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7歲的張先生性格開朗,是文藝團體的老幹部,喜歡唱歌跳舞。但近三個月來,他變得不太愛和大家說話了,不僅沒有從前那麼活躍,而且記憶力也越來越差;原來走路虎虎生風,現在卻步履蹣跚,老夥伴們都笑他「像裹腳老太太」。最近,家人發現他的症狀越來越嚴重,有時候遇到臺階腳都抬不高,由於經常跌倒,舞也不能跳了。最令張先生煩惱的是,乾淨利落了一輩子,老了老了卻開始尿褲子,甚至連下床走路都有些困難……看著日漸衰老的父親,兒女不得不請假輪流照顧。
家裡人都擔心張先生是不是得了老年痴呆,於是到醫院進行診斷,結果在神經內科進行CT檢查,才知道原來張先生並不是老年痴呆,而是正常顱壓腦積水惹的禍,經醫生指導轉去神經外科接受手術治療。術後沒多久,張先生的症狀就明顯改善了,走路基本恢復正常,生活不僅可以自理,還能走出家門,再次回到自己的朋友圈中,原本籠罩在家庭裡的陰霾也隨之散去。
在強生(中國)醫療器材有限公司舉行的媒體開放日上,北京航空總醫院的李小勇教授介紹說,張先生的情況並不是個案,因為正常顱壓腦積水引發的病症中就有失智、痴呆、尿失禁等,由於大眾對疾病和病症的認識不全面,很容易就想當然地把這些病症與老年痴呆聯繫在一起。而實際上,正常顱壓腦積水是可以通過手術治療的,患者的生活質量會得到明顯改善,而大眾缺乏對這方面知識的了解,目前的就診率很低。
「腦積水性痴呆」可以治癒
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老年人口數量達2.02億,老齡化水平達到14.8%。隨著人均壽命的不斷增長,預計到2015年,一對夫妻贍養的4位80歲以上老人中,就可能有一位是老年性痴呆患者。
痴呆症候群按病變部位可分為皮質性痴呆、皮質下痴呆、皮質和皮質下混合性痴呆和其他痴呆症候群。
皮質性痴呆又可分為阿爾茨海默病和前額葉退行性病變;皮質下痴呆類型則較多,如錐體外系症候群、腦積水、白質病變、腦血管性痴呆等;皮質和皮質下混合性痴呆又可分為多梗死性痴呆、感染性痴呆、中毒和代謝性腦病;其他痴呆症候群如腦外傷後、硬膜下血腫等。
老年人出現記憶力減退、腿腳活動不利、走路不穩、大小便失禁等症狀,就一定是老年痴呆嗎?答案是否定的,日本2011年的相關指南顯示,老年期痴呆總患病人數的1/6屬於腦積水性痴呆,醫學學名為「正常顱壓腦積水性痴呆」,因症狀與阿爾茲海默病十分類似極易被忽視,此病是一種顱內壓正常的特殊類型的交通性腦積水,也稱隱性腦積水,發病十分隱秘,但重要的一點是:它是可以治癒的!
「三聯徵」特點明顯
正常顱壓腦積水是一種腦室雖擴大、但腦脊液壓力正常的交通性腦積水症候群,屬老年期痴呆中的一種。「正常顱壓腦積水是一種成人的慢性腦積水,多發於60歲以上的老年人,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李小勇教授介紹說,多數病因不明,部分病例有腦出血、腦外傷或腦膜炎和腦血管病史。
正常顱壓腦積水臨床通常表現為特有的「三聯徵」:步態不穩、認知障礙和大小便失禁等,其中以步態為核心表現。
步態障礙: 常為首發症狀,輕者失平衡,重者不能行走或站立。典型者表現起步困難,行走雙腳分開、碎步、前衝。
精神障礙:智力改變一般較早出現,多在數周至數月內逐漸加重。開始時呈現近事遺忘,繼而發生思維和動作遲緩,病情嚴重時可有明顯說話遲緩、緘默、肢體運動功能減退。記憶力和書寫功能明顯障礙。
尿失禁:一般在較晚期出現。大便失禁少見。
李小勇教授透露,該病通常緩慢起病,逐漸進展加重。記憶力衰退、情緒差、淡漠,嚴重者明顯痴呆;行走步態異常、步幅小、行走不穩、腳步抬不高等;小便次數增多,尿急感,嚴重時也可能尿便失禁。因其病症中有失智、痴呆、尿失禁等阿爾茨海默症的常見表現,一般很容易把此病症歸為不可逆的「老年痴呆」。
「因為痴呆到一定程度後症狀相似,臨床上極易與阿爾茲海默病、慢性動脈硬化性腦病等混淆而耽誤診治。」李小勇教授坦言,由於大眾缺乏對這方面知識的了解,目前的就診率很低,不僅有患者錯當腦血管病治療,更有不少患者去泌尿外科就診,很多患者很遺憾地與原本該有的幸福晚年擦肩而過。「其實正常顱壓腦積水很容易辨別,通常去醫院做一個腦部CT就能輕鬆篩查。」
讓「老糊塗」不糊塗
「正常顱壓腦積水是可治療的,但患者症狀出現的時間越長治療的效果越差。」李小勇教授強調說,一般來說,診斷越早,治療成功的機會就越大。對於診斷性檢查陽性的正常顱壓腦積水病人,應儘早進行治療,首選的治療方法為分流管植入術。
分流管植入術是神經外科的一種常見術式,但在老年期痴呆病患者身上的應用一直被忽視。老年期痴呆人群中的正常顱壓腦積水患者,採用微創的腦脊液分流手術治療方案,可以使痴呆症狀得到明顯改善,可使患者恢復意識、停止胡言亂語的現象,大大提高、改善自身與家人的生活質量,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治療手段。這一手術方法具有創傷小、對腹腔幹擾少、疼痛輕、恢復快等特點。手術時建議選擇可調壓式分流管。調壓式分流管與傳統的固定壓力分流管大小相同,且植入方法也完全相同。如果術後發現壓力選擇不當,通過一個特殊的調壓裝置進行調節,不需要進行二次手術。調壓過程在體外進行,通常在5到10秒鐘左右,病人無痛苦。
然而多數痴呆患者行動不便,也缺乏健康知識,子女們又忙於自己的事業和家庭,疏於關心自己的父母。這些因素往往導致患病的父母病情一拖再拖,加重了疾病對身心的傷害。因此,李小勇教授呼籲,作為子女一定要關愛父母更加關注父母老年生活質量,對60歲以上的父母,每年體檢時應增加腦部CT篩查,特別是當發現父母有了痴呆的症狀,應積極帶父母早日就醫,讓「老糊塗」不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