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不一樣的數學課:同班同學不同教室,難度因人異
昨日早晨,渝中區中華路小學的學生們像往常一樣走進自己的班級準備上課。但是5年級5班的張含予進教室放好書包後,拿起數學課本往教室外面走。她來到了5年級4班的教室,開始了第一節數學課的學習。
是不是走錯教室了?不是!她正在參加學校數學5年級分層教學走班活動,像她這樣到其他教室上課的還有其他班上的部分同學。
中華路小學5年級共有6個班級,全年級學生人數近300人,數學老師有楊露、張玥、廖紅:分別負責1、2班、3、4班和5、6班。走班制將全年級數學課程分為了兩個拓展班(3、4班)、四個潛力班(1、2、5、6班),根據學生數學思維拓展情況分層劃分,約1/3學生上拓展班,2/3學生上潛力班。舉例說,4班約有2/3的學生要去其他班上課。為了統一教學,學校特別將數學課調整到每周上課日的第1、2節。
張玥介紹,劃分層次是有一定標準:1、任課老師和班主任觀察到的同學們平時上課發言情況和思維能力;2、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有一部分思維活躍,但是學習不細心、自覺性較差的學生,老師也會徵求他們的意見,「如果想走進拓展班,那麼就要求他們必須做到不能懶惰、要細心。」
同一知識點不同講解
昨天早晨,重慶晚報記者跟隨老師楊露走進了潛力班(2班),在黑板上寫好了23-=5,15.6÷=4,15-=2三個題目。楊露為同學們講解如何解方程式,教室裡大家都積極舉手回答。課堂上楊露還講了一些書本上的例題,要求學生們在草稿本上解答。
楊露表示,潛力班的教學節奏要慢一點,除了仔細檢查同學們的解答過程,還會在黑板上一步一步為同學們講解,哪一步有疑問的,她還要重複解答一次。
與此同時,來自2班、4班、5班共46名同學開始了在拓展班(4班)的學習,老師張玥開始寫板書。「同學們,還記得昨天數學課教的內容嗎?」張玥指著黑板上的題目,讓大家獨立完成一道解方程題:÷4.5=1.2,並請不同思路的兩名同學在黑板上計算並進行說明。
接著張玥老師又進行了拓展:3-12×6=6,2(-16)=8,同樣是先讓學生先嘗試再聚焦問題進行講解。不到13分鐘,已經講解了3個難易不同的題目。除了書本上的例題,張玥還出了一些課堂外的題目給同學們解答,一節課在學生們的踴躍發言中結束了,而黑板上和課本上的題目大家共完成了約10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