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讓我們傾聽
宜賓市翠屏區人民路小學副校長熊繼華的故事
今年8月,熊繼華以人民路小學副校長的身份,帶著團隊回到了她的家鄉——地處宜賓南部山區的筠連縣,為沐愛小學的教師進行專業培訓。熊繼華教書的第一所學校,就是同屬筠連縣的勝利街小學,自1994年參加工作算起,她一呆就是16年。
距離熊繼華接手人民路小學校本部的管理工作,已過去兩年。而此前,從她踏上教育之路開始,已經在4個學校之間輾轉了24個春秋。
從一名在山區默默耕耘的「教書匠」,到數次獲得國家級獎項的教育改革先行者;無論是作為學校幹部,還是一線教師,熊繼華一路走來,始終堅信:愛心成就教育。
教育均衡的踐行者
熊繼華出身於教師家庭,從小,她就對「教師」這個職業充滿了崇敬和期待。1994年,熊繼華從宜賓市第二師範學校(現四川省高縣職業技術學校)畢業,被分到筠連縣勝利街小學教數學。
筠連縣地處宜賓市南部、川滇交界的山區,轄區內許多鄉鎮的教育資源都十分匱乏。在勝利街小學從教的16年,熊繼華作為兼職的數學教研員,不時會到周邊的鄉鎮學校去上示範課。「下鄉」的經歷,讓熊繼華深深感受到了什麼是「教育不均衡」。
「那裡的人,真的都特別淳樸,老師願意教,孩子願意學,但是他們都不知道怎麼才能教好、學好。」說起那段回憶,熊繼華紅了眼眶。
在勝利街小學這段時光,為熊繼華教育人的身份上了樸素的底色。
2009年,熊繼華作為勝利街小學的骨幹教師,從筠連縣來到了宜賓市翠屏區。
剛來到人民路小學,熊繼華就被派去「救火」:教五年級,數學成績最差的一個班。經過一學期的努力,她成功了,全班50幾個孩子,平均分提高了十幾分。
熊繼華沒有辜負大家對她的期望,她的能力被同事和領導認可。來到這裡的第二年,熊繼華就被安排負責翠屏區9個學校的牽頭工作;又過了一年,她被調到川江學校,成為了那裡的幫扶校長。
川江學校是一所子弟校,主要解決農民工子女的上學問題,辦學水平較差。儘管只呆了兩年,熊繼華仍然幹了不少事,一方面教課,一方面幫助那裡的老師成長。或許與她在筠連「下鄉」時的感受有所類似,講述這段經歷時,熊繼華再一次落淚。
2014年,熊繼華成為人民路小學興隆街校區的執行校長。這個校區被老師們戲稱為「城市中的農村學校」,因為在這裡上學的大部分孩子是農民工子女。熊繼華再一次挑起了「教育均衡」的重擔,一呆又是4年。筠連的鄉鎮、川江學校、興隆街校區,每一次「扶貧」,都讓熊繼華更加堅定了自己在教育路上的步伐:每一個孩子,都有資格接受教育,有資格被愛。
2018年,熊繼華回到人民路小學校本部,擔任執行校長,同時也是翠屏區小學一片區研修聯組分管副校長。在其位、謀其事,熊繼華帶領團隊積極承擔起宜賓市、翠屏區、雷波縣骨幹教師培養工作,每年開展骨幹教師送教下鄉近百人次,為宜賓市的教育均衡、四川省的教育扶貧,貢獻屬於他們的力量。
教育改革的領頭羊
2015年,對於熊繼華來說,是特殊的一年。
這一年10月,「全國數學文化在小學素質教育中的實踐探索研討會」在重慶市召開,熊繼華代表人民路小學興隆街校區參會。為期一天半的參觀、學習、交流,讓熊繼華幾乎重新認識了她已經相處了20年的「老朋友」——數學,「這個會,一下子把我的視野打開了,我才知道,原來『數學』還可以是這樣的。」
帶著一套數學文化叢書以及新的數學教學理念,熊繼華回到學校,立即開始了「數學文化」的項目研修。全校的數學老師都參與進來,共同學習、討論,並把這些理念切實落實到課堂。
「數學文化」的校本課程熱熱鬧鬧地開展起來,三到六年級的孩子們得以從歷史故事、思維方式、生活實踐多個維度學習數學。
這一年,人民路小學興隆街校區成為了當時全省唯一一所數學文化實驗學校。
也是在這一年,熊繼華開始了「班級生命角」課程的布局。
興隆街校區的教學樓下有一塊地,此前,它一直長滿雜草、無人問津。但是,熊繼華注意到了它,把它用作學生勞動實踐的場地。老師指導學生在這裡種土豆、種花生,春生夏長,孩子們見證了自己播種的生命一天天的變化。這塊荒地變成了興隆街校區的「童心莊園」,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增加農作知識,同時也是老師和孩子們共同感悟生命靈性的場所。
「同一塊地,同樣是土豆,有的就是比其他土豆發芽的晚,但它最終還是發芽了。」熊繼華認真地說,「每個孩子都不一樣,但他們都是帶著能量的種子。比起結果,我們老師更應該關注他們成長的狀態。」
逐漸地,「生命角」從這塊地發源,蔓延到了全校每一個班級的陽臺上。每個班級都能自主決定要種什麼,並且會在每周的課上組織發言、總結,以啟發思考。這些作物和孩子們、老師們的成長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關注狀態,關注過程,這就是2015年開啟的兩門新課帶給熊繼華和興隆街校區全體師生寶貴的精神財富。
2018年,回到人民路小學校本部擔任執行校長的熊繼華,已經初步成長為一個有想法的教育人了。「文化場建設」「旗臺變舞臺」「成長儀式」……熊繼華帶領學校的新教育團隊,就「締造完美教室」一項行動,推出了一系列結合校情的校本課程,而這些課程都滲透著「關注過程狀態」的理念。時至今日,人民路小學已經成為宜賓市、四川省踐行新教育的領頭學校。
現在,熊繼華正在進行一項新的實踐研究——「對象性學習活動模型」,這能引導教師關注學生個體的非學科能力,督促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幫助教師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忙於課程改革、教師培訓,即便如此,熊繼華依然沒有退出教育一線,擔任著一個班的數學教學工作。一路走來,她從未忘記自己的初心——愛心成就教育。
文/圖 | 梁童童 何文鑫
編輯:梁童童 | 責編:向穎 | 審核:劉磊
在這裡,見證教育無限可能!
微信號 : jydb1988
新浪微博:@教育導報1988
地址:成都市上南大街49號吉祥大廈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