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在回顧自己一生時,能說得出沒有遺憾、一切完滿。
或是無法抓住而錯過的人。
或是一直夢想前往卻最終沒能出發的遠方.
但我們同樣需要這樣一個又一個的不完滿,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差一點,才讓生活有了奔頭。
人生中有成功就有失敗。失敗不等於你是一個失敗者,只能表明「革命尚未成功」,若想成功需要吸取教訓,距離成功還有一段距離;失敗也不等於一事無成,只能表明你收穫了滿滿的經驗;失敗更不等於永遠無法成功,只是還需要磨練。
失敗比成功痛苦,但我們卻能從失敗中坦然面對真實的自己,學會從容地面對人生。
什麼是失敗?王小波曾說過:「也許可以說,人去做一件事情,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這就是失敗。」生活,隨時都可能遭遇失敗。
上周,我曾耗時三天策劃了一篇圖文並茂的原創,原本充滿自信與期待,未料,在審核推送前,系統平臺出現bug,稿子被吞,無法還原。那一瞬間,我的腦子亂成一團麻,眼淚也不爭氣地流了下來。我嘗試了所有可能還原的方法,但還是未能找回原創作品。我責備自己,為何不提前備份,為何面對失誤如此沮喪,為何面對失敗如此焦慮。認識失敗,也許是我們終其一生都需要學習的課題。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不免遇到類似的情況。每個人都期待成功,卻發現如影相隨的卻是不斷的失敗與挫折。小到比賽受挫、考試失常、與他人爭吵、拖延症無解,大到失戀、離婚、失業等。
遇到這些事情,多數人會沉浸在失敗的經歷中難以自拔。
「人生,本就苦難重重」,困難也是暫時的,世界上從來沒有過不去的坎兒。因為迄今為止,你已經從所有當時你認為過不去的失敗中成功地活下來了。
不久前,一位朋友參加面試,但最終落選了。當我問其失利的原因時,她不滿地對我說:「我沒有靠山,老闆也看不上我這種沒有人脈資源的人。」
起初,我聽到她落榜的消息時,替她惋惜,正因為我了解她是一個事業心很強,業務能力也不差的人,所以感嘆有時命運之神就是這麼殘忍,讓她與渴望得到的崗位失之交臂。
但轉念一想,其實,她對於失敗的態度是負面的。沒有任何證據指明面試成功的人有靠山,也沒有直接證據表明老闆是因為人脈資源欠缺而淘汰她。她這些沒有根據的託詞,頗有為自己的失敗找藉口的嫌疑。一場面試有成功者,就有失敗者,你可以對結果表示懷疑,但不直面失敗,總找外因,只會讓人覺得你輸不起。
對很多人來說,承認失敗真的很難,不論是面對自己,還是面對他人。
有時,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心,很多人寧願花很多時間去解釋自己的困難,去訴說環境的掣肘,找一些藉口和理由為自己開脫,也不願意坦然面對。
記得,小時候考試沒有發揮好,第一歸咎於考試題目超綱,第二歸咎於複習時間緊張,第三歸咎於身體狀態不好。大概就是從那時起,知道推卸有時能擺脫懲罰,以至於走進大學、步入社會後,獨自面對失敗時總是缺乏承認失敗的勇氣,總在千方百計找一些「藉口」和牽強的理由,換來自己一時的解脫和愉悅。
失敗確實是一件令人悲傷和痛苦的事情。面對失敗,人們很容易將失敗歸結於外部因素,因為既可以安慰自己脆弱的內心,也可以得到未窺全豹之人的理解。
學會看輕失敗,是看輕它、面對它的開始。如果我們勇於面對現實承認失敗,並能夠從自身多找一些主觀原因,反而會為日後的成果提供更多的機會,奠定基礎。眾所周知,「奧斯卡獎」是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電影類獎項,而與「奧斯卡獎」相對應的電影大獎——「金草莓獎」,則是以獎勵好萊塢最差最爛的影片為己任,每年趕在「奧斯卡」之前正式揭曉,其頒獎典禮場面之宏大、氣氛之熱烈幾乎可與「奧斯卡獎」相媲美。
獲得「金草莓獎」的演員不會氣餒,不會懊惱,他們會吸取教訓,時刻用它來激勵自己、鞭策自己,一步步向著成功、向著「奧斯卡獎」邁進。
生活中有強者,就會有弱者。強者把握機遇,尋找成功的機會;弱者逃避現實,尋找失敗的理由。如果一個人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總以藉口作為冠冕堂皇的託詞,那麼,只會離成功越來越遠,無法破繭成蝶。
其實,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正視失敗的勇氣。
一位哲人曾說:成功的路上儘是失敗者。他們距離成功有的很遠,有的很近。如果你放棄了,那你永遠不會獲得成功。如果你有積極的心態,通過不懈努力抓住了機遇,或許你就品嘗到了成功甘甜的果實。
若渴望做一個生活的強者,就應敢於承認失敗,這既是一種境界,也是為了揮手與失敗道別。在失敗面前,不要尋找藉口,要積極尋覓出入口,只有這樣才會走向成功的彼岸。
有時,失敗會讓我們措手不及,甚至讓我們遍體鱗傷。但人生就是一條沒有回頭路的單行線,需要我們在困境中磨礪生命的光亮。在陰影中,不難發現那些讓我們遍體鱗傷的傷痛,終會變成我們強大的後盾。
不要活在失敗的陰影裡,學著轉身,陽光就在我們身後。
根據「蜜蜂效應」,將蜜蜂置於一端開口的透明玻璃瓶中,瓶底朝向陽光,瓶口朝向黑暗,蜜蜂為了光明無數次撲向瓶底無果後放棄而死。設一個對照組,將實驗對象換為蒼蠅,令人驚訝的是,幾分鐘後玻璃瓶中的蒼蠅都逃了出來。蒼蠅並不比蜜蜂聰明,但卻都成功了,成功的原因在於蒼蠅的勇敢和堅持。面對失敗,鼓起勇氣不斷嘗試,終會迎來新機。蟲尚如此,何況人乎。
失敗是對過去事件的評價和總結。失敗可以影響當時的情緒,但不能影響到將失敗的負面情緒延續到當下,甚至是未來。若不能勇於面對失敗,那麼我們就無法為過去的失敗畫上一個句號。
面對失敗,我們應該大力揮手告別過去,即承認失敗的事實,調整策略,改進方法,避免在同樣的地方跌倒。失敗後,我們可能會立刻陷入到對失敗的思考中。但相關研究,表明這樣的反思帶來的弊大於利。
某專家抽取近百名學生參與實驗,讓他們在網絡搜索某個小電器的最低價格,搜到最低價格的人將獲得獎勵。
由於專家限制了網絡,沒有學生獲得獎勵。此時,專家要求一部分學生寫下情緒反應,如感到沮喪、憤怒的情緒,強度分別是7和5(0-10代表從無感覺到感覺強烈),並要求他們只關注這些情緒感覺。
同時要求另一部分學生寫出對實驗本身與結果的客觀想法,如「失敗的原因是時間太少了」等,並要求其只關注這類想法。
接下來,讓所有學生在網上搜索價格最低的一本書籍。
最終的結果是,寫下情緒反應的學生比寫下想法的學生,願意花費更多時間進行搜索。
實驗表明,經歷情感上的失敗更容易激發改變的願望和努力,經歷認知或思考上的失敗會造成更多自我保護,或是將責任歸因於外界的反應,容易造成重複性失敗的結果。
失敗後立刻產生的「任務太難」「沒有辦法能解決問題」等想法,在本質上,對解決問題起不到好的效果,只是達到了將注意力從負面情緒轉移到思維上,從而減輕痛苦、沮喪等情緒的效果。
根據情感學習模型,失敗引發的情感會創建一個神經標籤,記錄負面情緒。當再遇到類似事件時,會激活避免失敗的情感,願意付出更多精力去解決該問題。
當經歷失敗後,不要立刻反思失敗的原因,而是寫下自己的感覺:我很遺憾了,很無奈,很懊惱……
寫完後,試著去強化感受這些負面情緒,讓它記錄在你的神經標籤中。
重新開始後,避免失敗的情感神經標籤將被大腦激活,促使我們付出更多努力去挑戰。
感受負面情緒、直面痛苦,比逃避痛苦的思考更有助於成功。待失敗造成的負面情緒消失後,我們應相對平靜地反思失敗的原因(並非逃避式的思考),結合實際,重新再來。
反芻是指人們過度地、反覆地重溫過往的負面經歷和感受,注意力更多集中在痛苦的表現、引發痛苦的原因和痛苦帶來的後果。
例如,失敗後,反覆地思考自己耽誤了工作的進度、影響了周圍的同事、受到領導的責備等。但這些只會引起更多的負面情緒,反而對成功造成不利影響。
反思是指注重成效,通過對失敗的思考,創新想法,進而在新的嘗試中解決問題。
反思失敗,回顧過程中哪裡沒做好?是時間問題、細節問題,還是能力問題,找到自己可以改善和優化的地方。
如果選擇了從失敗中繼續挑戰,陷入對失敗的過度思考沒有意義,應多去思考面對失敗與挑戰如何努力與進步。
通過對失敗的積極反思,我們應將失誤和想要實現的目標整合起來,設定可輕鬆實現和管理的小目標和計劃:
第一步,根據最終目標不斷前進,設定好實現目標所需的每個步驟。
第二步,不斷細化步驟,直到制訂出可在短期內實現的小目標。
第三步,保持目標的難度適宜。若太簡單,則容易失去動力;若太困難,則容易失去信心。
第四步,按部就班執行計劃。
最後,在面對失敗的挑戰中,打個漂亮的翻身仗。
作者:小瑾
版權歸人生所有,未經允許,禁止二次轉載
走過所有,經歷很多,最後還保持一顆純淨的心,依舊是淡然,溫暖的,這,就是歲月,就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