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老祖宗的智慧長大

2020-09-11 光明日報

有這樣一套教材,在新學期開始的時候,悄然走進北京、河北等地的一些中小學校,成為中小學生生活中的「小幫手」。

這套書就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醫藥文化中小學生讀本》。

中小學生學中醫知識,不是搖頭晃腦地背誦「十八反」「十九畏」「湯頭歌」,不是學習「把脈」「針灸」「氣口」等專業知識,而是從圖畫開始,從故事開始,開啟一段具有「東方的思維方式」的藥香旅程。

剛剛獲得「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院士為教材作序,並開宗明義道出這套教材的初衷:「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的目的不是為了培養小中醫,而是了解中醫基本觀念,掌握一些養生保健知識。把人與自然和諧、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適應自然的理念傳遞給學生。」

「東方的思維方式」指的是什麼?中醫知識又將如何陪伴孩子?記者採訪了中醫藥專家和師生。

「藥食同源」,老祖宗的生活智慧

北京市豐臺實驗學校作為試點學校,學生們已經和中醫藥讀本一起走過了兩年時光。甚至在讀本出版之前,中醫藥已經成為該校特色校本課程和同學們相伴了。

校長郝玉偉介紹了同學們和中醫知識相伴的點滴。「每周一節40分鐘的課程,孩子們很喜歡。因為中醫知識貼近生活,這種感受是常規課程裡沒有的。比如親手製作艾條以『扶正祛邪、固本培元』,疫情期間,我們還開展了線上五禽戲比賽,增強體質。這對孩子們來說,更像是體驗課,不會像傳統知識學習那樣有學習壓力。」郝玉偉說。

教材主編之一,中國中醫科學院特聘首席研究員、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原副所長朱建平告訴記者,2017年,這套書在廣西同時開始了試點。三年多過去了,家長發現,孩子們一些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正在悄然改變。「家長們反饋最多的是,孩子不那麼愛吃油炸食品或快餐了,因為吃這些會『上火』,身體不舒服。他們變得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尊重自然規律。而且孩子們會從生活中尋找答案,比如『上火』的時候可以喝菊花茶清火,同時,菊花還有護肝明目的作用。」朱建平說。

小朋友們發現了很多有趣的知識,這讓他們有了當生活「主人翁」的奇妙感受。在夏天,師生們採集薄荷葉,多採一些,既可以消炎止癢,還可以做成爽口的飲料。秋冬季,摘柚子、拔蘿蔔,藥食同源,這些既是美味可口的食物,又有藥理作用,強健體魄。他們有了更多生活常識,「比如在感冒初起的時候,廚房裡尋一顆蔥白煮水,熱乎乎喝一碗,就能治療。」朱建平說。

「藥食同源」,是課本的一個固定章節。這些基本的保健知識凝結著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智慧,是老祖宗的生活習慣,一蔬一飲,就是我們珍之重之的「傳家寶」。朱建平告訴記者,這一部分內容正是在家長反饋中獲得的,此前的教材這部分並不明晰,此後在調研走訪中,老師和家長們要求專章描述這些「老祖宗的生活智慧」。

兩年的實驗期之後,教材還更注重和其他科目的知識銜接。「比如孩子的語文課本、歷史課本都會講到華佗、扁鵲、李時珍,我們銜接配合,打組合拳,儘量做好相關知識的普及,不過多佔用課時,不加重學生負擔。」朱建平說。

「整體觀念」,辯證客觀地看待問題

張伯禮認為,中醫知識給孩子們最大的收穫將是在「東方的思維方式」上,「比如有整體的觀念,要全面看待問題,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東方的思維方式」是什麼?也許這「隱藏」於教材的章節目錄裡:第一章第一課就是「整體觀念」,接著是「辨證論治」。其中,「整體觀念」是認識事物的指導思想,「辨證論治」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中醫有全局觀,有『天人合一』的理念。人是一個整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愛護自然就是愛護我們自己,中醫知識很古老,但不過時。」朱建平說,他們希望孩子們能從全局看待問題,不要只局限於一點。

看待問題全面,解決問題則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張伯禮以「中醫抗擊新冠肺炎」的經驗談到這一點,「新冠肺炎疫情在中醫上被稱為『溼毒疫』。在武漢,『寒』的表徵多一點,我們稱為『寒溼』,在廣東是『溼熱』,上海是『溼溫』,不同的表現有不同的方案,要因時因地制宜。」張伯禮說。

「這就是中醫說的『同病異治』,中醫也有『異病同治』的時候,辯證地解決問題,就是東方的思維方式。」朱建平總結。

在「東方的思維方式」中,還有一點是朱建平認為不可或缺的,就是「協作的精神」。「用中醫知識表述,就是方劑『君臣佐使』的配伍方案。中醫治病,不會一味藥解決所有問題,而是幾味藥協同,有主次,有協作,不但治療顯性疾病,還能調理身體機能。中醫的理念和我們的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希望同學們能從中受益。」朱建平說。

此前,這些知識點在中小學課本中都有涉及,它們零星散落於語文、歷史、思政課本中,「我們把這些傳統知識點系統整理起來,希望為同學們構建起一套完整的思維方式。」朱建平說。

「治未病」,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上醫治未病」,這句話被印在書本的封面上,「這說明預防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始終是我們倡導的。」朱建平這樣說。

在課本中,健康的一天從早起開始。晨起鍛鍊「五禽戲」,吃豐盛的早餐,其間要注意用眼衛生,做好眼保健操。午飯後要午休,晚餐要少吃,減少身體負荷,要愛護環境衛生,早睡早起。健康的養生知識就蘊藏在這周而復始的規律循環中。

貼近生活、圖文並茂也許是這本教材受到學生歡迎的原因,但作為教師,郝玉偉還希望,能有配套的教參出版。「畢竟學生是在老師和家長的指引下學習這本書,學校中有專業中醫藥知識的教師很少,如果教師和家長能看到更深一些的教學參考,將更有助於學生理解這門知識,走近我們的傳統文化。」

懂得中醫知識的老師缺乏,也是朱建平所擔心的問題之一。也許不只是教師,從事中醫藥的人才也很缺乏。截至2016年,全國有高等中醫藥院校42所(其中獨立設置的本科中醫藥院校33所),是1977年(17所)的近2.5倍;加上252所高等西醫藥院校或非醫藥院校設置中醫藥專業,在校學生總數達79.57萬人,是1977年的200倍。「儘管數量不少,但這些學生畢業後並不是全部從事中醫藥工作。因為目前仍有一些大學新生入學後不明白中醫學理論而思想不牢固,後悔,甚至畢業後改行。」朱建平說。2017年末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52.7萬人,儘管比1977年的24萬人增加2.2倍,但離滿足民眾對中醫藥的需求仍然有較大差距。

這和一些誤區有關,有人認為中醫是「玄學」,缺少專業數據支撐,甚至「廢除中醫」「廢醫存藥」的論調也曾一度流行。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中醫藥作用明確,成為中國方案的亮點,在這個時刻,這套教材付梓出版,走進學校。「儘管不希望培養小中醫,但是如果能培養更多孩子的興趣,他們未來就可能加入中醫藥研究的隊伍,讓這門科學不斷煥發生機。」朱建平最後說。

(本報記者 姚曉丹)

相關焦點

  • 中醫藥文化進課堂 帶著老祖宗的智慧長大
    「藥食同源」,老祖宗的生活智慧北京市豐臺實驗學校作為試點學校,學生們已經和中醫藥讀本一起走過了兩年時光。甚至在讀本出版之前,中醫藥已經成為該校特色校本課程和同學們相伴了。校長郝玉偉介紹了同學們和中醫知識相伴的點滴。「每周一節40分鐘的課程,孩子們很喜歡。因為中醫知識貼近生活,這種感受是常規課程裡沒有的。
  • 光明日報:中醫藥文化進課堂,讓孩子帶著老祖宗的智慧長大
    「藥食同源」,老祖宗的生活智慧北京市豐臺實驗學校作為試點學校,學生們已經和中醫藥讀本一起走過了兩年時光。甚至在讀本出版之前,中醫藥已經成為該校特色校本課程和同學們相伴了。校長郝玉偉介紹了同學們和中醫知識相伴的點滴。「每周一節40分鐘的課程,孩子們很喜歡。因為中醫知識貼近生活,這種感受是常規課程裡沒有的。
  • 老祖宗的忠告,老人言,口口相傳的民間智慧
    老人的智慧都是他們的人生經驗,一代一代地傳授,直到今天依舊散發著民間智慧的光芒,儘管距今已多年但是老祖宗的智慧永不過時。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名句,值得我們去學習領悟,定會受益匪淺。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只有經歷過才懂其中的奧秘,回想我們自己的過往,多多少少會走些彎路,而老人們的這些話其實就可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
  • 老祖宗的智慧:筷子七寸六分代表七情六慾?
    老祖宗的智慧:筷子七寸六分代表七情六慾?中國歷史源遠流長,5000年的傳統文化流傳至今,老祖宗們的智慧是我們難以想像的強大。像是許多現在難以再現的名勝古蹟,機巧兵器。我們很難想像在那個物資匱乏,知識有局限性的年代,我們的老祖宗是怎麼研究出那些東西的。從以前流傳下來的這些老祖宗的智慧還是否有什麼蘊含頗深的意義呢?筷子,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吃飯用的工具,不同於手抓的隨意,不同於刀叉的規矩,我們傳統用的筷子既可以有家人好友聚餐時的自在,又可以有參加宴席時的端莊正式。
  • 老祖宗的5句話,說盡人生百態,古訓的智慧!
    在中國的古典文化裡,「古訓」因凝聚著無數先人的智慧,而成為今人汲取文化精華的典範。「古訓」往往寥寥數語、言簡意賅,卻是後世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糧。老祖宗的5句話,說盡人生百態,「古訓」的智慧!老祖宗的5句話·第一句《朱子大全》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讀書的時候要做到這三點:心要到、眼要到、嘴要到。·朱熹作為理學大師,對於如何讀書學習、如何鑽研學問,體會無疑是深刻的。
  • 下半句更為經典,老祖宗的智慧
    周文王畫像除了精英階層的經典著作、學說,觀人術在民間也是廣為流傳,也充滿了老祖宗的觀人智慧,只不過形式是人們口口相傳的俗語、諺語罷了。一方面就是在古代物質不是很豐富的社會,「兩腮無肉」的人通常是因為小時候營養不充足造成的,出身不會很好,而這樣的人長大後,往往比較看重利益,而重利的人往往是不可交的;另一個方面的原因則是,重利的人往往心態比較刻薄,自然表現出來就是言語、神態的尖酸刻溥,而「相由心生」,自然久而久之就成了「尖嘴猴腮」的樣子。
  • 老祖宗的智慧,養生「34」宜,建議收藏
    老祖宗總結的養生「34」宜,充滿智慧,非常實用,建議大家收藏分享。「煉智宜彈棋」,想提高智慧應當下棋。現代教育認為:下棋孩子比不下棋孩子智力高19% ,因此提倡「圍棋、象棋和西洋棋」三棋進校園。「遣情宜賦詩」,想排解情緒應 當寫詩。寫詩表達情感確實是一種排解情緒的好辦法。
  • 老祖宗的處世智慧
    短短的一句話,告訴我們許多經驗和道理,在《智囊全集》中,包含了許多這類前人的真知灼見,老祖宗的處世智慧:人過50,窮不管2事,富不管2人!在明代大才子馮夢龍《智囊全集》自序中有講到人生的各個階段都要遵循本身的原則才會走好自己的路。
  • 古人云「女人顴骨高,殺夫不用刀」,老祖宗的識人智慧,字字珠玉
    從古至今,生活中處處藏著智慧,這些智慧都是老祖宗經年累月的人生經驗,或多或少的通過口口相傳給子孫後代,當然了這種方式可能由於老人的離世而發生斷代失傳,可謂是一種遺憾。幸運的是,有心的人會通過文字記載下來,相比而言,文字記錄更為準確生動。不論經過多少代的流傳,也不會出現表錯意,傳錯話的情況。
  • 天圓地方 老祖宗的智慧
    這其中還隱含一個中國漢族傳統文化的精華理論:萬事萬物都是從無到有,而且和天地間的能量變化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講「天人合一」。
  • 看了這6個方法,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
    握在手中輕輕搖動幾下,便可傳來陣陣清風,送來一絲涼爽,讓人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2:蓮子湯到了明清時期,用蓮子湯來避暑成為了一種非常流行的方式。在炎炎烈日,幾口蓮子湯喝下去,身心都會舒服不少,是一種避免中暑的好方法。
  • 老祖宗的觀人智慧:「兩腮無肉不可交,滿臉橫肉為兇相」,受教了
    現在,很多俗語被很多人遺忘了,我們應該撿起老祖宗的智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俗語綻放新的光芒。而在古人的這些傳統智慧中,老祖宗的觀人術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內容。這些觀人術中,大都有著高深的智慧和對人性的洞察,非常人不能理解。為了將這些寶貴的經驗傳承下去,古人將其編成俗語,即便後人不能理解,也能學得方法,加以利用。
  • 老祖宗的話飽含智慧
    老祖宗的話飽含智慧!以前人們的思想比較保守,一旦說到男女之間的事情,都會閉口不談,而這也導致很多人對這方面的知識比較缺乏,也使得很多人由於不注意這方面,導致身體年紀輕輕就出了問題。字面意思是,上了年紀的人一定要克制住自己的欲望,不能過度縱慾;而年輕人不要吃太多上火的食物。
  • 老祖宗的處事智慧
    老祖宗說:"人過五十窮不問倆事,富不管雙人",老人們談天說地時的一句口頭禪到底蘊含那些人生哲理?老祖宗的處世智慧:人過50,窮不管2事,富不管2人!在明代大才子馮夢龍《智囊全集》自序中也有講到過人生的各個階段都要遵循本身的原則才會走好自己的路。
  • 老祖宗的智慧確實有道理
    在傳統文化上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的老祖宗為我們留下了不可計數的文化遺產,有唯美的漢服;有長盛不衰的瓷器;有源於坊間的各種民俗技藝;有上可登廟堂之雅,下可受江湖之歡呼的戲曲;有躍動在紙上的詩詞歌賦、楚辭駢文;有記錄歷史的百家之言等等。
  • 老祖宗的智慧: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男人越早明白越好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年浩如煙海的歷史塵埃間,我們的老祖宗總結了眾多飽含生活哲理的俗語,如「樹怕三搖,女怕三撩,雞怕攆狗怕舔」 「飽暖思淫慾,饑寒起盜心」 「寧可夜宿荒墳,不可旅居古剎」 「寧娶從良女,不娶過牆妻」等等。
  • 老祖宗留下的育兒智慧,教子「七不責」,批評孩子,你犯過哪條?
    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老祖宗為我們留下了非常多的寶貴智慧和育兒經驗,教子「七不責」,就是老祖宗總結流傳下來的批評七條原則老祖宗留下的育兒智慧,教子「七不責」孩子在臨睡前,其實也不宜被家長批評責罵,這會孩子的內心產生負面情緒,帶著壞心情入睡,很容易讓孩子睡不著、做噩夢、半夜驚醒,甚至孩子醒來以後負面情緒會更加嚴重。
  • 老祖宗的話寓意深刻
    足以證明,俗語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必然有著深刻的智慧!古人講「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這句話雖然看似沒有道理,首先為什麼說老人是條龍呢?還說老人愛著誰,幫著誰,誰就會窮。但若是仔細想想,我們就能夠發現,這句話中其實蘊藏著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
  • 老祖宗的智慧:助人的三個潛規則,就看你懂不懂!
    幫助別人,並不是施捨,而是真的要急別人所急,從對方的角度出發,幫助他渡過難關,而不是依照自己的想法,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幫助別人,也要有智慧,來看看老祖宗的助人「潛規則」吧。 老祖宗告訴我們:錦上添花,遠遠比不上雪中送炭。人的天性就是如此,在自己發達的時候,是不會在意別人的幫助的,只有自己最艱難的時候,才能深刻記住,誰幫助過自己。 錦上添花,起到的效果微乎其微,你的幫助,也是可有可無的,影響不了大局,但是雪中送炭,你甚至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這可就是天大的人情。
  • 老祖宗提醒你:人到中年,請記住這3件事不能等,有道理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其實我們現在遇到的很多問題,老祖宗不僅都講到了,而且理解得很透徹。我們以為是現代社會才出現的新問題,其實人性都是相通的,不會隨著科技的改變,而改變多少。老祖宗提醒我們,人到中年,請記住這3件事不能等,說得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