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於木汁出生於2000年6月,走進大眾視野的契機當數2018年時參加綜藝節目《奇葩大會》因為在節目裡講述自身經歷,她有了一個新的身份標籤「月入十萬的00後自媒體寫手」但很快,在同年播出的另一檔綜藝節目《少年聽你說》裡她告訴觀眾,她的月收入已經可以達到20萬。
年僅20歲的00後女孩,年收入竟高達百萬了
12月18日,接受專訪時,於木汁透露,2019年來自微信公眾號的收入有所下降,但她努力從抖音、快手等視頻平臺找補回來,2019年跟2018年的收入差距不大,能達到150萬到200萬的水平。
於木汁認識一個做公眾號的男生,粉絲數量跟她差不多,收入也不低,原本特別喜歡買奢侈品和旅遊,但由於他媽媽突然患重病,住ICU一天的花費就四五萬元,一下子花光他的積蓄,原本在朋友圈裡曬旅遊的他,現在在朋友圈跪求廣告合作。
於木汁感覺自己很矛盾,她有時覺得高中未畢業做自媒體就能年入百萬很厲害,有時又自我警醒,現在掙的可能是快錢,只要所運營的自媒體帳號聚集到足夠的粉絲,發一條推廣,收入少則幾千、多則幾萬,掙錢比普通的上班族容易,但自己是否能持續地吸引到粉絲從而進行變現呢?
於木汁在《奇葩大會》上說過,自己參加節目的一個初衷是想打那些曾經看不起自己的人的臉,讓他們看看,自己混得挺好的,當時的她靠做公眾號,一個月的廣告收入差不多能達到10萬元。
年輕女孩不滿足現狀,我想賺更多的錢
自媒體從意義上,可以分為廣義自媒體與狹義自媒體兩個概念。狹義自媒體是指以單個的個體作為新聞製造主體而進行內容創造,而且擁有獨立用戶號的媒體。
廣義自媒體是指,我們從自媒體的定義出發,它區別於傳統媒體的是信息傳播渠道、受眾、反饋渠道等方面。這樣自媒體的「自」就不再是狹隘的了,它是區別於第三方的自己。以前的傳統媒體,他們是把自己作為觀察者和傳播者,而針對自媒體,我們就可以理解為「自我言說」者。因此,在寬泛的語義環境中,自媒體不單單是指個人創作,群體創作、企業微博都可以算是自媒體。
年僅19歲的於木汁的掙錢能力遠超同齡人,但她還是覺得錢不夠。在現階段的她看來,年收入達到5000萬,才會感到滿足。於木汁,一方面是掙錢達人,一方面又自嘲是「學渣」。她從初中開始成績下滑,高中就讀的是一所國際學校,沒有參加國內高考,原本父母計劃送她去加拿大留學,由於種種原因沒成行。
於木汁:我開始變得焦慮了
2016年的暑假,於木汁在媽媽的建議下,註冊了公眾號,開始寫文章,她的第一篇爆文是《我跟我奶奶說,我的AJ鞋是200塊買的》當時公眾號只有500多個粉絲,那篇文章的閱讀量卻有50萬。
成年後步入社會,意味著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從寫作跨界到拍視頻,進展也不如預期,於木汁預估抖音號粉絲要達到200萬才能有比較好的盈利,上傳視頻後,總盯著點讚數、播放量,如果數據不好看,會影響她一整天的心情。
原本計劃到加拿大留學,但路途遙遠且手續不好辦理,留學計劃被擱置,她現在轉而計劃去日本學編導,但經歷過高中階段的打擊,現在的她反倒覺得自己不是學習的料,將「上大學當作退路」,但父母更希望她能繼續上學。
於木汁說,有時候蠻羨慕小時候的自己,可以跟同棟居民樓的小孩瘋玩,玩回來媽媽會安排她做作業或者休息,不用去想未來是什麼,也不用去想怎樣實現自己想要的未來,更不用為未來焦慮。
焦慮甚至迷茫,或許是每個年輕人都會經歷的階段,往往是因為在意,才會患得患失。時代的發展,讓年輕人有了前人沒經歷過的新選擇,吃螃蟹者,意味著先發優勢也意味著要面對更多的不確定性。
值得慶幸的是,嘗試過多種可能性的於木汁有很強的好勝心和行動力,「我覺得,只要努力,事情還是會變好的。」於木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