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熱條辨八條
來源:《六因條辨》
作者:陸子賢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導言:近日全國大多處於高溫狀態,戶外活動時有中暑發生,固選此篇供業內人士學習。篇內只介紹了症辯和治則,並沒有具體的處方和劑量,有經驗的中醫應該知道如何使用。一般讀者不要因此責難!——散人
中熱條辨第一
屬性:中熱卒然昏倒,人事不知,口角流涎,目閉手撤, 此熱冒心神,陰不上承。宜用大蒜數枚,打爛取汁, 和醋灌之,並移置涼處,即蘇。宜用洋參、麥冬、蓮 子、竹葉、鮮菖蒲、遠志、黃連、益元散等味,清心安神也。凡夏暑炎蒸,經營擔荷,僕僕長途,赤日傍午,曝烈莆酷遏,卒然昏倒,不知人事,目閉手撒者,此不可即以涼水灌之,恐致熱氣攻心而死。宜用大蒜數枚,打爛取汁,和醋灌下,再移置涼處,以手掬道上熱土,圍於臍之四旁,令人溺尿於臍中即蘇。蘇後宜清心安神,將洋參,麥、連、菖、遠、黃連、竹葉、益元散,服之神清即愈。
中熱條辨第二
屬性:中熱卒倒,語言不清,心神恍惚,此(內經)所謂煎厥。宜用天王補心丹加龍齒、牡蠣,鎮神撮陰也。
凡暑熱之際,忽然昏倒,語言不清,心神恍惚,狀如中風,正《內經》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令人煎厥之謂。宜用補心丹清心,合龍齒、牡蠣鎮神,不致內閉外脫,庶幾可望有成。
中熱條辨第三
屬性:中熱脈大身熱,口渴汗多,此熱傷元氣。宜用人參白虎湯 (1),甘寒養正也。凡身雖大熟,而不惡熟 口渴汗多,脈形洪大,此東垣所謂脈虛身熱為傷暑也。用白虎湯之石膏 知母清胃熱參、甘、梗米養胃津,則不致燔灼傷陰矣。
中熱條辨第四
屬性:中熱後,神雖清,而懶言倦臥,朝涼暮熱,夜則 譫語,此熱留膽中,營熱被灼。宜用清骨散加鮮菖蒲、廣鬱金、益元散等味,清營卻熱也。
中熱之後,倦臥懶言,乃病退之象;但朝涼暮熱,夜則譫妄,是餘熱逗留,營絡被灼。故用清骨散,清營卻熱,兼菖蒲,鬱金,益元散,宜竅除邪,庶為合法。 (1)人參白虎湯:(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原作,白虎加人參湯
中熱條辨第五
屬性:
中熱後,舌繹芒刺,腐點如疳,寢則譫語,醒則神清,此熱毒蘊結,營絡末清。宜用導赤散加犀角、綠豆殼、人中白、鮮菖蒲、辰砂、燈草等味,清營解毒也。
此條與前條相似,惟兼舌繹腐疳芒刺,乃餘熱化毒,蘊結心炮。故用導赤散加犀角,燈草,綠豆殼、人中白,菖蒲,辰砂清心解毒,勿致熱毒蔓延,變生腐蝕之累為妙。
中熱條辨第六
屬性:中熱神清,能食便閉,目瞑不寐,而多驚惕,此熱留膽絡,營衛失度。,宜用秫米半夏湯加羚角、丹皮、薑汁炒棗仁、酒浸鬱李仁、豬膽皮、龍齒、蒺藜等味,清膽熱而下肝系也。
能食神清,病退之象。溺赤便閉,目懼驚惕,乃熱延膽絡,肝系橫急。《靈樞》所謂:衛氣行陽二十五度,行陰赤二十五度,一日一夜周於一身。又云:衛氣行陽則寤,行陰則寢。乃但行於陽,則陽添盛,而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衰,故寤而不寐,目瞑驚惕不寧;因膽熱肝橫,胃失衝和,營衛失度,仿(內經)秫米半夏和胃氣之升降,棗仁、鬱李、龍齒,下肝系以鎮驚,羚角、豬膽、丹皮,清膽熱而洩火風為妙。
中熱條辨第七
屬性:中熱汗大洩,口大渴,身大熱,氣喘神倦,脈虛且大,並不鼓指,此熱傷氣分,陽不戀陽。宜用人參、黃祗、白朮、麥冬、五味、地骨皮、甘草、生地、牡蠣,白芍等蛛,甘溫除熱也。汗多口渴,身熱氣喘,神倦脈大,既非外感之形,又無內傷之象,顯系熱傷氣分,陰乏戀交,陽遂上冒。仿東垣甘溫能除大熱,故用人參、黃祗、白朮、甘草甘溫益氣,生地、牡蠣、五味,白芍鹹寒固陰,俾陰陽交固,而大命回於頃刻焉。
中熱條辨第八
屬性:中熱汗大出,口大渴,心中惡熱,肢冷脈微,神疲倦臥,時或煩躁,此因熱傷陽,陰失交戀,氣脫之候將至。宜用十四味大建中湯,護陽攝陰也。上條脫證未現,此條脫形既著,做肢冷脈微,若更煩躁,是立危矣。故用十全大補加附子、麥冬、蓯蓉;陰陽並補,庶幾摳紐復續,而轉危為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