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一本書,《終身成長》,作者是一個美國人,叫卡羅爾 · 德韋克。這本書的核心觀點很簡單,就是人的思維模式分兩種,一種是固定型思維,一種是成長型思維。
所謂固定型思維,就是認為人的能力/智力是天生的,後天能改變的有限;成長型思維,就是認為人的能力/智力是可以不斷發展的,通過正確的練習可以不斷的提升。
書中圍繞這個核心觀點,舉了很多例子,裡面有作者對生活的體驗和觀察,也有精心設計的實驗。書寫的非常囉嗦,反覆論證一個觀點,不同的思維模式,將導致不同的人生。
摘錄一個書中的實驗,大家感受下:香港大學是全英文教學,但是有些學生在入學的時候英語不好。作者團隊就找來那些英語不好的學生做調查問卷。
首先他們問學生更認同下列哪種說法:1)人的智力水平是固定的,很難通過努力去提高;2)人的智力水平是可以通過努力提高的,以此來標記學生的思維模式,選1就是固定型思維,選2就是成長型思維。
然後他們繼續問,如果學校專門給英語差的同學開設一門英語培訓課程,你們是否會參加。實驗結果是,成長型思維的學生基本都願意去,而固定型思維的學生選擇不去。
且不論作者是不是為了出書湊字數,我覺得作者的觀點是非常有道理的。對照自己反思一下,發現以前自己完全就是一個固定型思維的人,當然這跟家庭和學校教育是有關係的。
我記得小時候,大人很喜歡出一些算術題或者腦筋急轉彎的題目給小朋友做,答出來就會誇真聰明,答不出來,就會批評:你這都不會?你再好好想想?語氣是失望或者急切的。
我小時候還挺敏感的,會形成一種害怕失敗的心態。如果自己答不上來大人的考題,就會糾結很久不能釋懷,甚至經常懷疑自己是不是個笨蛋。後來我一度很牴觸這種大人的考題,一看苗頭不對,我就會跑開。
當時我老家那個小縣城還有個很奇怪的風氣,老師和家長都在鼓吹「神童」:某個小孩,平時也沒見他多用功,甚至玩得比別的小孩更厲害,可每次考試成績都很好。導致我一度壓力很大,自己在家偷偷用功,不敢讓別人知道,否則即使我考試成績很好,我也會變成別人眼裡只會死讀書的小孩,而不是聰明小孩。
可是隨著我慢慢長大,讀的書越來越多,我發現,神童都是扯淡的。沒有誰的成功不是努力得來的。越大的成功,付出的越多,承受的痛苦和壓力也越大。那些標榜自己不需要怎麼努力就可以輕易成功的人,最後無一例外的泯然眾人,銷聲匿跡了。
看了這麼本書之後,我豁然開朗。成長型思維模式是對的,對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有益的,無數的案例證明了這一點。認知科學的研究證明,連大腦的生理形狀都是可塑的,何況是智商呢。
這就像一層窗戶紙,捅破了,你就看清了。就像打遊戲,地圖上的迷霧消除了,視野就清晰了。努力養成成長型的思維模式,及時發現和停止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模式,可能人生就此而不同。
這是一個犀利的思想武器。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需要不斷的打怪升級,多一種武器在手,就多一種選擇,多一份底氣。把自己武裝到牙齒的人,肯定比赤手空拳的人,要從容得多。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