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貨幣】是格物資本旗下內容大類目之一
「英國貨幣」內容系列從屬於【格物·貨幣】
第一部分:不列顛島的貨幣從何而來?
本文為「英國貨幣」系列 第 二 部分
格物者說:927年,英格蘭王國正式建立。此後,在三次意義重大的貨幣改革下,英格蘭貨幣史先後完成了三大歷史使命:「鑄幣權集中於王權」(統一貨幣)的首次實踐、英格蘭地區貨幣的完全統一(獨立幣製成型)、多面值共存的鑄幣時代開啟(五百年之久的單一Penny銀幣時代結束)。
自8世紀中後期,麥西亞王國的國王奧法(Offa ,757—796 年在位)發行Penny銀幣後,Penny銀幣便開始流傳到其他英格蘭地區,很快就壟斷了貨幣流通領域。當時其他王國(包括不列顛島北部的一度處於北歐海盜統治下的地區)都有鑄造自己的貨幣,雖然幣面圖案各有差異,但這些鑄幣在重量和標準上都基本和麥西亞的Penny銀幣保持一致,而且名稱也叫Penny。此後500多年,英格蘭地區流通中的貨幣基本只有Penny銀幣!
統一
8世紀末期,不列顛島南端的韋塞克斯王國( Wessex)日漸興盛,從眾小國之中脫穎而出。從阿爾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871年8月—899年10月為韋塞克斯的王國,也是第一個自稱「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國王」的人)開始,到埃塞爾斯坦國王(thelstan,韋塞克斯王國第八位君主,924-939年在位),經過數十年的徵戰與抵禦外族入侵,韋塞克斯王國漸漸統一了英格蘭地區。
927年,埃塞爾斯坦正式建立了英格蘭王國(Kingdom of England,927-1707年),埃塞爾斯坦也成為了英格蘭王國的首任國王。
▼圖:埃塞爾斯坦於927年正式建立英格蘭王國後,繼續進行版圖擴張,到955年時英格蘭王國的版圖和如今的英格蘭基本一致。圖片來源:hodgson-clan.net。
政治上了統一為貨幣制度的統一提供了保障。在埃塞爾斯坦統治時期,頒布了「格拉利鑄幣法」,這是英格蘭地區最早的有關鑄幣的法律。
「格拉利鑄幣法」對英格蘭地區的貨幣演變和貨幣制度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該法規定:
1.全國統一使用一種貨幣(即Penny銀幣)。國王加強對貨幣鑄造的統一控制,全國只允許一種貨幣流通, 使得其他各種鑄幣逐漸退出流通領域。為了保持貨幣的統一性,分散各地的鑄幣廠應從倫敦(英格蘭王室的所在地)得到鑄幣模具。
▼圖:埃塞爾斯坦(924-939年)時期鑄造的Penny銀幣,直徑21.5mm,重1.61克。幣面正面是國王頭像和名字,背面是短小十字,周圍是鑄幣廠名稱和鑄幣師名字,Norwich 鑄幣廠,鑄幣師Hrodga。這種設計樣式基本繼承了(8世紀後期)早期版本的Penny銀幣風格。圖片來源:coinarchives.com。
2.貨幣的鑄造必須在市鎮的鑄幣廠進行,並規定每一座鑄幣廠僱傭的鑄幣師人數,其中:坎特伯雷7 人, 羅徹斯特 3人, 倫敦8人,溫切斯特6人, 劉易斯2 人, 黑斯廷斯 1人,奇切斯特 1人, 南安普頓2人, 韋勒姆2人, 埃克塞特2人, 沙夫茨伯裡2人,其餘市鎮的鑄幣廠均為 1人。這一法律促使英格蘭地區各地紛紛建立起鑄幣廠,並形成了覆蓋整個英格蘭的鑄幣廠網點。鑄幣廠網絡的初步形成, 不僅有利於貨幣的流通和本地貿易的發展, 而且也有利於王室徵收稅賦, 進而支持了國王的政治統治和軍事徵服。
3.對鑄幣師嚴加監督,對於鑄幣師鑄造偽劣貨幣、偷工減料的行為進行嚴懲。如果鑄幣師被發現在貨幣鑄造中偷工減料,他的一隻手將被砍下,並固定在鑄幣廠的顯眼位置。 如果鑄幣師遭到起訴, 且證據確鑿, 他同樣要失去一隻手。此規定旨在強化國王對貨幣鑄造的監督管理。
「格拉利鑄幣法」從法律上確立了Penny銀幣在英格蘭王國的唯一合法流通貨幣地位(實際上在一百多年之前,自奧法國王引入Penny銀幣以來,其就已經是英格蘭地區的唯一流通貨幣,相關閱讀:《不列顛島的貨幣從何而來?》),更重要的是,該法律還首次踐行了「鑄幣權集中於王權」的思想,這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實現幣制統一的最關鍵因素。
幣製成型
到愛德加國王(Edgar I,959年-975年在位)時期,英格蘭王國進一步擴張,將整個丹麥法區納入到其版圖中。與此同時,在973年,愛德加國王在「格拉利鑄幣法」的基礎上,又進行了一次影響深遠的重大貨幣改革。
973年愛德加貨幣改革主要有四點:
1.重申了在整個英格蘭王國內只能流通一種貨幣(Penny銀幣),且統一了貨幣的度量衡標準和設計樣式,鑄幣更加精整,所有鑄幣廠的鑄幣模具都是王室統一製造和發放的,每一枚鑄幣上都印有鑄幣師的名字和鑄幣廠的名稱,以方便追責(讓鑄幣師不敢造劣幣)。
▼圖:鑄造於973年-975年的Penny銀幣(愛德加貨幣改革後最早一批Penny銀幣),直徑20mm,重1.53克,厚3mm,高純度,形制規整,圖案和銘文清晰。幣面正面是愛德加國王側面像,背面是中間是短小的十字,周邊是刻有鑄幣廠名稱和鑄幣師名字的銘文,Norwich鑄幣廠,鑄幣師Branting。這款Penny銀幣的幣面設計和此前埃塞爾斯坦國王時期的Penny銀幣基本一致。圖片來源:coinarchives.com。
2.由於金屬鑄幣流通一段時間後會發生磨損、減值,因而決定每隔6年定期進行重鑄,以保證流通中貨幣的成色和重量高標準,維護了貨幣的信譽和流通穩定性。另外,重鑄還可增加國王財政收入(國王向設立鑄幣廠的城市徵稅或是通過向鑄幣師出售鑄模獲取一 定的財政收入),從愛德加貨幣改革開始, 重鑄逐漸成為政府的財政工具。貨幣定期重鑄制度也是從這次改革中開啟的,到懺悔者愛德華(1042-1066在位)國王時期,改為2-3年重鑄,並固定下來,沿用約一百年。
3.進一步增設鑄幣廠,拓展鑄幣廠網點,讓每一個市場型的城市都應設立一座鑄幣廠,且所有鑄幣廠都受王室中央控制。973 年改革前,鑄幣廠僅20 餘座,973年後增加到40 座,到 10 世紀末增至70 座,後來又增至80多個。鑄幣廠的增設保證了貨幣供應的充足,為貨幣經濟提供支撐。另外,這次改革是英格蘭王國的標準貨幣從區域流通向全國流通的轉折點,在此之前,英格蘭的貨幣流通是區域性的,每一個區域鑄幣廠鑄造的貨幣的樣式有所差異(不過都叫Penny銀幣),且僅限在該區域流通,在此之後,統一標準的鑄幣才真正地在整個英格蘭地區流通起來。
4. 嚴禁國外貨幣的流通,並派遣官員在港口城市嚴查國外貨幣; 嚴格監督白銀開採,以便控制貨幣鑄造的原材料; 控制貨幣的使用,商品交易應該在市鎮中進行,且必須有市場官員的監督,以便記錄交易中使用貨幣的成色和數額; 鑄幣師亦由國王任命,並嚴格限制鑄幣師的人數和他們工作的地點。這些措施使得國王完全控制了貨幣原料、鑄造、 發行和流通,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國王對鑄幣權的絕對壟斷!
973年貨幣改革是一次真正完成英格蘭地區貨幣統一的重大改革,愛德加通過王權的強制力實現了「在整個英格蘭王國範圍內,貨幣在設計樣式、重量純度、鑄造發行、管理流通上的全面統一」,這也標誌著英格蘭地區獨立幣制、獨立貨幣體系的成型。
小變化
愛德加國王之後,英格蘭王國經歷了多次王朝更迭,先後經歷了丹麥王朝時期(1016-1042年)、韋塞克斯王朝復闢時期(1042-1066年)、諾曼第王朝時期(1066-1154年)、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1154—1399年)時期。
在973年到1279年長達300年間,無論政局如何變遷,Penny銀幣一直是英格蘭貨幣流通中唯一面值(1便士)的鑄幣。不過,在這300年間,Penny銀幣在規格、純度、重量、幣面設計發生過一些小改變(尤其在戰爭期間,Penny銀幣重量下降明顯)。
▼圖:鑄造於1040-1042年(丹麥王朝哈德羅國王時期)的Penny銀幣,直徑17mm,重量1.04克,正面為哈德羅國王側面像,背面為長十字和銘文,隆德(Lund)鑄幣廠,鑄幣師Sumarlith。圖片來源:coinarchives.com。
▼圖:鑄於1066-1068年(諾曼第王朝的建立者威廉一世時期,在位期1066-1087年)的Penny銀幣,直徑19mm,重量1.30克,正面是國王圖像和名字,背面是一個十字花型,坎特伯雷鑄幣廠,鑄幣師Eadweard。圖片來源:coinarchives.com。
▼圖:鑄造於1080-1083年(諾曼第王朝的建立者威廉一世時期,在位期1066-1087年)的Penny銀幣,直徑19mm,重量1.24克,正面圖案是國王的正面肖像,背面的十字多了四個小圈,倫敦鑄幣廠,鑄幣師Eadwine。圖片來源:coinarchives.com。
▼圖:鑄造於1115年(諾曼第王朝亨利一世時期,在位期1100-1135年)的Penny銀幣,直徑20mm,重量1.37克,幣面的正面和背面都和之前有些不同,劉易斯(Lewes)鑄幣廠,鑄幣師Edmund。圖片來源:coinarchives.com。
▼圖:鑄造於諾曼第王朝史蒂芬國王(Stephen,1135-1154年在位)時期的Penny銀幣。上面一枚:直徑19.5mm,重量1.26克,約克(York)鑄幣廠,幣面正面國王手持旗子,背面類似一個花的圖案,而且銀幣明顯缺損。另一枚銀幣也非常劣質。史蒂芬時期正處於諾曼第王朝內戰時期,也是該王朝末期,當時有很多重量和成色完全不足值的劣質Penny銀幣在流通,而且有些Penny沒有刻鑄幣師名字。圖片來源:coinarchives.com。
▼圖:鑄造於1180年(金雀花王朝的建立者亨利二世時期,在位期1154-1189年)的Penny銀幣,直徑19mm,重量1.46克,正面是亨利國王的頭像和名字,背面是分離開的四個小十字架區,周圍是小點組成的圓圈,倫敦鑄幣廠,鑄幣師Fil Aimer。1180年亨利二世進行了一次鑄幣重新設計,就是下面這枚,這種Penny銀幣也被稱為「short cross」(短交叉,背面的特徵)銀幣,這種Penny銀幣此後一直以不變的設計、重量和成色發行67年(1180-1247年),歷經四位國王,發行量非常大,而且流傳到歐洲大陸,十分受歡迎。圖片來源:coinarchives.com。
▼圖:鑄造於1248-1250年(金雀花王朝亨利三世時期,在位期1216-1272年)的Penny銀幣,直徑17.5mm,1.40克,正面是國王的頭像和名字,背面是長十字交叉直抵幣邊,倫敦鑄幣廠,鑄幣師Henri。1247年,由於市面上流通的大多數Penny銀幣磨損嚴重,亨利三世國王下令重鑄,重新設計了幣面,就是下面這種,這種Penny銀幣也被稱為「long cross」(長交叉,背面特徵,區別於此前的「short cross」)銀幣,這種Penny銀幣以不變的重量、成色和設計發行了32年(1247-1279),同樣在歐洲大陸廣受歡迎。圖片來源:coinarchives.com。
值得一提的是,在1257年時,亨利三世國王(1216-1272年在位)首次嘗試在英格蘭引入金幣——Penny金幣,這是英格蘭最早的本土金幣,Penny金幣在重量、成色和規格上效仿當時佛羅倫斯(義大利半島的城市)的 「弗羅林」(florin)金幣,而幣面設計上保持著本土化風格,「Penny」金幣的名稱來自於Penny銀幣,雖然材質不一樣,但都叫「Penny」。Penny金幣的重量是Penny銀幣的兩倍,面值是Penny銀幣的20倍。Penny金幣因面值定得不合理(面值定得過低)而很快就被私人熔化,幾乎沒有在市面上流通過。
▼圖:鑄造於1257-1272年(亨利三世時期)的Penny金幣,直徑21mm,正面是亨利三世的全身像和名字,背面是長交叉的十字和分離的四朵小花,倫敦鑄幣廠,鑄幣師William。圖片來源:numista.com。
大改革
1279年,英格蘭貨幣史又迎來了一次重大改革。時任英格蘭王國的國王愛德華一世(Edward I,金雀花王朝第五位國王,1272-1307在位)親自主持了這場三百年來(自973年愛德加貨幣改革以來)最重要的貨幣改革。
在愛德華一世統治前幾年,英格蘭王國流通中的貨幣存在許多劣幣,主要原因有:長期使用下自然磨損(上一次重鑄是在1247年);人為的鑄幣削減;民間非法鑄造小面額貨幣;鑄幣師造劣質幣(銀純度不達標)。劣幣的充斥(成色或重量不足值得銀幣)導致人們對Penny銀幣失去信心,到1278年時,劣幣問題已經成為英格蘭王國嚴重的經濟問題。
為了恢復國內經濟發展的良好態勢,同時也為對外戰爭提供經濟支撐,愛德華一世於1279年進行了貨幣改革。
1279年的貨幣改革的第一步是任命忠誠可靠且能力勝任的鑄幣廠官員。1279年5月,愛德華一世任命的兩名官員正式上任貨幣兌換所的管理者,新的鑄幣模具也由這兩人掌管。
1279年4月,倫敦鑄幣廠正式開始重鑄。由於當時鑄幣規模較大,倫敦鑄幣廠和坎特伯雷鑄幣廠這兩個主要鑄幣廠承擔的重鑄任務量過大,1280年時,愛德華一世又開放了多個郡級的鑄幣廠參與重鑄。
這次大重鑄有四大亮點:
1.正式鑄造了圓形的「Half Penny」(1/2便士,重量和面值都是Penny銀幣的1/2,又稱「半便士銀幣」)和「Farthing」( 1/4便士,重量和面值都是Penny銀幣的1/4)兩種小面額的銀幣,適應了人們日常的小額交易需求,也促進了零售交易的發展,從此以後,英格蘭流通中的貨幣除了一種面值的Penny銀幣,還多增了 Half Penny、Farthing兩種小面值的銀幣;
2. 正式鑄造了「Groat」(格羅特)銀幣,重量和面值是Penny銀幣的四倍,也稱為「4便士銀幣」,不過Groat發行並不成功,幾乎未在市面上流通過,因其不適合當時交易需求;
3.每枚銀幣的銀含量略有下降(從22.5格令降至22.2格令),銅含量略有增加。此前都是1磅白銀鑄造240枚Penny銀幣,但這次改革,1磅銀要鑄243 枚Penny銀幣;
4.幣面的圖案發生變化,正面為從一個長滿鬍鬚的國王肖像改為了一個無鬍鬚的年輕國王肖像,背面刪除了鑄幣師的名字,只有鑄幣廠名稱,背面是長大十字也有變化(從鏤空的長十字變成了實心的長十字),在此後兩個世紀裡,這種設計樣式一直保持不變(直到都鐸王朝)。
▼圖:愛德華一世時期鑄造的Groat銀幣、Penny銀幣、Half Penny銀幣、Farthing銀幣。 圖片來源:coinarchives.com。
在重鑄過程中,愛德華一世下令要求所有人要限期15天將舊幣拿到貨幣兌換所換成新幣。為了方便新舊兌換,他還在多個城市設立貨幣兌換所。在舊換新的過程中,往往按照舊幣的實際銀含量來進行兌換,而不是按其面值兌換(比如一枚舊Penny銀幣被剪除得僅剩15格令,或銀含量只有15格令,那麼就只能按15格令白銀折換成新幣)。
到 了1280 年年底 ,絕大部分貶值的貨幣(劣質幣)已經被重鑄,流通中的貨幣基本都是足值的新幣。
不過隨後幾年,由於大量的歐洲大陸劣質銀幣(仿造的英格蘭銀幣)湧入英格蘭,英格蘭再次出現劣幣充斥的局面。為改善貨幣流通狀況,1299年,愛德華一世頒布法令,禁止英格蘭貨幣輸出和金銀餐具出口,還並規定外國商人只有把本國貨幣兌換成英格蘭的貨幣時才能進行貿易,緊接著到1300年4月,禁止外國貨幣在英格蘭流通,並又進行了貨幣大重鑄,以替換流通中的劣質貨幣。
愛德華一世時期的貨幣大改革和兩次大重鑄,不僅維護了英格蘭貨幣良好的聲譽(英格蘭的銀幣重量、成色足值,信譽良好,在歐洲大陸廣受歡迎),更重要的是維護了貨幣流通的穩定性,穩定了物價,促進了貨幣經濟的發展,同時也鞏固的王權統治,對後世有重要的參考借鑑意義。
另外,Half Penny和Farthing兩種小面額的銀幣引入,結束了此前延續五百年之久的單一的Penny銀幣(1便士)時代,標誌著英格蘭貨幣史進入多面值並存的鑄幣時代。
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
《貨幣史:從公元800年起》(A History Of Money : From AD 800),John F. Chown (英),李廣乾 譯,商務印書館,2002
《權力的象徵:改變世界的10種貨幣》(Symbols of Power: ten coins that change the world),Thomas Hockenhull(英),王樹良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7.4
英王愛德華一世的貨幣改革及影響,崔洪健,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 年 7 月
盎格魯一撒克遜時期英國貨幣制度形成初探,崔洪健,北方論叢,2013年第 6 期
英國中世紀錢幣,絲路幣語,騰訊網,2018.1.27
版權聲明
本百家號「格物資本」發布的所有原創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稿、圖片、漫畫、音頻、視頻等,其版權均歸屬於本號及其運營者(運營者已實名制),未經授權,不得擅自轉載、修改或發布。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