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隱田園的文人墨客古來有之,但無論是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然自得;還是蘇軾「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的小確幸;或者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深遠境界,莫不是背後有著不得志不得意的無奈心境,給自己找得一處躲避世俗,自我安慰、自尋其樂的一方小天地罷了。當今社會的人們仍舊有著歸隱山林的夢想,尋找自己的詩和遠方。
而這位曾經的北大學霸王青松,考博兩次以高分成績無故被拒,於是帶著妻子孩子歸隱山林11年,過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卻在花掉了350萬的積蓄後,又重新返回了社會,這是為什麼呢?
學霸體質,養生賺錢
上世紀八十年代恢復高考以前的王青松,是河南省信陽市地委機要局的機要幹部。機要局的特殊學習訓練,使他在學習上輕鬆自如。在恢復高考時,輕而易舉的考上了我國最頂尖的大學——北京大學。
報考時,他因為工作關係想報考國政系,但個人又覺得法律也不錯,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國政系。作為79級58名考生裡的老大哥,沉穩踏實。一入學就被選為團支書。學習就更不必說,成績優異,妥妥的學霸一枚。
本科順利畢業後,他還是選擇了法律專業繼續攻讀碩士學位。碩士學位拿到後,他得到了留校任教的機會,成為北大的一名教師。
王青松的老家在河南,這是一個以武術聞名世界的地方。王青松也曾經在家鄉習過武,大學又喜歡看老莊,更是潛心研究。
趕上1985年,全國上下掀起了一股「養生熱」。於是他以他的專業、博學的養生知識,跟院裡申請開設了養生課,開始教授學生養生課程。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養生課還十分受歡迎,因此院裡就組織他專門開設了一個對外的養生班,進行收費的教授養生知識。他北大名校教授的名頭,自身對養生的鑽研,這些都讓那些企業家,有錢人趨之若鶩。幾年間為他帶來了不菲的收入。
養生班的開設除了金錢上收入,還讓他收穫了愛情和家庭。他的妻子張梅,也是在養生班裡認識的,北京外國語大學的畢業生,年輕漂亮的小姑娘在人堆裡特別的閃耀奪目,王青松一眼就看到了她,直誇她:有氣質。
雖然他們有12歲的年齡差,但是對養生的共同愛好,聊不完的共同話題,讓他們最終還是走到了一起,成為夫妻。
歸隱山林,自在生活
而人生在世,總要經歷一些挫折和磨難,學霸也不例外,在連續兩年報考哲學系和法律系的博士生時,王青松雖然筆試成績第一,但面試環節卻被拒之門外。他百思而不得其解,而這將成為改變他的命運走向的一個轉折。
此時,對於養生他也覺得幾年間他研究透徹了,再繼續做下去,對他來說已經沒有意義了。而他似乎對這個社會的現實也有了一絲厭倦,跟妻子想要一種無汙染的生活環境。
於是在1994他們搬到了城郊,並租種了幾畝地,開始過起遠離城市的生活,但每天需要五個小時的車程去上課,往復太過於麻煩和浪費時間,租下的土地也沒有時間耕種。
幾年後,王青松乾脆徹底從北大辭職,妻子張梅也把工作辭掉,這一次,他們又移居到更深的山裡,承包了2500畝的荒山,徹底過起了「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真正隱居的生活。
因為土地面積大,他還僱傭了十來個工人幫忙一起幹活,他們開墾了山林,種上了小麥、玉米、高粱等農作物;還栽種桃樹、梨樹、棗樹、蘋果樹等各種果樹;養了豬、雞鴨、山羊、牛等,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食物鏈,過起了自給自足的生活。
就連洗衣洗澡用的都是純天然的皂角,草木灰等。真正體會了「天人合一」的生存狀態。
王青松妻子張梅說,讓他們決定徹底的隱居,不跟外界來往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兒子的到來,他們想給孩子一個徹底無汙染的環境。
他們一家在深山的庭院裡吃自己種的糧食和蔬菜,自己餵養的牛羊,喝自製的果汁,從不讓人進入到他們的屋子裡。工人們吃飯的垃圾等也都讓他們帶出去。他們要創造一個徹底無汙染的環境。
他們從小給兒子教國學,讓孩子背讀大量的國學經典,三字經、弟子規、百家姓等,孩子三歲開始放羊,跑的很快,身體素質也比同齡的孩子好上許多。
重返社會
就這樣,他們在深林裡過了11年,到了2011年,孩子七歲了,從來沒有接觸過外面世界的孩子,見到同齡的孩子很興奮,但也缺乏一些溝通交往的技能。感覺到孩子似乎已經與這個世界這個時代脫軌,王青松和張梅覺得很內疚。
孩子也到了該上學的年齡,文化知識方面可能同為教師的夫妻兩人沒問題,可是藝術領域的知識,孩子就接觸不到了。
科技更是日新月異,不斷的更新迭代,夫妻倆覺得是不是該讓孩子回歸學校教育?讓他有交朋友、接觸新知識的機會?
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經濟的制約。王青松在做養生課堂的時候,存下一筆可觀的收入,後來還有妻子張梅講GRE的收入和編教材的報酬,林林總總一共也有350萬之多。
但十一年間,管理2500畝地需要的租金,僱傭工人的費用,原料種子的採購運輸,生活的必需品等等,一直以來都是只進不出,花光了所有的積蓄。這樣的生活如果還想繼續,沒有錢肯定是不行的。
於是夫妻深思熟慮之後,決定下山重返社會,走出他們的「桃花源」給孩子打開一個接觸世界的出口,讓孩子接受學校裡的集體教育和更先進的知識理念。讓孩子為自己的生活做出自己的選擇。
而王青松夫婦也重新回歸社會,因為他們想要再過那樣的隱居生活,必須有一定的物質基礎支撐。
所以說,人在自然,在生活面前從來都是渺小的,你所心之嚮往的也總是要付出相應的代價。而王青松的隱居生活沒有朝著他夢想的方向前進,最終因為現實不得不停止了下來。重新返回社會。
小結:
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的權利,選擇的同時就也意味著放棄了另外一些東西。當年兩次考博被拒的王青松也曾經自問,如果當時考上了,是不是一切都將不同?
而當時的王青松因為挫折而選擇了放棄,和妻子選擇歸隱山林,不問世事。那就意味著,他為自己在這個社會大時代裡做出選擇,而這個社會也不會為任何人停下前進的腳步,給你更改的機會。當他們決定回歸時,我們不禁也隱隱擔心,是否還能得上這個社會的腳步?
我們都曾羨慕詩人們那些歸隱的意境,山高水長,曲徑通幽,看似安然自得,卻也時時處處透漏出一絲的無奈和惆悵。
我們對詩和遠方也一直心生嚮往,可是現實是,無論你身處深林還是喧鬧的城市,生活總得還要繼續,總還是少不了衣食住行這些物質上的必須。本質上並沒有因為你居住場所的不同而改變。所以,選擇時一定要考慮的周全而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