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命運沒有讓我邂逅閱讀這件事,我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會是怎樣的灰暗。
我成長的原生家庭可以用「糟糕」兩個字來形容。父母工作在外地,三歲多我被送到上海奶奶家寄養。爺爺奶奶可能是因為生養過太多兒女,深受其累,所以並不喜歡孩子。一直到父母想盡辦法調回上海全家團聚,我在爺爺奶奶家度過了壓抑孤寂的十年。
老人家愛清靜,所以絕大部分時候,年幼的我是不被允許說話跑跳的。於是我就只能坐在小板凳上,躲在昏暗廚房的一個角落裡整天發呆。直到有一天,我看見桌邊有一本堂姐留下來的小學語文課本,我還清晰記得隨手翻到的那一篇是「一群大雁往南飛」。
至此我開始了漫長的如饑似渴的閱讀生涯, 對我來說只要有字,哪怕一張廣告也好,紙片也好,我都能讀得津津有味。走路看,睡覺看,但凡有幾分鐘的空閒,我就可以捧著各種書刊報紙迅速進入文字的世界。
如今幾十年過去了,在閱讀的陪伴下,我已經成家立業生兒育女,表面看起來不過也就是個平凡的人生路徑。然而只有我自己知道,閱讀給了我怎樣的力量渡過那些無助迷惘甚至絕望的歲月。
年幼時的閱讀對我來說,其實是一種逃避的方式。會經常因為感冒,或者奶奶心情不好,又或者家裡有客人到訪等理由被趕出家門,我就帶本書在公園的長椅上讀上一整天,沉浸在書頁間,那裡有我渴求而不得的快樂世界。例如柔軟的床鋪,美味的食物,爸爸媽媽溫暖的懷抱,並且還有愛麗絲漫遊裡神奇的樹洞……,於是我抵禦住現實裡那些冷漠與欺凌,日子彷佛也並不是那麼難過了。
成年以後,因為家境原因,我並沒有選擇學業上的深造,而是早早進了一家合資企業工作以補貼家裡。雖然工作很累很枯燥,還常常要上夜班,但是薪酬福利都相當不錯。很長一段時間,我的目標就是攢錢給家裡買房子,所以各種有關詩和遠方的高消費我都自動過濾,除了可以經常犒勞自己稍微吃得好一點外,最開心就是可以放開手腳買書看了。很早我就買了電子閱讀器,這樣無論是在凌晨五點還是深夜兩點的班車上,我都可以繼續徜徉在書海裡。這段時間,其實我讀得最多的,是一些卡耐基式的人生指導書。因為我亟需建立自己的世界觀,有關金錢,有關前途,有關選擇,我能清晰地認識到家庭經濟的困境,重複枯燥的工作與內心追求的背道而馳,我太需要那種積極向上的能量來支撐。在各種患得患失,迷茫無措時,冥冥中都仿佛有一個信念在告訴自己,努力積累不要放棄,終有一天我能突破穹頂走出去!
事實也的確如此,經過十年漫長的等待與積攢,我利用業餘時間考完了本科,給回到上海的父母買了房子,結婚生子,生活談不上多富裕,但也安穩平靜。因為有積蓄支持開支,從懷孕到生下女兒,我跟單位請了很長的產假,用以陪伴女兒的成長。同時,我也有時間閱讀大量的心理學知識,慢慢去探尋自己的能力和嚮往所在,開始思考未來發展的方向。終於在女兒兩歲時,我下定決心辭職開始從事與文字有關的職業。雖然收入大減,但是有了充足的時間照顧家庭,閱讀寫字。最重要的是,每一天都是按照我喜歡的方式在度過。安靜的下午或者清冷的夜晚,手邊一杯茶熱氣氤氳,在燈下翻閱一本本書籍,用鍵盤敲打內心流淌的感悟,充實而又愉快。
我的人生並不一帆風順,兒時的侷促,對愛的匱乏,長大以後家庭的重擔,性格的倔強敏感,為人母后的疲累,常年夜班留下的健康隱患。一路走得跌跌撞撞,也曾想過放棄,想過不勞而獲,是書籍中那些爍爍閃光的警世恆言,如同一盞盞小小的指路燈,提醒我不要走偏路。就如羅胖在《知識就是力量》節目中說的那樣,「人生一切難題,知識給你答案」。我知道,在家裡的書架上,枕邊小小的kindle裡,蘊藏著無窮無盡的寶藏,它們給我最穩妥的底氣,在每次低谷時護我周全,得意時鳴起警鐘。如果沒有書本源源不斷給予我改變的力量,我想我大概會沉溺在對命運不公的怨天尤人中掙扎吧!
今天,在這小小的天地,我想開始記錄書寫的讀書感悟,行至此時,已經脫離了什麼書都想往回搬,都有興趣翻的階段,人到中年,時間精力都好像金貴起來,生活瑣事多又容易累,所以挑書也格外慎重。不求速讀,不求海量,翻開一本好書,慢慢讀,細細品,記錄些許心得。
如果有緣人稍加駐留,帶一抹書香離去,我便心滿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