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九月一號,是開學第一天,朋友圈最多的就是曬自己的孩子新入學的第一天,並給出祝福,還有一類就是重回校園的喜悅。總而言之,新的學年,大家都充滿新的期待,有期待就有喜悅,九月一號,就是充滿生氣,充滿朝氣的一天。
孩子們都充滿著喜悅,開開心心的去上學了。回想起我們小時候,九月一號,重回學校,經歷了一個暑假,在家裡雖然也玩的很開心,可是到了8月底,多多少少有點想回學校的感覺。不過,今天在農村學校讀書的孩子,給我的感覺是越來越少,村裡面的孩子,絕大部分都想方設法的去到縣城讀書,從一個側面也說明,今天我們的家長,對於教育的重視程度是越來越高。
其實有時候內心也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需不需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縣城裡面去讀書。今天去到縣城讀書,家長的付出是很大的,我老家的鄰居,奶奶從幼兒園就開始去到縣城陪讀,租了個小房子在縣城,只有周六周末才回來,有時候天氣不好,甚至一個月也不回家。從幼兒園就開始陪讀起,這種生活,你想一想要持續多少年。但是,今天這種事情,有著越來越多的家長去做。大城市的一些家長,為了自己的孩子獲得更好學校的學位,付出的艱辛和努力可能更多。
其實我們小時候,村上是沒有什麼孩子去縣城讀書的,大家就在自己村讀小學,在自己的鄉鎮讀中學,只有到了高中,如果能夠考取高中的話,才會去到縣城讀書。有些人可能認為,過往農村中小學和縣城,市城的中小學差距沒有那麼大,在自己的村莊,鄉鎮一樣能夠很好的完成學業。不可否認,農村中小學中,過往確實存在著一批優秀的教師,兢兢業業的在鄉村一幹就是一輩子,也存在著一批學生,他們從鄉村中一般的教育條件下,脫穎而出,依然考取了非常好的大學。
但是,不可否認的一點,其實就算是在90年代,2000年的開始幾年,農村的教育條件都是遠遠跟不上城市的,和縣城比應該有一定的差距,和市城、省城比就肯定相差更遠。那為什麼過往的家長,不想辦法讓自己的孩子去城市讀書,歸根到底就一個字,那時候沒有這樣的經濟實力。我們那一代很多孩子,其實初中讀完就出去打工了,但是今天這種情況就越來越少,你如果留意一下周邊的工廠,又有多少工廠是願意招收初中剛剛畢業的學生,基本上絕跡了。
而今天隨著經濟條件的好轉,越來越多的家長,對於教育的投入也越來越捨得。很多時候,讀書需要家長的意識的,鄉村中有些耕讀家族,他們家族中會讀書的人才就非常多,為什麼?他們的意識走在人家的前面,他們對於教育的投入,對於教育的重視,對於教育的理解等等都相比周邊的鄰居,可能要高出一籌。而這又帶來一種良性循環,家族中讀書的人多了,眼界開闊了,對於教育的認識和理解先人一步。
不過話又說回來,我們儘可能的為自己的孩子爭取了更好的讀書條件,也願意在這方面付出自己的努力。但是歸根到底,我們的孩子讀書,更多在於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家長的支持和付出是基石,而孩子的努力和付出才是更是一層樓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