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丹: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2021-02-19 小十點

文 | 於丹

文章摘選自《很高興能陪你一起長大》

孩子:

媽媽現在跟你說的這些話,只是我現在的想法而已。

作為一個成年人,我不敢說我現在的想法一定正確,你長大以後可以去修正它們,但這是我現在最想對你說的話。 

常識

 

孩子,人要有常識,要懂得社會上最基礎的東西。

你剛剛上完幼兒園時堅信的那些道理,媽媽希望你長大以後也堅信如初。

比如,任何事情要有秩序,要排隊,要有先來後到。

人越是長大,越是容易變得對很多事情不屑,會覺得那些事情很幼稚。

其實,一個人忘了幼兒園規矩的時候,反而是自己特別狂妄、特別無知的時候。

媽媽曾經給你講過木桶理論:

一個桶,如果它是由長短不齊的板子箍起來的,決定水容量的是哪塊板呢?

你的答案很正確:最低的一塊板子。

常識,就是我們的最低板。

如果你對於這個世界的常識,包括你自己生活的各方面指標都能夠達到60分以上,我不會太關注你有幾個90分。

如果你都在60分以上,那你已經是一個好公民了,你已經能夠對自己負責。

90分是人生命裡的錦上添花,但60分是人生命裡的雪中送炭。

我只希望你方方面面都在常識以上。

 

規則

 

社會在進步,但有時候我們只欣喜於得到的東西,卻忽略了付出的是什麼。

媽媽和你童年的遊戲方式有著天壤之別。

媽媽小時候是上世紀70年代,在北京的胡同裡,女孩流行玩砍沙包和跳皮筋。

橡皮筋一角錢可以買一大把,然後我們一根一根地把它們套起來,連成一根皮筋,從腳踝到腿彎到大腿到腰間到肩膀,可以一直跳到「大舉」。

那時窮有窮的玩法,而且我們的玩法很公平,哪一方輸了絕對不許耍賴,誰輸了誰就得下來撐皮筋。

這是一種遊戲規則。

現在,小區裡幾乎每個孩子都有一個滑板車、一副輪滑鞋,你們滑到彼此面前,打個招呼又散開了。

你們擁有的空間越來越大,速度越來越快,但你們已經失去了一個群體遊戲的環境。

滑板車和輪滑鞋給了你們自由奔跑的速度,卻缺少了大家都必須服從的規則。

為什麼有些小朋友容易耍賴?

因為他們處於規則之中的時間越來越少了。

媽媽小時候和同齡人一起跳皮筋、砍沙包,你要是耍賴,人家就不和你一塊兒玩了。

所以我們會自己解決規則認同的問題。

你們也是好孩子、乖孩子,但你們在玩的時候就缺失了對規則的協商和認同。

當所有的孩子都踩著滑板車在速度中獨往獨來時,你們怎麼能懂得犧牲和謙讓?

媽媽希望你從小就找到一種生命的自覺,一種建立在服從基礎上的自覺。

這種服從是對倫理的服從、規則的服從,是個人對集體的服從。

為什麼很多考上大學的高才生,卻總是磕磕碰碰、與人有那麼多衝突呢? 到了你念大學時再告訴你什麼叫作「規則」,已經晚了。

 

犯錯

 

孩子,人犯錯是難免的。

《論語》裡子貢說過:

一個君子犯了錯,就像太陽的日食、月亮的月食一樣,有過錯時,人人都看得見;改正後,大家照樣會仰望它。

所以,媽媽從來不希望你做一個完美的孩子,但媽媽希望你犯錯以後,能勇敢站出來承擔自己的責任,能說一聲「對不起」,這就是勇氣。

人總是要為自己買單的,任何事,不管是做錯了,還是受傷了,沒人能替代你,最愛你的人也不能替代你。

敢於認錯,比不犯錯重要,能改錯比敢於認錯更重要。

這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別人負責。

 

生命的修復能力

 

你四歲時,在手工課上做了一個花籃。

有一天你「哐當」一聲把花籃摔了,花籃一角摔出了一個三角口子,你「哇」的一聲哭了。

我說:「我們試試,看看能不能讓花籃比沒摔破時更漂亮!」

我們又是剪又是貼,你還用彩筆畫上顏色,最後,我們做出來一個非常漂亮的花籃。

你和我說:「媽媽我懂了,哭是沒用的。」

我聽了很欣慰。

但讓我微微鬱悶的是,後來家裡每逢打壞什麼東西,你都特別高興,說:「我們試試,看能不能讓它比沒壞的時候更好看!」

當然,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能再做成比它沒壞的時候更好,我們的底線只能是不讓它更壞。

這是一種生命的修復能力。

一個人一輩子會遇上什麼事情,我們無法左右,但是修復生命的能力,卻在我們自己的掌握之中。

這種能力,我覺得在四歲時告訴你,並不算太早。

 

偽命題

 

孩子,很多時候人是被自己嚇著的,是被別人的以為擊垮的,人這一輩子要是不被偽命題綁架,可以避掉很多煩惱。

這是一個眾聲喧譁的時代,電視上、網絡上、微博上,會有太多聲音去評判一件事情的是與非。

別人的以為,並不一定能替代你的判斷。

前兩天吃飯時,你問過我一個你們小學二年級的四則混合運算題,你說527減107,跟527減100加7相等嗎?

我當時吃著飯,真是不假思索就說,相等啊,一樣啊。

你聽了哈哈大笑。你說,媽媽你算算看。

我停了筷子認真地想,527減107是420,527先減掉100,再加上7,是434。

我驚訝地發現這兩個看起來那麼相近的式子,結果卻不一樣。

所以你看,我們以為的事情有多少其實並不是真相呢?

我們總是習慣於以自己的經驗去判斷一些似是而非的事情,我們常常被自己的以為害了。

我們更容易被害的,是眾人的以為。

如果所有的事情,用自己的心去好好考評,你長大後會發現人的煩惱、恐懼、惶惑,很多不安都是並不存在的偽命題。

或者是即使存在,但沒有你想像的那麼誇張。

 

科學與藝術

 

孩子,媽媽希望你能夠保持對科學、對藝術的信任。

科學能讓人避免無知,藝術能讓人活得有趣。

你曾經在三四歲的時候拉著媽媽看迎春花和連翹有什麼區別。

你帶我看它們的花瓣形狀、它們是向上長還是向下長的,你觀察之仔細、描述之清楚,令我自愧不如。

你也是從三四歲的時候開始喜歡彈鋼琴。

雖然你後來練琴很辛苦,但那真的是你小時候堅持的。

不知道你長大以後對科學和藝術還會這麼信任嗎?

人的一生會遇到無數的困難,一個相信科學的人,不會陷落於愚昧,也可以少掉很多因無知而來的恐懼。

我們今天這個社會,在你小時候還記憶不深的這個社會,是喧囂、浮躁的。

我特別希望,我的學生——那些哥哥姐姐,還有你,希望你們長大以後的社會能更理性。

每一個公民的理性,其實是從他們信任科學的態度開始的。

媽媽是一個數理化學得很差的人,但我深信科學能帶給人理性。

你常說,我媽媽會背那麼多詩,但我媽媽不會彈鋼琴。

我很慚愧,這一點我不如你。

但我不要求你鋼琴一定要考過多少級,我只希望你能夠保持對藝術的熱愛,能在藝術裡找到一種釋放。

不論你長大後遇到多少挫折,甚至受多少傷害,我依然希望你能保持對善良和尊嚴的信任。

你能夠救你自己。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現在,社會上關於成功的教育太多了,我們幾乎把成功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

但我始終認為,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成功,或許是一個評判人的標準,但只是成長的一部分標準。

成長是一套綜合、多元的標準體系。

一個人,只要生命能成長,就一定有未來。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年輕人對料事如神的老酋長很不服氣,有一天他捉了一隻剛孵出來的小鳥放在身後,問老酋長:「我手裡的小鳥是生還是死?」

他想,你要說它是活的,我就手指一捻掐死它;你要說是死的,我手心一張就讓它飛起來。

結果,那位睿智的老人只是寬容地一笑,他說:「生命就在你的手中!」

這是一個好故事,它關乎生命的成長。

所有時間中,最重要的就是當下;所有權利中,最重要的就是成長。

成長是一個過程,成功是一個結論;

成長是相關於生命的評價,成功是相關於社會的評價;

成長是一個內在的系統,成功是一個外在的體系。

媽媽更希望你注重心靈、注重自我、注重人格,而並不是那麼在乎外在的標籤。

孩子,你長大以後,可能會修正媽媽的想法。

再過十年八年,也許媽媽也會修正自己的想法。

但這些是我現在最想跟你說的話。

媽媽就是希望你能成為一個身心健康、有獨立的生存能力和快樂能力的好人。

周國平、郝景芳、慶山、麥家、豐子愷等數十位名家從個人成長與人生經驗中汲取養分,力求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與養育。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


-作者-

於丹,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於丹〈論語〉心得》《於丹〈莊子〉心得》《於丹趣品人生》《於丹重溫最美古詩詞》等。本文摘選自《很高興能陪你一起長大》,小十點經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授權發布本文。

相關焦點

  • 世紀明德展望教育現代化 於丹強調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會上,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文化學者於丹受邀參會並發表主題演講——《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教育,其實做的是一件『成全人』的工程。」於丹表示,「雖然每天都有人在推銷著各種各樣的『成功學』,但面對成長中的孩子,我認為,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於丹認為,在小學、中學的基礎教育階段,是孩子人格養成的最重要階段。
  • 於丹:寫給孩子的信
  •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績更重要
    可能眾多的選項經過歸納後會呈現兩大類:一是在乎當下,教育的過程目標——健康快樂成長;二是關乎未來,教育的最終目標——考入重點大學。如果以「考入重點大學」為結果導向,這就會形成教育上最「矛盾」的兩個方面,也會讓擇校難得無所適從。如果我們替換一個未來的目標,定位於「孩子的終身發展」,這時我們就會放下對於數據的糾結,看待很多問題都會有了新的視角。
  • 於丹:愛搖滾信任人性和愛情 我更願意做一個動詞
    於丹:愛搖滾信任人性和愛情 我更願意做一個動詞 2008年11月15日 01:28 來源:中國新聞網   於丹說,自己整個文化記憶的成長是在八十年代。她一九八0年在北京上高中,一九八九年碩士畢業,「在八十年代,我們愛詩歌、我們愛搖滾、我們愛跋山涉水、我們信任人性和愛情。八十年代是我們共同的風標。」於丹說,「開放對我意味著能在那麼年輕的時候相逢八十年代。」  於丹回憶起自己的青蔥歲月,「人在那個年紀,每一個細胞都是張開的,青春飛揚,擁有無敵的激情。
  • 少兒教育,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該如何正確看待成功與成長?無論學校還是家庭,最該教給孩子的是什麼?成長未必能帶來成功,但是成功必定是成長的結果!一、對於成長中的孩子,成長比成功更重要儘管這個世界每天都在叫囂著成功學,可是面對成長中的孩子,小編更傾向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 劉墉: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這個道理大家都懂,當然,成功的人永遠是少數,不管成功與否,每個人都必須要成長。可是能說出這樣的話,感覺必然是個成功者,不然,每個平凡的老者說出這句話,實在是很沒有說服力。值得驕傲的是,劉墉和兒子劉軒,都是成功者。
  • 於丹談成長:年輕時熬夜寫東西 喜歡大杯喝咖啡(圖)
    恰巧的是,今年也是於丹人生走過的第五十個年頭,回眸半個世紀的人生歷程,於丹在她的這本新書中首度講述了自己的成長經歷,並在接受北京晨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相比人們已經熟知的學者於丹,如今她更願意人們稱她為行者於丹,她說,「如果到晚年時,大家稱我為行者於丹,我會更高興一些。」
  •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最近讀了一本書,《終身成長》,作者是一個美國人,叫卡羅爾 · 德韋克。這本書的核心觀點很簡單,就是人的思維模式分兩種,一種是固定型思維,一種是成長型思維。所謂固定型思維,就是認為人的能力/智力是天生的,後天能改變的有限;成長型思維,就是認為人的能力/智力是可以不斷發展的,通過正確的練習可以不斷的提升。
  • 於丹在衡陽講課「餘韻猶存」
    《於丹〈論語〉心得》、《於丹〈莊子〉心得》等著作風靡全球,影響世界。7月26日,南國大地到處熱浪滾滾。於丹應邀來湖南衡陽市參加「石鼓書院大講壇」講學,我奉命前往長沙黃花機場迎接。在機場出口,我一眼就認出了於丹:青年頭、黑色連衣裙、戴著墨色眼鏡。
  • 看於丹解讀漢字,感受漢字的典雅詩意
    於丹說:「面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漢字,當我們靜穆下來向它致敬時,就仿佛看見了中華民族是怎樣循著字跡完成了它的成長。」著有《於丹:論語心得》《於丹:莊子心得》《於丹:論語感悟》《於丹:重溫最美古詩詞》《於丹:趣品人生》等作品,累積銷量超過1000萬冊,被譯為30多種文字。
  • 隱瞞了20年,著名央視主持於丹和臺灣男演員的關係,「藏」不住了
    說實話其實我剛開始的時候都嚇了一大跳,於丹和張震之間還會有這樣的關係,簡直是讓人難以相信。接下來,就跟著我一起去探究吧。01其實早在20年前,於丹一家跟張震一家子就有聯繫了。於丹要比張震大一些,然後張震的媽媽是於丹的表姐。
  • 成長應該比成功重要 !
    長大以後人們開始追求的是如何成功,而在幼兒園我們所教的是成長。成長是一種完成內在需求的能力,成功是人可遇不可求的。成長和成功之間怎樣的關聯?顧名思義,成功的基本含義是它的目標達成,強調的是結果,而成長強調的是過程。成功是一種外在的社會考量;成長是一種內的生命指標。成功有的時候需要很多的外在機遇,是片段性的;成長是終身的,是一種心態和一種狀態。什麼叫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教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 孔子後人孔健被於丹指控侵權 孔健回應
    自稱和於丹交往甚密的孔健,最近有四本書被於丹指為侵權,上周五,於丹已委託律師給全國各地的新華書店發出律師函,要求將侵權圖書下架。孔健昨天則對南都記者表示,於丹此舉沒有法律依據,完全是翻臉不認人。於丹發怒發律師函指孔健侵權 於丹委託律師發出的律師函中,指出侵權的書分別為《論語力》(與於丹合著,新世界出版社)、《左手孔子右手莊子》、《新論語》(中國工人出版社)、《於丹的天空》(江西人民出版社)四本書。在律師函中指為侵權的四本書中,前三本書均使用了於丹在日本的演講,據孔健稱,這些已經取得了日文授權。
  • 國學之母於丹,為何會跌落神壇?易中天評價:永遠把錢放在第一位
    沒有比金錢更腐蝕人心的了――雨果《百家講壇》是一檔向社會講解古代文學著作,傳播古代文化的節目,許多專家學者受邀講授自己的見解。專家易中天在節目中圈粉無數,深入淺出得講授《三國》,其幽默風趣的語言,豐厚的文學底蘊,堪為大家風範。
  • 《於丹〈論語〉心得》:10萬英鎊預付版稅創紀錄
    《於丹〈論語〉心得》走向世界的過程和取得的成績也許部分回答了「中國出版如何走得更遠」這個問題。  從乏人問津到炙手可熱  「上星期,《於丹〈論語〉心得》土耳其版的合同已經籤訂,現在以色列版的合同也差不多了,只有幾個細節再敲定一下就可以籤了。」
  • 教育家劉墉:比起成功把兒女送進名校,孩子的成長更重要
    01孩子的成長比成功更重要「我沒有打算用它激勵孩子爭取第一,倒希望他們能放寬視野,打破隔閡、伸張正義、走向世界、創造雙贏,做個快樂的讀書人。」劉墉對女兒的教育觀念,可以概括為,孩子的成長比成功更重要。比起培養智力上的學霸,這種教育觀念更加關注孩子禮貌、堅強、感恩、包容、自信等全方位的心智成長,更有利於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也更有助於孩子的全面發展。對大多數年輕家長而言,這些成長教育遠沒有讓孩子取得好成績值得投入精力。劉墉對女兒的成長教育,潤物細無聲的貫穿於生活中的每時每刻。
  • 《於丹論語心得》讀後感
    《論語》是一本記錄著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的語錄。記得讀中學時,我在語文課上機械地背誦著「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其實並未真正讀懂。而今,於丹教授用自己獨到的視角,將這樣一本古老的書籍,用現代的眼光進行系統的解讀和闡釋,拉近了我們普通人和聖賢之間的距離。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聖賢。
  • 於丹:忙碌的生活需要小憩的「涼亭」(圖)
    北京衛視「趣品人生」 新書即將出版  於丹 穿越古代玩味閒情  知名學者於丹「十一」期間,每天中午11時45分現身北京衛視,趣品人生感悟於丹同時牽手盛大文學華文天下公司,推出新書《於丹趣品人生》。在新書及講座中,於丹將帶領人們體驗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作個閒人,一張琴、一壺酒、一杯茶,於閒適間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覺。對於自己品出的人生況味,於丹表示,人在忙碌、在工作的時候創造的是意義;在休閒、在玩的時候創造的是意思,當意義與意思能平衡的時候,這就是生命的意境。據出版方介紹,於丹還將於10月16日在中關村圖書大廈舉行新書籤售。
  • 從國學大師到被轟下臺,55歲無人問津的於丹,到底做錯了什麼?
    於丹的走紅,是順應市場的需要《百家講壇》的出現,是順應時代而生。在那個電腦尚不普及,手機上網還沒出生的年代,電視是人們娛樂的主要方式。當這些人站在屏幕前,以講故事的方式科普歷史、文化,既能學到知識,又能放鬆,誰不喜歡?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百家講壇》當年如此火爆的原因。仔細觀察這些主講人,你會發現能夠走紅的人是有明顯的特點。
  • 從《論語》專家到人人嫌棄,被北大學生轟下臺的於丹,經歷了什麼
    於丹的發跡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於丹是怎麼紅的。她是因為解讀《論語》而爆紅的。 而普通群眾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是十分嚮往,而於丹,便通過《論語》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她從女性角度出發,分析孔子所闡述的道理,並且,她還能從自己成長經歷中去談《論語》,這樣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