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詩人用斧頭砍妻後自殺」曾引轟動,了解其一生後卻發現……

2021-01-11 北晚新視覺網

按照當時鋪天蓋地媒體報導上的多數表述,1993年10月8日,在紐西蘭一個叫激流島的小島上,詩人顧城「用斧頭砍死妻子謝燁後自殺」。短短幾個字,簡潔鋒利,觸目驚心,成為迄今許多人對這位「童話詩人」最後的記憶定格,連同他最著名的、有隱喻意義的兩句詩: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作者:張玉瑤

顧城成為中國當代最費解的詩人之一

倘若顧城不是一位詩人,他的死亡頂多會像所有惡性事件一樣,被議論一番後結案,二十多年後大約早已被時間淹沒。但幸運或不幸的,顧城偏偏是個詩人。在論及他這個人時,這件事註定會被反覆提起,無法從他自身抽離。死亡的氣息進而蔓延到詩歌的花朵上,讓人們在讀那些至純至美的詩歌時,難免懷疑這位所謂的「童話詩人」是否自身矛盾,或者他對光明的尋找是否真誠。

種種謎團,羅生門式的眾說紛紜,讓顧城成為中國當代最費解的詩人之一。殺人犯、兇手、瘋子、神經病、「渣男」,這些說辭成為與「詩人」相伴隨的標籤,也成為解析顧城其人其詩的闡釋母題所在。

但對於《顧城海外遺集》的主編榮挺進來說,這也是最令他深感遺憾的地方。因為當年機緣巧合兼職編一部有關顧城的書,榮挺進直接接觸到各種資料和人事,也第一次直面了顧城之死的諸多說法,在逐漸接近真相的過程中,他發現事情或許不是人們以為的那樣。在他看來,顧城謝燁之死當然是個悲劇,但更可能是一場意外,所謂「用斧子砍死謝燁後自殺」的說法是一種更符合媒體傳播效應和都市傳說心理的誤傳。為此,他曾在網上和一批人打過筆仗,一度犯了「眾怒」。

「一個人的行為導致了一個慘痛的、他自己也沒想到擔不起的結局,是悲劇,但當我們死咬著慘痛的結尾,把他一切光輝明亮都摘得乾乾淨淨,這不客觀,也不真實。」和許多詩論者一樣,榮挺進絕對認可顧城是個天才,這種天才是單純不含雜質的,也不是「童話詩人」所能完全涵括的。少為人知的是,顧城還稱得上是個「哲學家」,對老莊、禪宗有深刻的領受,自我啟悟了所謂「自然哲學」。這些都是屬於顧城的「光輝明亮」,不可從悲劇身上剝奪,但也不可和悲劇本身混為一談。「談論他之前,先了解他。」

《顧城海外遺集》花費了十餘年時間整理,近年來陸續出版,收錄顧城自1987年出國到1993年去世這六年間創作的大量作品,包括小說、詩歌、散文、哲思、訪談與對話、演講答問等六大主題,目前已陸續出版。其中許多內容此前未曾公開發表過,對我們了解顧城在海外的生活面貌、他和謝燁李英等人相處的真實狀況及他後期的創作等或有助益。時至如今,誰也無法原原本本還原那一天到底發生了什麼,但依據他們所留下的文字、書信和錄音材料(顧城謝燁當時有用錄音記錄日常對話的習慣),或許可以一點點理解他們是如何走到這一天的,也釐清此前慣性認知中的漏洞。「像顧城這樣的詩人,詩是很難說謊的。出這套書,就是想讓人們先好好讀一讀他。不讀沒有關係,但不讀,就不要隨便評價。」

專訪:顧城的詩歌、哲學與故鄉

他只為給你一個答案

書鄉:您對顧城詩歌的印象怎麼樣?

榮挺進(《顧城海外遺集》主編):我因為要編顧城的書,接觸到了很多和顧城有關資料,把能找到的有關他的東西都找來看,這時我對顧城詩歌的認識才開始真正有感想。這是一個天才詩人,不僅僅是一個童話詩人,他後期對詩歌藝術的探索還在不斷進行,而且開拓各種新境界新技法。他是一個未完成的詩人。

《顧城海外遺集》

書鄉:我們一般把顧城稱作「童話詩人」,現在還有些批評說他的詩歌「清淺滑利」,太「甜」。但其實這只是他的一面,他後期的創作還不太為人所了解,據您所知,有哪些新探索?

榮挺進:如果把他認為是「童話詩人」也可以,但就要把童話的內涵予以擴大。我們一般說童話都覺得是單純的,黑白分明的,如果這樣來理解顧城的童話是不對的,童話也可以是成年人的童話,就像武俠小說。童話更意味著一種眼光,就是從人的本性、稟性或者顧城說的靈性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沒有摻雜太多的功利心。這一點顧城一直做得很好,他有他的底線,說「在詩面前我要聽從詩」。他一直保持這樣一份純淨的詩的眼光來看世界。

顧城有他非常甜的詩,很單純,但他不只有這一面,用他最廣為人知的幾篇代表作給他貼標籤,就會貼到大象的腳趾上。他後期的詩有些寫他在島上的勞作,幹各種活,但你看他的詩,和我們一般人勞動的真實感覺又不一樣,這就是他的詩心在起作用。他還有些探索性的詩,比如組詩《水銀》、《城》、《鬼進城》等,都是他後期的代表作,很多人說讀不懂。這和他的技法有關係,也跟他記錄自己的真實體驗有關係。顧城後期把他的記憶、夢境拼接組合,全部摻雜在一起來寫詩,很單純把他所夢見、所看見、所想起的事情寫下來,也可以認為他是童話的。他「放縱語言」,讓語言自己說話。

書鄉:他的《城》很有意思,一共52首,每首寫北京城的一個地標。這是他到海外以後寫的,雖然六年間只回了一次北京,卻一直在寫關於北京的詩。

榮挺進:他說過,我叫顧城,我就是城,北京城。他寫這組詩肯定有他思鄉的一面,從1988年開始寫,寫到1992年,但編成的次序不完全按寫作時間順序,他有他的考慮。放在第一首的是《中華門》,是北京的標誌,從大的層面漸漸落到個人層面,最後一首是《油漆座》,寫了「她」的笑和痣,有人猜測「她」就是李英,顧城曾寫過李英的痣。那是李英當年的家所在。

顧城1987年出國,有人說是政治避難或流亡,其實不是,他是獲得了正式的工作籤證,在紐西蘭島上有房子,有產權,可以說比較穩定。我研究過《城》,看了他相關的談話,顧城說我在這個島上,做夢都想到北京,但做夢回去,不是記憶中的北京,夢見自己在十字街頭不知道該往哪兒走,像地獄一般,但在島上醒來,「我在天堂」。從他用的這些詞來講,很難判斷他去國的情感。但他又說,我在「天堂」裡感覺不真實,回到北京(做夢回去),就覺得最真實,把你的判斷又搞混了。所以顧城很特別,我們用一些慣常的說法去概括他,都不好用。

書鄉:顧城說話似乎的確會根據不同的人有所不同,就好像他說他的帽子。

榮挺進:關於帽子他有很多表述版本,別人總是好奇為什麼要戴這樣一頂帽子,他有時答說是他的煙囪,他不高興了就從這裡出氣;有時說是他的褲腿,倒過來走路的;還說過是他的城堡,他不安全時就躲在裡面;又說過是接收福音的天線。是不同,但你又不能說他在說假話,你要看他這麼多說法背後的意思是什麼。他說,其實只是為了給人家一個答案,「我樂意給你一個答案,讓你高興」。這有他率真的一面,也是他的一種哲學。就像禪宗裡面得道的老和尚,同樣一個人去問他一個問題,他有各種各樣的答案,就是為了開啟你的智慧。這和顧城的哲學認知是一致的,生命是變動不拘的。

書鄉:說到哲學,顧城好像受老莊的影響很深,他還對哲學有比較專門系統的思考。

榮挺進:的確很有影響,這是我們過去讀顧城的詩忽視了的。從我個人的觀察來講,他可以算作「新國學」的一派,繼承道家、禪宗這一支中國歷史文化上和儒家相對的哲學,也就是作為個人修身養性、生命體驗的,而不是積極入世、兼濟天下的這一脈。從他的講話裡可以看出,老莊的著作、禪宗的語錄他都很熟,信口就能說幾句,這對他後來的「自然哲學」有影響。我覺得是可以稱之為哲學家的。他的《自然哲學綱要》1993年7月10日在德國法蘭克福神學院宣讀,與當時歐洲一流的神學家哲學家對話,他們都很感興趣,覺得對自己有啟發。顧城的哲學的價值還會被發掘。

顧城把禪宗和道家那種觀照世界的方式——觀照是他一個關鍵詞——拿來看現代社會,思考人應該怎樣去安身立命,而且落到了他自己的現實實踐當中,渾然一體。他寫勞動,寫很多花花鳥鳥,難得的是,他把這些內化為他的生命體驗以後,一言一行便是那樣,不與生活分開。他不分裂。

書鄉:顧城對現代詩有什麼樣的貢獻?

榮挺進:詩的價值應該是更新,把我們習見的語言打磨得鋥亮。顧城詩的價值,一個是讓詩回到了人的感受上,不再是政治大概念、仇恨與熱愛,把語言從高分貝大喇叭降低到了悄悄對另一個人說話,而且說的是真心話。這可能是朦朧詩派的人都在做的事,只不過每個人聲音不一樣,像北島的《回答》就大聲一點,好像站在大廣場上喊「我不相信」,顧城的聲音小一點,輕聲細語一點,「黑夜給我黑色的眼睛」。他不像北島要訴說歷史,他不找大命題,就把他眼睛所見、手能摸到、腳能踩到、日常生活中能做到的事,日常生活中的場景物件、景觀,靜靜去看著,去體會,去寫下來。他更生活化,沒有高瞻遠矚,沒有橫空出世,沒有思接千載,土地上,城裡,樹林下,看到什麼寫什麼。他寫花鳥,好像跟現實一點關係也沒有,但就像鄧麗君的歌曲一樣,直接訴諸人們的情感。

顧城的詩歌到後來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自覺推敲和琢磨著現代漢語自身的表現力,沒有藉助於外物,他說要讓語言自己說話。他自己說他1985年左右年精神上出現了一次危機,我相信那是他自己被眾聲喧譁包圍的時候,他願意主動退出來,不表達大家都要表達的東西。沒想到他的新詩誕生了,這是他很重要的一個探索。他後期那些詩,我們覺得看不懂,是因為我們沒有拋開我們要去理解、要去認識、要去琢磨的執念,就進入不了他的世界。

能激發每個人的詩心和詩意,這就是最了不起的。顧城死得很早,但他的影響越來越大。我們今天為什麼有很多人喜歡顧城的詩,因為是以最不聲不息的方式打動人,沒有高聲喧譁。就像一個孩子自己專心玩玩具,一邊玩一邊編自己的故事,成人沒有去驚擾他,只是蹲下來聽他說,這個時候一定是非常感動的,也會渾然忘記世界加給你的一切侵擾浮躁,像個孩子一樣沉浸在自己的靈性當中。顧城的詩為什麼打動人?說他是童話詩人,我贊同的一點是,他把他的本真靈性暴露出來了,這是每個人都能在裡面去體會到的。

別戀:故事的開頭與結尾

在顧城姐姐顧鄉的《我面對的顧城最後十四天》一書中,這兩周時間裡,顧城、謝燁、顧鄉之間充滿了對話的細節,也可以從中看到這時顧謝相處的一些特點。漫長冗雜的對話涉及李英的離去、《英兒》一書的寫作、兩人離婚和財產分割的計劃、兒子木耳撫養權的爭執、大魚的到來等等。顧城和謝燁兩人說話都比較直率,有時在某一話題上,一人說了另一人不愛聽的話,另一人的動作往往是起身離開,並不太有語言上的直接衝撞,過後似乎依然能言談如初,但空氣中始終充滿了冷凝的淡漠。一道深深的裂痕已橫亙在兩人之間,無法修復。

顧城和謝燁1979年相識於一列火車上,故事有一個羅曼蒂克的開頭。顧城在情書裡寫,謝燁「眼睛又大又美、深深的像是幻夢的魚群/鼻線和嘴角都有一種金屬的光輝」。下車前,顧城給謝燁留了他在北京的住址。後來謝燁按地址找到了他,兩人開始書信往還。1983年,謝燁辭掉上海的工作,到北京來與顧城結婚。那時顧城是聲名正盛的朦朧派詩人,朋友們說,兩個人簡直形影不離,顧城開各種會議都帶上妻子。

羅曼蒂克在1986年遭遇另一條軌道。在一次昌平詩會上,當老派詩人抨擊顧城時,一個叫做李英的女孩子站起來維護他。李英、謝燁還有文昕當時正好住一個宿舍,據文昕回憶,謝燁整晚都在甜蜜地回憶和顧城的戀情。三個女孩和顧城,很快成為了好友。

1987年,德國漢學家顧彬邀請顧城和其他一些中國詩人參加明斯特詩歌節,因當時顧城是自由職業者,沒有固定單位,中間傳達出了一些差錯,因此當顧城謝燁最終出國時非常匆忙。行前前一晚,李英按捺不住內心的感情,來和顧城表白。令人有些匪夷所思的是,謝燁也在一旁,卻平靜地翻看著雜誌,任由李英訴說她對顧城的愛戀。顧城對李英說了一句聽起來對謝燁傷害很大的話:「你和我天生是一模一樣的,咱們太像了。」

不知謝燁內心真實作何感想,不過她自稱受儒家傳統文化影響很深,王安憶回憶說她長得端正大方,像「地母的人間相」。顧城則說,謝燁就是薛寶釵。

顧謝二人出國之後,沒有隨團回來,用今天的話說,性質類似擅自脫團滯留。何去何從之際,兩人在香港開一個會時,機緣巧合之下,遇到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的閔福德教授,介紹他們去奧克蘭大學任職。不過,到紐西蘭一年多後,顧城就離開了奧克蘭,買了激流島上的房子和地,開始種地養雞的歲月,他的一個夢想,就是靠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謝燁也生下了兒子木耳。

在這期間,李英一直保持和他們的聯繫。1990年,兩人把李英也接到了島上,機票等事宜還是由謝燁辦理的。自此,開始了一段讓外人覺得難以理解的「三人行」生活。這一段生活留在顧城的小說《英兒》裡,顧城很誠實地剖白了自己對於女性的心理意識及和「英兒」之間的性描寫,難以想像的是,小說還是他一邊口述謝燁一邊打字的。顧城本決計寫完小說後要像主人公一樣自殺,但未能自殺。在顧鄉的記述裡,這似乎讓謝燁感到不滿。

1992年,顧城受邀去柏林交流,與謝燁同行,把李英留在島上。沒想到,李英和一個白人老頭偷偷結婚了(後來又離婚,嫁給詩人劉湛秋),而謝燁也在這期間和一個叫大魚的華人男性相好。或許出於對顧城長久以來的失望與忍耐,她決定和顧城離婚。顧城的「女兒國」遭遇了雙重重創,再回到激流島時,他和謝燁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起來,在漫長的折磨與齟齬中,終於導致了1993年10月8日下午的那一幕。而今這段情感糾葛中的人已經全部過世,但這段故事,卻像一朵悽美的花,註定被反覆澆灌。

羅生門下的「斧子」

1994年,顧謝死後次年,國內出了一本書叫做《顧城棄城》——名字裡透出詩人丟盔卸甲的孤絕姿態——收集匯總了此前關於案件的各類漢語媒體報導。多數報導給予的信息都是,顧城拿斧子砍死謝燁後自殺。一家擅長深度調查的媒體在立了這個「殺妻」結論後,還非常周詳地採訪了顧城身邊的人,試圖證明顧城的「不正常」和「瘋狂」其來有自。

但「斧子」的說法非常蹊蹺,和顧城姐姐顧鄉在長文《我面對的顧城最後十四天》中的說法有矛盾。顧鄉後來也被顧城接去激流島生活,和顧城家有十多分鐘車程,慘案就發生在她家附近,從時間和空間上顧鄉都是離現場最近的人。顧鄉的描述是,10月8日下午三四點鐘,顧城突然進門對她說,「我把謝燁給打啦」,接著在顧鄉奔波恍惚間,顧城用當作晾衣繩的銅芯塑皮繩自縊而死。顧鄉去查看謝燁時,謝燁還能呼氣,額頭上有傷口。顧鄉看到現場有一把斧子,一開始也以為顧城是用這把斧子把謝燁擊倒的,但「定睛看,斧子竟是乾乾淨淨,再看,的確乾乾淨淨」。在後來的調查中,警方也排除了斧子和事件有關係。現在看來,斧子更像是偶然出現在現場的無關物件。

顧城與謝燁於成都 肖全攝

斧子之所以進入事件作為「兇器」,很大程度上和後來的報導有關。榮挺進把這些報導按時間順序排了一些,發現一個關鍵的細節。最早的漢語報導來自一家香港媒體,轉引的是法新社的消息,那位記者採訪了經辦這個案件的一位警察。警察說,我們相信有一件兇器,一把斧子有行兇的嫌疑。但這屬於前期勘查階段的採訪,嚴格來講還是猜測,但在進入漢語媒體後,猜測的語氣就被抹除掉了,直接被裁剪為「顧城用斧子砍死謝燁然後自殺」的結論,有的還描繪得有聲有色,譬如顧城是怎麼拿著斧子等待在停車場,等謝燁一下車就從背後對她進行劈殺,甚至砍破了腦殼等。

另一個關鍵的信息在於,顧城死於謝燁之前,而非之後,並非人們一般以為的「殺妻後自殺」的順序。顧城自縊後,顧鄉看到謝燁躺在草地上,立刻叫救護車、報警等,但救護車從奧克蘭到激流島再回到奧克蘭需要時間,數小時後謝燁因救治不及時死於奧克蘭的醫院。法庭的結論是,「因家庭內部糾紛,一個人讓謝燁頭部受傷」。2013年,在顧城去世20周年之際,鳳凰網拍攝了一部紀錄片《流亡的故城》,赴紐西蘭調取了顧城案件的英文檔案原件,在「兇器」和死亡時間等問題上與顧鄉的講述是一致的。

作為最重要證物之一的,是顧城死前潦草留下的四封遺書,但當時在現場被警方收走,直到次年才公開,然而這時媒體和大眾的狂潮已經過去了,沒有成為第一時間的材料。不過,從這四封遺書裡,還是可以看出些端倪,一些人在推敲之後認為,顧城在寫遺書時只想到自己的死,謝燁還是活在世上的,包括10月8日當天也還商量說要約律師商量離婚事宜。根據顧鄉回憶,那一天,顧城和謝燁本來說是要去看兒子木耳和搬東西的,但謝燁起意要去為次日將抵達島上的大魚(與謝燁相好的留德中國博士)找房子。接下來的事情便撲朔迷離,誰也不知道顧謝見面時究竟說了什麼,發生了什麼,竟釀就了悲劇。

站在今天的立場上,無論如何,不管是起於何種原因,用了什麼手段,輕重程度如何,是顧城的暴力行為直接或間接導致謝燁的死亡,這一點是沒有疑問的。但進一步去深究個中細節,卻影響到我們對顧城的客觀理解——他是否構成「殺人犯」、「謀殺者」的罪名?

榮挺進則認為,顧城謝燁之死更像是一場意外,出乎所有人包括顧城自己的預料。顧城本人絕非如媒體報導中的那樣一個人,事實上,按照多個親友描述,他此前極度反對暴力,甚至不敢殺雞。榮挺進也詳細問過熟悉顧城的人,他平常生氣憤怒時的表現是怎樣的,並不那樣極端。「這是我一定要據理力爭的。就像鄰人疑斧的故事,人們一定認為顧城手裡有把斧子,是因為人們心裡有把斧子,不把斧子塞到顧城手上,這事就擺不平。」

但影響是有的。死亡,到底猶如一道黑影,飄拂於「顧城」這個名字之上,視而不見是不可能的,只是問題在於如何去理解。榮挺進見過各式各樣的困惑,譬如有高校教當代文學的老師說,每當講到朦朧詩,講顧城時,都不知道怎麼去講,他能寫那樣純淨那樣美的詩,最後的結局卻是那樣殘忍,如何去統一這種純淨與殘忍?或者又有人說,要把顧城的詩和人分開來看,不管人怎麼樣,詩還是好的——言下之意,心裡還是有疙瘩。

榮挺進覺得,困惑是源於人們先在地將殘忍、兇狠、暴虐等詞語加諸事件之上,如果將其視作一場意外,顧城的前前後後其實並沒有那麼矛盾,也不用將其人其詩「一分為二」,看似客觀,實則充滿偏見。「需要你把斧子從事件中拿走,把殺人犯的判斷放下,了解他、認識他、看清他。只要讀他的詩,他的哲學,就會知道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顧城的事件也關乎人心,有一點對人心的啟發:人在說話時一定要反躬自省,自問一下,我能不能去這樣說一個人,能不能站在道德高地上認為別人怎麼樣。」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08

相關焦點

  • 童話詩人顧城,提出三人同居,幸福生活的背後卻是斧頭殺妻
    在常人的眼中,查海生或許癲瘋,但他的追求又有幾人懂,最終海子選擇了臥軌自殺,了卻一生,同樣,童話詩人顧城,三人同居,看似和平的伊甸園,背後卻是斧頭殺妻,童話的背後滿是殘暴和荒誕。顧城,1956年出生在北京一個詩人之家,父親顧工是小說家、詩人,從小他就受到了父親的薰陶,不過他性格過於內向,甚至過於敏感,他不喜歡跟一群人在一起,喜歡一個人,有時間他講故事不跟人講,而是對著一面牆講。
  • 激流島殺妻後自殺的童話詩人——上帝與魔鬼的結合體顧城!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去尋找光明」,這句耳熟能詳,家喻戶曉的詩句來自詩人顧城的《一代人》,這是他早期的一些詩,但大多是片段句子,記錄對紛亂社會生活的反應。他有很多的著名詩集,如《黑眼睛》、《北島顧城詩選》等等,他是天才的詩人,是朦朧詩的領軍人物。他也是一個「任性的孩子」,在詩中試圖創造一個與城市,與世俗相對立的「彼岸」世界,因此在80年代,就被稱為「童話詩人」,他持有一種浪漫主義的詩觀,認為詩就是理想之樹上,閃耀的雨滴。
  • 美國童謠:女兒用斧頭砍了父母81下,被無罪釋放,歌曲傳唱了百年
    安徒生的童話,在許多人看來都是一個個美好的故事,然而原版的安徒生童話卻是大人世界的「黑暗童話」,其中一個灰姑娘只不過是一個富有心機的窮女孩,她的姐姐為了穿上水晶鞋甚至削掉了腳後跟,但這些童話是給孩子看的,自然就美化。
  • 英國童謠:女兒用斧頭砍了父母81下,後被無罪釋放,至今仍在傳唱
    莉齊·鮑登拿起斧頭砍了她爸爸四十下當她意識到自己做了什麼她砍了她媽媽四十一下整首童謠是根據真實案件改編的,不出意外的話,那個最終被無罪釋放的莉齊·鮑登便是真兇。安德魯不在家的時候,莉齊會經常與繼母發生戰爭,但是父親知道後,總是會袒護繼母,並且責備莉齊不懂事,甚至有好幾次都要動手打她,父親的改變,深深刺痛了莉齊的心。1892年,莉齊突然衝出家門對著鄰居大喊,鄰居擔心她家裡出了事,於是馬上跟著她回到了家裡。結果,鄰居發現安德魯正渾身是血地躺在沙發上,顯然死去已久。
  • 顧城:斧頭殺妻,三人同居,童話詩人的殘暴與荒誕
    詩對於當下的年輕人似乎是一種古老的存在了,詩人更是紙墨裡的虛浮幻象,但只要提起新詩,最不能錯過的一個人便是顧城。那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滋潤了多少文學青年奮起以赴的艱澀光陰。顧城的詩像浮亂世界裡最純淨空靈的花園,給人以洗禮和慰藉,但文字的美好背後藏著的卻是暴虐血腥的現實——想活成童話的顧城最終活成了個瘋子,三人同居,斧頭殺妻,自縊而死。
  • 蔡英文這位"部長級"官員 曾用斧頭砍死老師
    據臺媒報導,現任「二二八紀念館」館長、「二二八事件基金會」執行長楊振隆被人爆料曾在高中時期用斧頭砍死老師。楊振隆本人也承認自己曾犯下殺人罪行。蔡當局任用殺人兇手擔任「部長級」要職的這一行為,被批是「兇殘的象徵」。
  • 興城市男子酒後爭執惹,拿起斧頭砍了兩下…
    2019年12月5日17時許,姜某在其家中與朋友周某喝酒。兩人發生口角,後二人開始喝茶水,此時姜某想起幾天前二人也曾發生口角,遂產生打死周某的想法。喝完茶水後周某欲離開姜某家,當其走到姜某家前門口時,姜某拿起火爐邊的斧子,用斧頭擊打周某後腦部一下,致周某昏迷倒地,姜某再次用斧子擊打周某頭部,在以為將周某打死後報警。
  • 不要惹怒拿斧頭的俄國人!戰鬥民族士兵曾手持斧頭擊敗敵軍坦克
    由於此地較為偏僻且妹妹家裡無其他人在家,所以馬可蘇多娃的呼救一時沒人聽到,野狼猛撲過來眼見就要直衝對方的咽喉咬去,情急之下這位戰鬥民族的大媽直接抄起自己修籬笆的斧頭直接對準野狼的頭部砍去,這位大媽猛力砍下多次後野狼終於頭破血流地鬆開口癱在地上。正當野狼好不容易掙紮起身試圖逃跑時,馬可蘇多娃一鼓作氣又砍了幾下,終於讓這頭重近50公斤的雄性猛獸斷了氣。
  • 英國童謠:她用斧頭砍了父母81下,最後被無罪釋放,如今仍在傳唱
    最初一家人生活得非常幸福,但是漸漸地家中的女主人凱特發現愛思特似乎有一些秘密,最後凱特發現在9歲女孩的身體裡卻藏著一個33歲左右的惡魔,可惜已經為時過晚,她的丈夫約翰已經被愛思特砍死,如果不是警方及時趕到,凱特也險些受到殺害。
  • 四川一男子因與女友發生矛盾當街追砍女友,後又自殺身亡
    11月3日,四川自貢發生因感情問題引起的傷人案件,一女子因與男子發生感情糾紛,被男子持菜刀追趕,全身被多次砍傷,後又自殺身亡。據了解,案發在3日晚6點左右,當地警方接到報警稱一女子被一男子持刀追趕民警接到報警後,立即趕往現場,到現場後,只發現一名女子倒在血泊中,砍人者已不知所蹤,之後,民警將傷者送往醫院進行搶救,並對嫌疑人進行抓捕行動,最終在嫌疑人居住的出租屋發現了他,但是已經死亡。經調查,嫌疑人與傷者是男女朋友關係,在案發當天晚上,二人因感情問題發生爭吵,後嫌疑人在憤怒之下,將其砍傷。
  • 東北汽車門把手凍住,車主用斧頭砍車身:我們東北人就這麼開車!
    最近就有一位吉林車主分享了東北人的車門被冰封后,想要打開到底會有多麼暴躁。車主小王是個暴脾氣的東北人,平時為人耿直仗義,他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怕冷還叫東北大漢嗎」?然而在冬季真正到來的時候,麻煩卻比想像中要多,這次大雪的到來讓很多人通過網絡看到了東北人的打雪仗和雪沒有很大的關係,主要是在雪地裡打仗。
  • 寧夏石嘴山一男子上吊身亡,經過調查後發現,曾殺害過一家三口
    這個案件一開始其實是在寧夏石嘴山的一個煤礦內發現一名男子上吊身亡,經過警察的後續排查才找到了該男子自殺的原因。事情發生於10月18日,警方接到群眾報警,稱有一男子上吊身亡,派出所民警得到報警後迅速出警調查。
  • 法國稱頭號通緝犯被爆藏匿在香港,曾用斧頭殺死同事後潛逃
    【環球時報報導記者 李耀】法國警方日前透露,他們認為該國一名頭號通緝犯目前正藏匿在香港,希望能儘快將其抓捕歸案。但報導稱,法國已經中止批准與香港間引渡條約的程序,因此處理這名通緝犯時將產生一些不確定性。
  • 追憶詩人陳超:常給朋友寫信 曾飽受抑鬱症困擾
    他說,想通過這本書,呈現出一位詩人靈魂的深度和複雜樣貌,以及,對老師深刻的懷念。資料圖:《轉世的桃花——陳超評傳》。 李曉偉 攝《陳超評傳》記錄已故詩人一生陳超,著名詩人,曾任河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是河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中山三院一男子持刀傷2人後跳樓自殺,被砍醫生曾援鄂
    事發後,行兇者跳樓自殺。從網上流傳的現場監控視頻看,行兇者身體強壯。事發現場有多名醫護和保安。一位醫務從業者告訴記者,行兇者趙某曾在多家醫院就診,於3天前剛從其所供職醫院精神科出院,共住院3天。「我在趙某住院期間查房接觸過,他為精神病患者,沒有自知力。
  • 男子婚內出軌後遭分手,一怒之下侵犯情人女兒致其昏迷,曾想殺人後再自殺
    "我看到你媽坐在別的男的車子上,我好難過,我準備弄死你,然後自己去自殺"。2020年5月19日凌晨,林長清進入情人袁華27歲女兒彭霞的房間,搶走對方的手機想看袁某華的朋友圈,此時,兩人已分手一年多。
  • 「麗茲波頓拿著斧頭」這不僅僅是一首恐怖童謠...
    (她砍了她媽媽四十一下) 歌謠中這殘忍的弒父殺母案,並非虛構,而是真實發生過的。這起血案發生於1892年8月4日的美國麻州瀑布河城,民間推測的行兇過程是那天一大早,33歲的麗茲波頓(Lizzie Borden)靜悄悄地走上二樓,進入客房,然後舉起手中的斧頭,發狂似的朝熟睡中的後母猛砍19下,直到頭顱快剝離身體為止!
  • 長大了才發現:「你哭著對我說,童話裡都是騙人的」是真的
    藏身於器物中,等待有緣的凡人,並幫發現者完成心願的仙人,又是世界無論東西方都有的一個共通口述故事母題。他跳出來後,也表示可以讓她實現一個願望,她念的咒語是:「啊,我金色的椰棗樹,……現在請你脫光自己的衣服,讓我穿上吧!」
  • 廣州中山三院一男子持刀追砍醫生 砍傷兩名醫生後跳樓自殺
    (記者:陳俞印 編輯:趙洪棟 部分視頻來源:廣州天河公安官微、@網友協和醫生Do先生)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10月31日上午10點左右,一名男子闖入廣州中山三院持刀追砍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