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套教材,在新學期開始的時候,悄然走進北京、河北等地的一些中小學校,成為中小學生生活中的「小幫手」。
這套書就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醫藥文化中小學生讀本》。
中小學生學中醫知識,不是搖頭晃腦地背誦「十八反」「十九畏」「湯頭歌」,不是學習「把脈」「針灸」「氣口」等專業知識,而是從圖畫開始,從故事開始,開啟一段具有「東方的思維方式」的藥香旅程。
剛剛獲得「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院士為教材作序,並開宗明義道出這套教材的初衷:「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的目的不是為了培養小中醫,而是了解中醫基本觀念,掌握一些養生保健知識。把人與自然和諧、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適應自然的理念傳遞給學生。」
「東方的思維方式」指的是什麼?中醫知識又將如何陪伴孩子?記者採訪了中醫藥專家和師生。
「藥食同源」,老祖宗的生活智慧
北京市豐臺實驗學校作為試點學校,學生們已經和中醫藥讀本一起走過了兩年時光。甚至在讀本出版之前,中醫藥已經成為該校特色校本課程和同學們相伴了。
校長郝玉偉介紹了同學們和中醫知識相伴的點滴。「每周一節40分鐘的課程,孩子們很喜歡。因為中醫知識貼近生活,這種感受是常規課程裡沒有的。比如親手製作艾條以『扶正祛邪、固本培元』,疫情期間,我們還開展了線上五禽戲比賽,增強體質。這對孩子們來說,更像是體驗課,不會像傳統知識學習那樣有學習壓力。」郝玉偉說。
教材主編之一,中國中醫科學院特聘首席研究員、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原副所長朱建平告訴記者,2017年,這套書在廣西同時開始了試點。三年多過去了,家長發現,孩子們一些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正在悄然改變。「家長們反饋最多的是,孩子不那麼愛吃油炸食品或快餐了,因為吃這些會『上火』,身體不舒服。他們變得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尊重自然規律。而且孩子們會從生活中尋找答案,比如『上火』的時候可以喝菊花茶清火,同時,菊花還有護肝明目的作用。」朱建平說。
小朋友們發現了很多有趣的知識,這讓他們有了當生活「主人翁」的奇妙感受。在夏天,師生們採集薄荷葉,多採一些,既可以消炎止癢,還可以做成爽口的飲料。秋冬季,摘柚子、拔蘿蔔,藥食同源,這些既是美味可口的食物,又有藥理作用,強健體魄。他們有了更多生活常識,「比如在感冒初起的時候,廚房裡尋一顆蔥白煮水,熱乎乎喝一碗,就能治療。」朱建平說。
「藥食同源」,是課本的一個固定章節。這些基本的保健知識凝結著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智慧,是老祖宗的生活習慣,一蔬一飲,就是我們珍之重之的「傳家寶」。朱建平告訴記者,這一部分內容正是在家長反饋中獲得的,此前的教材這部分並不明晰,此後在調研走訪中,老師和家長們要求專章描述這些「老祖宗的生活智慧」。
兩年的實驗期之後,教材還更注重和其他科目的知識銜接。「比如孩子的語文課本、歷史課本都會講到華佗、扁鵲、李時珍,我們銜接配合,打組合拳,儘量做好相關知識的普及,不過多佔用課時,不加重學生負擔。」朱建平說。
「整體觀念」,辯證客觀地看待問題
張伯禮認為,中醫知識給孩子們最大的收穫將是在「東方的思維方式」上,「比如有整體的觀念,要全面看待問題,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東方的思維方式」是什麼?也許這「隱藏」於教材的章節目錄裡:第一章第一課就是「整體觀念」,接著是「辨證論治」。其中,「整體觀念」是認識事物的指導思想,「辨證論治」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中醫有全局觀,有『天人合一』的理念。人是一個整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愛護自然就是愛護我們自己,中醫知識很古老,但不過時。」朱建平說,他們希望孩子們能從全局看待問題,不要只局限於一點。
看待問題全面,解決問題則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張伯禮以「中醫抗擊新冠肺炎」的經驗談到這一點,「新冠肺炎疫情在中醫上被稱為『溼毒疫』。在武漢,『寒』的表徵多一點,我們稱為『寒溼』,在廣東是『溼熱』,上海是『溼溫』,不同的表現有不同的方案,要因時因地制宜。」張伯禮說。
「這就是中醫說的『同病異治』,中醫也有『異病同治』的時候,辯證地解決問題,就是東方的思維方式。」朱建平總結。
在「東方的思維方式」中,還有一點是朱建平認為不可或缺的,就是「協作的精神」。「用中醫知識表述,就是方劑『君臣佐使』的配伍方案。中醫治病,不會一味藥解決所有問題,而是幾味藥協同,有主次,有協作,不但治療顯性疾病,還能調理身體機能。中醫的理念和我們的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希望同學們能從中受益。」朱建平說。
此前,這些知識點在中小學課本中都有涉及,它們零星散落於語文、歷史、思政課本中,「我們把這些傳統知識點系統整理起來,希望為同學們構建起一套完整的思維方式。」朱建平說。
「治未病」,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上醫治未病」,這句話被印在書本的封面上,「這說明預防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始終是我們倡導的。」朱建平這樣說。
在課本中,健康的一天從早起開始。晨起鍛鍊「五禽戲」,吃豐盛的早餐,其間要注意用眼衛生,做好眼保健操。午飯後要午休,晚餐要少吃,減少身體負荷,要愛護環境衛生,早睡早起。健康的養生知識就蘊藏在這周而復始的規律循環中。
貼近生活、圖文並茂也許是這本教材受到學生歡迎的原因,但作為教師,郝玉偉還希望,能有配套的教參出版。「畢竟學生是在老師和家長的指引下學習這本書,學校中有專業中醫藥知識的教師很少,如果教師和家長能看到更深一些的教學參考,將更有助於學生理解這門知識,走近我們的傳統文化。」
懂得中醫知識的老師缺乏,也是朱建平所擔心的問題之一。也許不只是教師,從事中醫藥的人才也很缺乏。截至2016年,全國有高等中醫藥院校42所(其中獨立設置的本科中醫藥院校33所),是1977年(17所)的近2.5倍;加上252所高等西醫藥院校或非醫藥院校設置中醫藥專業,在校學生總數達79.57萬人,是1977年的200倍。「儘管數量不少,但這些學生畢業後並不是全部從事中醫藥工作。因為目前仍有一些大學新生入學後不明白中醫學理論而思想不牢固,後悔,甚至畢業後改行。」朱建平說。2017年末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52.7萬人,儘管比1977年的24萬人增加2.2倍,但離滿足民眾對中醫藥的需求仍然有較大差距。
這和一些誤區有關,有人認為中醫是「玄學」,缺少專業數據支撐,甚至「廢除中醫」「廢醫存藥」的論調也曾一度流行。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中醫藥作用明確,成為中國方案的亮點,在這個時刻,這套教材付梓出版,走進學校。「儘管不希望培養小中醫,但是如果能培養更多孩子的興趣,他們未來就可能加入中醫藥研究的隊伍,讓這門科學不斷煥發生機。」朱建平最後說。
(本報記者 姚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