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2020-09-05 掀桌子的螺絲釘

最近讀了一本書,《終身成長》,作者是一個美國人,叫卡羅爾 · 德韋克。這本書的核心觀點很簡單,就是人的思維模式分兩種,一種是固定型思維,一種是成長型思維。

所謂固定型思維,就是認為人的能力/智力是天生的,後天能改變的有限;成長型思維,就是認為人的能力/智力是可以不斷發展的,通過正確的練習可以不斷的提升。

書中圍繞這個核心觀點,舉了很多例子,裡面有作者對生活的體驗和觀察,也有精心設計的實驗。書寫的非常囉嗦,反覆論證一個觀點,不同的思維模式,將導致不同的人生。

摘錄一個書中的實驗,大家感受下:香港大學是全英文教學,但是有些學生在入學的時候英語不好。作者團隊就找來那些英語不好的學生做調查問卷。

首先他們問學生更認同下列哪種說法:1)人的智力水平是固定的,很難通過努力去提高;2)人的智力水平是可以通過努力提高的,以此來標記學生的思維模式,選1就是固定型思維,選2就是成長型思維。

然後他們繼續問,如果學校專門給英語差的同學開設一門英語培訓課程,你們是否會參加。實驗結果是,成長型思維的學生基本都願意去,而固定型思維的學生選擇不去。

且不論作者是不是為了出書湊字數,我覺得作者的觀點是非常有道理的。對照自己反思一下,發現以前自己完全就是一個固定型思維的人,當然這跟家庭和學校教育是有關係的。

我記得小時候,大人很喜歡出一些算術題或者腦筋急轉彎的題目給小朋友做,答出來就會誇真聰明,答不出來,就會批評:你這都不會?你再好好想想?語氣是失望或者急切的。

我小時候還挺敏感的,會形成一種害怕失敗的心態。如果自己答不上來大人的考題,就會糾結很久不能釋懷,甚至經常懷疑自己是不是個笨蛋。後來我一度很牴觸這種大人的考題,一看苗頭不對,我就會跑開。

當時我老家那個小縣城還有個很奇怪的風氣,老師和家長都在鼓吹「神童」:某個小孩,平時也沒見他多用功,甚至玩得比別的小孩更厲害,可每次考試成績都很好。導致我一度壓力很大,自己在家偷偷用功,不敢讓別人知道,否則即使我考試成績很好,我也會變成別人眼裡只會死讀書的小孩,而不是聰明小孩。

可是隨著我慢慢長大,讀的書越來越多,我發現,神童都是扯淡的。沒有誰的成功不是努力得來的。越大的成功,付出的越多,承受的痛苦和壓力也越大。那些標榜自己不需要怎麼努力就可以輕易成功的人,最後無一例外的泯然眾人,銷聲匿跡了。

看了這麼本書之後,我豁然開朗。成長型思維模式是對的,對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有益的,無數的案例證明了這一點。認知科學的研究證明,連大腦的生理形狀都是可塑的,何況是智商呢。

這就像一層窗戶紙,捅破了,你就看清了。就像打遊戲,地圖上的迷霧消除了,視野就清晰了。努力養成成長型的思維模式,及時發現和停止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模式,可能人生就此而不同。

這是一個犀利的思想武器。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需要不斷的打怪升級,多一種武器在手,就多一種選擇,多一份底氣。把自己武裝到牙齒的人,肯定比赤手空拳的人,要從容得多。共勉。

相關焦點

  •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績更重要
    可能眾多的選項經過歸納後會呈現兩大類:一是在乎當下,教育的過程目標——健康快樂成長;二是關乎未來,教育的最終目標——考入重點大學。如果以「考入重點大學」為結果導向,這就會形成教育上最「矛盾」的兩個方面,也會讓擇校難得無所適從。如果我們替換一個未來的目標,定位於「孩子的終身發展」,這時我們就會放下對於數據的糾結,看待很多問題都會有了新的視角。
  • 於丹: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敢於認錯,比不犯錯重要,能改錯比敢於認錯更重要。這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別人負責。 我說:「我們試試,看看能不能讓花籃比沒摔破時更漂亮!」我們又是剪又是貼,你還用彩筆畫上顏色,最後,我們做出來一個非常漂亮的花籃。你和我說:「媽媽我懂了,哭是沒用的。」我聽了很欣慰。但讓我微微鬱悶的是,後來家裡每逢打壞什麼東西,你都特別高興,說:「我們試試,看能不能讓它比沒壞的時候更好看!」
  • 少兒教育,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該如何正確看待成功與成長?無論學校還是家庭,最該教給孩子的是什麼?成長未必能帶來成功,但是成功必定是成長的結果!一、對於成長中的孩子,成長比成功更重要儘管這個世界每天都在叫囂著成功學,可是面對成長中的孩子,小編更傾向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 劉墉: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這個道理大家都懂,當然,成功的人永遠是少數,不管成功與否,每個人都必須要成長。可是能說出這樣的話,感覺必然是個成功者,不然,每個平凡的老者說出這句話,實在是很沒有說服力。值得驕傲的是,劉墉和兒子劉軒,都是成功者。
  • 成長應該比成功重要 !
    長大以後人們開始追求的是如何成功,而在幼兒園我們所教的是成長。成長是一種完成內在需求的能力,成功是人可遇不可求的。成長和成功之間怎樣的關聯?顧名思義,成功的基本含義是它的目標達成,強調的是結果,而成長強調的是過程。成功是一種外在的社會考量;成長是一種內的生命指標。成功有的時候需要很多的外在機遇,是片段性的;成長是終身的,是一種心態和一種狀態。什麼叫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教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 教育家劉墉:比起成功把兒女送進名校,孩子的成長更重要
    01孩子的成長比成功更重要「我沒有打算用它激勵孩子爭取第一,倒希望他們能放寬視野,打破隔閡、伸張正義、走向世界、創造雙贏,做個快樂的讀書人。」劉墉對女兒的教育觀念,可以概括為,孩子的成長比成功更重要。比起培養智力上的學霸,這種教育觀念更加關注孩子禮貌、堅強、感恩、包容、自信等全方位的心智成長,更有利於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也更有助於孩子的全面發展。對大多數年輕家長而言,這些成長教育遠沒有讓孩子取得好成績值得投入精力。劉墉對女兒的成長教育,潤物細無聲的貫穿於生活中的每時每刻。
  •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做個快樂讀書人》書評
    前兩天在食堂吃飯的時候,聽到同事們聊起孩子們的暑假:不僅僅每天要定量完成學校留的暑假作業,還要穿梭於英語、奧數、國學等各種補習班之間,根本沒有時間休息,更不要說出去玩了。現在的孩子真是太不容易了!只有參加補習班、完成作業才是孩子成長的方式嗎?只有在學習上取得成功才是成功嗎?看過這本《做個快樂讀書人》之後,我對以上問題有了新的理解。
  •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面對好勝心強的孩子,媽媽要教會他這一點
    第二,媽媽要教會孩子:「成長比成功更重要」。人這一生中,不是只有輸贏。父母要告訴孩子,成功很重要,失敗也同樣重要。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人生成長的歷經過程。成功固然重要,可是成長更重要。學會成長後,才會有勇氣面對更多的挫折。同學阿蒙現在是某家IT公司的網際網路高管,年收入超過很多同齡人,稅後年收入達到40多萬。他的好勝心非常強,每次做事情爭取做到完美,與同事討論確認方案時,至少經過3個版本。按照他的說法,要麼不做,要麼就努力做好。
  • 世紀明德展望教育現代化 於丹強調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會上,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文化學者於丹受邀參會並發表主題演講——《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教育,其實做的是一件『成全人』的工程。」於丹表示,「雖然每天都有人在推銷著各種各樣的『成功學』,但面對成長中的孩子,我認為,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於丹認為,在小學、中學的基礎教育階段,是孩子人格養成的最重要階段。
  • 健康成長比成績更重要
    健康成長比成績更重要。「健康成長比成績更重要」這句話,哪個家長又不知道?但是又有多少家長能真正做到呢?張文宏把這句話作為《開學第一課》的課題,可謂用心良苦。少年強則中國強。再次提醒,這句話我們每個家長都應該每天默念:健康成長比成績更重要健康成長比成績更重要
  • 《終身成長》:比基因更重要的遺傳,是家庭思維模式
    說到固定型思維,大家一定都不陌生,這是《終身成長》這本書中提到最重要的概念。"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希望能夠確保自己的成功。他們認為聰明的人應該永遠是成功的。"與之相對的是則成長型思維。擁有這類思維模式的人,在面對挑戰的時候會越挫越勇,他們不會把最終的結果當成唯一,而是享受過程的快樂。
  • 成長比成功重要,爸爸媽媽的3句忠告
    成長比成功重要——輸得起的孩子最成功。現在的父母有個奇怪的現象,什麼都替孩子幹,認為孩子的任務就是念書。我組織夏令營,一個很小的孩子看著煮雞蛋發呆。我說「你不愛吃嗎?」「愛吃!」「那你怎麼不吃呢?」所以別老預設結果,而要重視成長過程,走好腳下的路,輸得起的孩子才是最成功的孩子!2. 付出比給予重要——給孩子愛你的機會。
  • 孩子成長路上,激勵模式比意志力更重要
    孩子的成長速度是讓人驚喜的,在一次次小小挫折的磨礪中,她很快學會了面對失敗,從原來固定型思維轉化為成長型思維,心裡能量在逐步提升。期間,當然不免出現各類小插曲,畢竟,堅持刻意練習是一個不太容易的過程,除了玩拼圖練習本身,更重要的就是堅持下來。而小孩子的自制力是有限度的,遇到困難很容易半途而廢。這時就需要設置有趣地激勵模式,讓她的鍛鍊在故事情景中持續,並不斷深入,形成增強迴路。
  • 爸爸媽媽,哪個在孩子成長中更重要?
    教育孩子不能只靠學校,更重要的是靠家長,那麼父親和母親哪個在孩子的成長中所起的作用更大呢?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偉大的女性教子的故事,如孟母三遷,歐陽修母親畫荻教子的故事,等等,感覺母性之愛主要是在德行禮儀、品格氣質方面。母親在孩子的嬰幼、少兒階段影響巨大。而父性之愛與母愛不同,更多的應該是方向性引領和理性作為。
  • 張文宏:健康成長,比成績更重要。
    張文宏健康成長,比成績更重要。疫情期間,金句頻出的張文宏醫生,總是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大眾進行防疫知識普及,深受網友歡迎。這也是《開學第一課》給孩子們送上的寶貴的開學禮物,希望孩子們認識到身體健康永遠是第一位的,健康成長比成績更重要。文章轉自《人教教材培訓》
  • 比成功痛苦,卻比成功更重要的是......
    人生中有成功就有失敗。失敗不等於你是一個失敗者,只能表明「革命尚未成功」,若想成功需要吸取教訓,距離成功還有一段距離;失敗也不等於一事無成,只能表明你收穫了滿滿的經驗;失敗更不等於永遠無法成功,只是還需要磨練。失敗比成功痛苦,但我們卻能從失敗中坦然面對真實的自己,學會從容地面對人生。
  • 成長型思維:教師專業成長重要的思維模式
    一、固定型思維模式與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概念(一)固定型思維模式所謂固定型思維模式,就是認為個人的能力和智力是一成不變的,成功只是少數人的事情,成功更多地依賴於機遇和個人先天條件,挑戰困難招致失敗是令人難堪的事情。
  • 《開學第一課》:健康成長比成績更重要
    在這次的課堂上,張文宏的課堂主題是:健康成長比成績更重要。而他為孩子們準備的十大「少年兒童衛生健康寶典」更是句句都是乾貨。健康成長比成績更重要。
  • 做為媽媽,事業成功和陪伴孩子,哪個更重要?
    你在哪方面付出,就會在哪方面有收穫,教育是有時效性的,千萬別在最該陪伴孩子的時候,以忙為藉口,錯過了孩子的成長,蹉跎了那段歲月。​而真正成功的家長,是懂得在合適的時間做適當事,在孩子需要陪伴時,參與他的成長,在孩子能夠飛翔時,可以做到生理上與心理上的與孩子斷乳,讓孩子有能力、有機會去追求他的世界。有人問,事業成功和教育成功,哪個更成功?
  • 懂得比愛更重要,父母的成長決定孩子的未來
    有一位致力於推廣家庭教育的老師,前些天,她跟教育界的幾位前輩老師一起吃飯,有一位有著三十年教齡的優秀教師,她的女兒在電視臺做主持人,事業發展得很好,這是她一直以來引以為榮的教育成功案例。當天晚上,大家說起了現在孩子們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和過激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