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姓始祖是誰?
《元和姓纂》是唐朝元和年間編纂的一部姓氏大全書籍。其中關於上官姓始祖的由來問題,在後代學者和上官族人的詮釋下,產生了兩種主流說法:
一、楚莊王子蘭為上官大夫,後以為氏;
二、楚懷王子蘭為上官邑大夫,因氏焉。
而北宋編纂的《資治通鑑》其中的【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關於上官姓的由來是這樣說的:「上官出自羋姓,楚王子蘭為上官大夫,以族為氏。」
這個問題的定義,後書肯定參考前書內容而作修定的。後書「楚王子蘭」是個閃爍其詞的概念,楚王是誰!不好介定,正是處於上述兩難取捨的原因,作者寫「楚王」面廣,又不會出錯,給人感覺惜墨如金。雖然如此,從中還是可以看出「楚王子蘭」偏向於「楚莊王子蘭」之說。
現在大多數人會說【史記·屈原列傳】中明確記載「子蘭」是戰國時代楚懷王的小兒子,曾經為頃襄王時期的令尹。如果把「子蘭」的父親說是春秋時代的楚莊王,肯定是錯的。如今許多姓氏方面的書籍以及上官氏族譜都力主「楚莊王子蘭為上官大夫」之說。難道是他們錯了,連春秋與戰國、莊王與懷王都混淆不清了嗎?
下面從三個方面來表明「楚懷王子蘭為上官始祖」之說的疑惑之處。
1、上官姓是從楚懷王之子子蘭開始的嗎
楚懷王之子 子蘭
(圖片來源於網絡搜集)
首先,看史記【屈原列傳】中記載:「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這幾句話包括四人,即子蘭(約公元前326—?)、上官大夫、屈原、頃襄王。很明顯上官大夫不是子蘭,而是姓上官的一位楚公族大夫。從全文來分析上官大夫比子蘭的年齡大了許多,也就是說在子蘭之前就有上官姓了。
另外【曾氏宗源】有載:「點、參父子遊學聖門,同是孔子學生。曾晰(論語中稱點)……生於周景王丙辰(公元前545)年九月十四日,歿年失考。葬山東濟寧州嘉祥縣城南40裡南武山。清乾隆二年,其後裔奉旨重新修墓,設祭祀生一名,每年祭祀均有常典。配上官氏,夫妻合葬。生一子,即曾參……。」曾參也就是曾子,字子輿,孔子著名的弟子之一。文中清楚記載曾子的母親上官氏,由此可見曾母上官氏是春秋時代人,比戰國時代的子蘭早了兩百多年。
春秋是我國周朝的一段歷史時期,因魯國編年史《春秋》包括這一段時間而得名。現在一般把公元前770 年到公元前476年劃為春秋時代,把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劃為戰國時代。
2、上官邑在哪裡
都說上官邑是上官大夫的封邑,源於楚懷王賜小兒子子蘭的封地,在今河南省滑縣東南的上官鎮。其實春秋時代滑縣東南的土地屬宋衛之地,戰國時代屬趙魏之地,它從未納入楚國的疆域,懷王不可能把它國土地賜給兒子吧。
據《上官鎮的由來》載:「上官鎮位於滑縣縣城東南40公裡處,該鎮歷史悠久,鎮名的來歷也頗具傳奇色彩。早在北宋之前,此地乃黃河上的一個渡口,名為柳青渡口,那時黃河水經常泛濫成災,致使這裡的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為防水患,以鎮水魔,民眾便自發捐款在此渡口鑄起鐵牛一尊,並將此地取名為鐵牛渡口。《重修滑縣誌》載,昔人多鑄鐵為牛投諸水中,謂可鎮水患。宋太祖定都卞梁後,此地乃京城近區,村落集市發展較快,商貿業繁榮興旺。於是鐵牛渡口改為鐵牛鎮。宋仁宗十四年連降暴雨……鎮河將軍上官輝率民眾日夜抗洪……不幸以身殉職。朝廷為追念其功德,在此修建了一座上官祠堂,後人又將此地改名為上官鎮……到了元朝末年……上官鎮人口稀少集市冷落。人們便稱上官鎮為上官村。隨著歷史的發展,到了近代,由於人口、經濟均達到一定規模,上官村重改為上官鎮。」顯而易見滑縣東南的上官鎮(村)源自北宋,與戰國時代沒有任何關係。
據《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官制研究》來看,無論春秋還是戰國時代都沒有「上官」一職。該文指出在戰國封君時,楚王對其封邑內實行的措施:a、封邑內沒有掌兵之權b、楚王有權收回或改封c、楚國封君有的沒有封邑,僅有封號,大多徒有虛名d、有受封而不臨土治民e、封君往往擁有私田,經濟上享有特權。該文還祥盡了已知楚懷王封君的名稱和地方(包括1987年湖北荊門倉山二號楚墓出土竹簡上的記載),並不見有「上官邑」和子蘭封君的蛛絲馬跡。當然,沒發現並不等於沒有這事,如果確有上官邑也應該在楚國的範圍內。
3、子蘭任令尹有多久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官制研究》記載,楚頃襄王(在位36年)時期有四任令尹:子蘭(懷王少子)、子椒(懷王少弟)、昭稚(昭子,昭王后裔)、州侯(王族,襄王時封君)
《史記.楚世家》載:「十八年……楚欲與齊韓連和伐秦,因欲圖周,周王赫使武公謂楚相昭子曰……」。楚相即楚令尹,昭子即昭稚。
以上兩則說明到頃襄王十八年時,楚國的令尹已經是昭子了,並且是頃襄王時期的第三任令尹。這樣看來子蘭任令尹的時間最多也就十多年,或者說曇花一現都有可能。
上述三方面足以說明現階段我們對子蘭公的認識還是不夠深入,值得反思。
如果說楚懷王之子子蘭不是上官姓始祖,那會是誰呢。我們不仿把話題回到本文開始所說的「楚莊王子蘭為上官大夫,後以為氏」
前面提到的兩位「上官氏」都是比懷王之子子蘭更早的人。上官大夫與子蘭是同時代人,但年長於子蘭;曾母上官氏卻是春秋時代人,早於子蘭二百多年。
楚莊王在公元前614年繼位,到公元前591年去世。假設他最小的兒子是公元前590年出生的(遺腹子),都比曾母上官氏早四五十年。因此,從時間上推斷「莊王之子為上官始祖」是成立的。
那麼楚莊王有幾個兒子,其中有叫子蘭的嗎。
楚共王
(圖片來源於網絡搜集)
莊王去世後,繼位的兒子叫熊審,即楚共王(公元前591——前560年在位)。
《令尹子囊與令尹子庚傳考》載:令尹子囊即公子貞,共王弟。共王23年(前568),前令尹子宰以貪賄被殺,他接任令尹,直到楚康王元年(前559)去世。
據《國寶檔案》介紹,1977年河南省淅川縣丹江口水庫發現的春秋楚國墓葬,其中一鼎內有86字銘文提到一個叫王子午的人。據專家考證,王子午就是子庚,是莊王第五子。在楚康王時期擔任了6年令尹。
《楚歸晉知缶》載:晉人歸公子谷臣與連尹襄老之屍於楚,以求知缶。公子谷臣就是楚莊王之子。
楚莊王之子,名追舒,字子南。楚康王初年任箴尹,八年為令尹,因偏寵觀起,僭越禮制,次年被康王處死,觀起也被車裂。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採納丞相李斯的「焚書」建議。除秦史之外的各國史書(歷史記載、王族源流)便是首當其衝,楚史也不例外。流傳下來的都是些支離破碎的記憶。目前,從史書上還找不到「楚莊王有兒子叫子蘭」的相關線索,只能希望日後考古界對春秋楚墓的考古發現了。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官制研究》集大成地介紹了該歷史時期楚國的官制。上至中央下到地方村級的所有官吏名稱都有記載,唯獨沒有「上官」一職的說法。那麼「上官」也許屬於該書提到的「楚國封君有的沒有封邑,僅有封號、大多徒有虛名」這種情況。
誠如上述所言,「楚莊王子蘭為上官大夫,後以為氏」這樣的話,意味著要改寫我們的歷史。由此把上官氏的歷史向前推進了近三百年,這三百年的歷史又成為了空白,我們將如何面對這個嚴肅的問題。
研究族史,任重而道遠!
文章作者:上官啟發
文章來源: www.sgsjz.com 上官家族網站(官網)
...
更多了解
回復「1」查看【上官諮詢】
回復「2」查看【上官姓氏文化研究】
回復「3」查看【上官家族名人】
...
微信關注:搜索sgxswhyj 進行關注
版權所有:深圳王牌城市研究院
聯繫地址:深圳市福田區深南大道2008號中國鳳凰大廈2棟20D
投稿郵箱:aceidea@126.com
點擊底部左下角閱讀原文 ↓↓↓進入>> www.sgsjz.com 上官家族網站(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