮敬先人,從《慈恩天下》開始

2020-12-20 開啟智慧

【導讀】《慈恩天下》的天壽儀式,是對中華傳統孝道禮儀的傳承,敬食、獻酒、祝文等環節貫穿整個祭祖祈福儀式,給人以無上的尊崇之感。

《慈恩天下》是曠世巨作,她承載著傳承傳統文化,淨化心靈的重任。為了讓用戶可以時刻感受到傳統古典的文化氛圍,各個天園都採用了大量的傳統文化元素,龍鳳雕紋、百福牆、寒潭鶴影……比比皆是,尤其是用以祭祖祈福的天壽儀式,是傳統文化「孝道禮儀」的精髓延伸。

(圖1)《慈恩天下》祭祖祈福的天壽儀式

中國古代,傳統的祭祀儀式一般分為三大步驟:「敬食」、「獻酒」、「祝文」。

「敬食」篇:「敬食」指的是祭祖祈福時敬獻佳餚供先人享用,古代敬食所用之物一般為「犧牲」(豬牛羊)等肉食。因古代的物質條件不發達,能夠食肉是飲食的最高享受。而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完全食肉已經並非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天壽儀式採用的是大江南北各式各樣的精緻糕點,更健康更綠色。

(圖2)天壽儀式中的「敬食」環節。

「獻酒」篇:獻酒指的是為先人敬上美酒。酒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釀造技術不斷改進,《慈恩天下》選用上乘的五穀、純淨的天池仙水釀造成一壺壺瓊漿玉液,可在祭祖祈福時供先人享用。

(圖3)天壽儀式中的「獻酒」環節

「祝文」即是祭詞之意,在古代一般是按照一定詞牌、旋律高聲吟唱。根據現代人的交流習慣,天壽儀式將「祝文」的吟唱形式改成「贈語」,祭拜者可以自己編寫「贈語」,在祭祖祈福時表達對祖輩或逝者的感恩及思念之情。

(圖4)天壽儀式中的「祝文」。

另外,紙質書信難以保存,經過時間的衝刷,終究會變成塵土,為了永久保存升天者以及歷代子孫的資料,每個天園都設置了寫信專區,凡是寫下的天國信件,都可以生生世世,永久保存,供子孫後代祭祖祈福時瞻仰。

(圖5)富貴園中的寫信區

人們生活節奏不斷地加快,家族觀念越來越淡漠。傳統的祭祖祈福儀式早已遺忘在了歷史的角落,古語有云「知禮而後行」,一個人唯有知禮才能方正自己的行為,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成就事業。然而縱使有禮拜先人的孝心,人們也很難尋一方淨土舉行威嚴莊重的儀式。在現實社會中這只能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但是《慈恩天下》的出現讓一切變成了可能,成群的仙女童子侍奉左右,仙風道骨的仙人守候主持,唯美的背景音樂,親切的語音讀誦,一切都是那麼完美感人。禮敬先人,從《慈恩天下》開始。

相關焦點

  • 春節習俗 祭祖行孝的發展與意義
    春節是中華傳統節日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入了臘月,忙活了一年的人們,又開始為過年做準備,殺豬宰羊,漿洗灑掃,蒸饅頭,做年糕,買年貨,走親訪友,貼福字,粘對聯,掛門神,很是熱鬧。熱鬧之餘,春節期間還有一項最重要的傳統禮儀活動——祭祖。
  • 「慈恩天下」慈恩院-佛區 早晚課 參與說明
    【慈恩天下】佛區早晚課:虔誠禮拜,表達對佛的尊敬、感恩。去染成淨,覺悟人生。時修善行,日日增福德,心誠圓大願!>【慈恩院】佛區 早晚課視頻展示:1.操作步驟:1.進入登陸界面,按鍵盤快捷鍵「Shift+Ctrl+F11」2.選擇1-100線任意線路進入3.進入佛區後點擊右上角嚮導圖標(如下圖),出現導向圖後點擊上方「大佛區」4.進入大佛區後點擊角色身旁的【禮佛長者】5.點擊參與儀式後敬一柱香既可參與等待開始莊嚴殊勝的祈福天下的開運法式
  • 第七篇:祭祖析福在天園
    慈恩人將現代網絡科技,與中華孝道文化融為一體,實現了「科技傳承孝道、網絡連根養根」,這是多麼偉大的緣起!隨著網絡祭祖潮流的興起,也有一些祭祖網站呈現在了現實生活中。當我們真正靜下心來,去認知到潛藏其中的異同時,就會發現許多的差異,讓《慈恩天下》凸顯著全新的面貌。
  • 傳統的清明節祭祖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清明節即使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的祭祖節。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
  • 青島慈恩TA13青年志願者到平度國開實驗學校舉辦「愛心傳承 慈恩天下」的公益活動
    2017年3月26日,平度國開實驗學校的師生、家長及慈恩TA13的青年志願者們,在國開實驗學校歡聚一堂,成功舉辦了一場主題為「愛心傳承 慈恩天下」的公益活動。「愛心傳承 慈恩天下」是通過一系列新穎、富有情趣和挑戰性的體驗式活動,像「拼圖遊戲」「雙人對話」「漫漫人生路」「藍絲帶」等,讓參與者在緊張、起伏的活動中出現突破,建立創新、樂觀的心態。
  • 三學淨苑舉辦2014年「冬至祭祖祈福」系列法會
    冬至到來,三學淨苑特舉行為期11天的「祭祖祈福」系列法會,法會包括地藏七、三時繫念、放生活動、授三皈五戒儀式四個部分。 地藏七 2014年12月15日至21日,三學淨苑舉行地藏七,隨著住持上開下應法師主持的灑淨儀式,冬至祭祖祈福法會拉開帷幕,三學淨苑正覺念佛堂、華嚴講堂兩處會場悉皆清淨。
  • 中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就算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先人
    在此先祝願廣大的女性朋友們節日快樂,同時也祈福我的媽媽節日快樂。8號的話,也就是說,我在這裡,在這個崗位上還在八天時間,這廚師行業的最後八天。這個月的21日是農曆的春分。我們鄉下很重視春分這段時間,春分前後這段時間,是我們鄉下人最隆重的日子——祭祀先人的日子。從春分前後之兩天,各家各戶隨即著手準備祭祀先人的物資,以有人手調備,都在那一天施行。跟隨傳統我們有傳承追遠的傳統,但凡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先人,上供禮品等方式祭拜。
  • 清明節:寄託哀思,祭拜先人
    清明節:寄託哀思,祭拜先人趙剛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或前後。是中華民族傳統隆重盛大的春祭節日,屬於慎終追遠、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是24節氣之一,時在春分之後,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故用「清明」 稱之。古人把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稱之寒食,這天是要禁火的,要吃冷食,所以又稱之為「冷節」、「禁 煙節」。這個習俗是有個民間傳說的,傳說始於山西。相傳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
  • 春節祭祖:泉州、伊犁、梅州、煙臺的祭祖儀式
    待所有人都祭拜完成,就開始將摺疊的金紙放入紙爐並點燃焚燒,這是在為祖先的魂靈們送去陰間所用的紙錢,是祭祖活動中重要的一個環節。紙爐燃旺後,金紙便可直接一小沓一小沓送入,無需一直摺疊。金紙燃盡,所有到場族人再次有序到桌子前,雙手合十,鞠躬三下,宣告祭祖活動的完成。
  • 清明將至祭祖掃墓的五個風水禁忌和避諱
    很快又迎來了一年的清明節,這是中國民間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一個非常有紀念意義的祭祀節日,大多數人都會在這幾天上墳祭祖和掃墓,以此來抒發自己對先人的懷念之情,同時也能為在世的家人親友祈福旺運。在清明祭祖期間,有很多人因為不知道需要注意哪些風水禁忌和避諱,因此而不小心冒犯了祖先,或者損害了自己的健康和運勢,這是非常得不償失的一件事情,違背了祭祖的本意。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清明祭祖掃墓的六條風水禁忌和避諱,當心不要犯了!
  • 中元節|七月半酒,祭祖惦憂思
    七月半,中元節,節日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秋嘗祭祖,是中國追懷先人、敬祖盡孝的傳統節日。中元節又稱盂蘭盆節、七月十四祭祖節,分別是道教、佛教與民間俗信的三種叫法,因此,這也是一個三俗合一的節日。
  • 清明祭祖到底是習俗還是迷信?看看農村老人是怎麼說的
    清明祭祖到底是習俗還是迷信?看看農村老人是怎麼說的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之節,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今天是星期天,我們村所有孫姓子孫都千裡迢迢回家祭祖。這是每年的習俗,哪怕在外省,都必須趕回來祭祖。
  • 清明節,怎樣進行祭祖?祭祖一定要上墳嗎?祭祖方式有哪幾種?
    清明祭祖,歷來備受中華傳統的重視。大家都會在這些日子祭拜先人,給先人送去另一個世界生活的物資錢財,讓祖先在另一個世界過得好,吃好喝好,保佑子孫後代興旺發達。時間來到今天,很多家庭的祭祖工作,是老一輩來承擔的。
  • 清明節|居家追思 文明祭祖 禮敬故人
    感念天地,祈福農桑,於反哺天地萬物之間,亦不忘慎思追遠,感恩故人。清明掃墓,是我們中華民族多年以來的傳統,也是我國最大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是在清明節掃墓。季節交替,辭舊迎新,象徵著新生命、新循環的開始。敬這一杯葡萄酒,緬懷過去,更對未來充滿希望。讓思念與感恩同行,讓生命之力清明恆久。
  • 「回家過年」大槐樹下祭祖祈福——老家春節最高儀式感
    闔家團圓、守歲祈福、祭神拜祖、賀歲拜年,這才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日——春節應有的儀式感。在洪洞老家,年俗年味依舊濃鬱,祭祖祈福是家家戶戶必有的儀式,並非迷信,而是對先祖的敬畏、忠孝的傳承。在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裡,「尋根、祭祖、祈福」是不變的主題,是古槐後裔一直堅守著的初心,也是海內外遊子回家之時為先祖送上的最莊重的禮儀。
  • 文化融合:清明節如何演變為祭祖掃墓,踏青郊遊的節日?
    唐朝還規定給官員放假四天,官員們回家鄉祭祖掃墓成了越來越重要的傳統習俗,假期也從四天放寬至七天。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上巳節「清明時節雨紛紛」清明時分的氣候宜人,從周朝開始,就有達官顯貴在此時刻踏青遊春。春去秋來,一年又一年,古時的人們掌握了氣候的規律,清明時分最是郊遊的好時刻。
  • 清明祭祖丨佛法中的十條建議,冥陽兩利!
    祭祖與踏青兩大傳統民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今年的清明節因為疫情而有些特別。國內疫情防控還沒結束,海外疫情正在蔓延,為避免人員扎推聚集,減少交叉感染,全國多地陸續發文,減少或暫停現場祭掃,倡導「雲祭掃」。實際上,緬懷先人的方式不僅只有掃墓而已。
  • 中元節|今夕,宜思念,宜祈福
    人們傳承著以家為單位的祭祖習俗,祭祖先、薦時食的古老習俗直至民國時期仍然是鄉村中元節習俗的首要內容。抗戰勝利後,各寺廟還增加請佛力普渡「抗戰陣亡將士」英靈。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中元節被入選,且列入民俗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清明節祭祖:我們緬懷先人,寄託哀思,只願逝者安息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紀念祖先的傳統節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掃墓。清明節是祭祖掃墓的日子。幾千年來,人們在這個「氣清景明」的節氣中,進行「祭之以禮」的追遠活動,為已逝的親人、祖先,莊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與敬意。這神聖的生命交流儀式,一年年輪迴、一代代傳承,構成了人們頑強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動力,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續展開新的有機構成。
  • 冬至時節,祭祖、掃墓、遷墳這些習俗你知道嗎?
    古人認為自冬至起,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天地陽氣開始興做漸強,代表著新的開始,是大吉之日,因而視冬至為冬季大節日,在民間更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作為國人重要的一個節日, 許多重要的事情自然也會在那一天進行。如祭祖、遷墳以這些習俗,大部分人選擇在清明、九月半之外,便是在冬至了,不知這些習俗大家都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