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就是說喝酒不僅要靠酒量,還要看心情。遇到多年未見的好友,「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不會喝酒也要開懷暢飲;遇到無法排解的煩心事,「舉杯澆愁愁更愁」,即使有山珍海味,三杯下肚就醉話連篇。
李白喜歡喝酒,「三杯通大道,一鬥合自然」, 詩仙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蘇軾喜歡喝酒,酒量不大卻喝酒上癮。他舉杯邀明月,再舉杯戲花枝,「持杯月下花前醉,休問榮枯事,此歡能有幾人知,對酒逢花不飲,待何時?」
詩聖杜甫也是嗜酒如命,高興時「白日放歌須縱酒」,落魄時「潦倒新停濁酒杯」。有一回老杜一個人很悶酒,還寫下了一首很特別的飲酒詩。
獨酌 唐代:杜甫
步屨深林晚,開樽獨酌遲。
仰蜂黏落絮,行蟻上枯梨。
薄劣慚真隱,幽偏得自怡。
本無軒冕意,不是傲當時。
注釋:
1、屨:讀jù,古代指用麻、葛等做成的鞋。樽:指古代的盛酒器具。
2、怡:和悅的樣子。軒冕:原指古時大夫以上官員的車乘和冕服,後引申為官位爵祿,泛指為官。
譯文:
從林中散步回來,天色已經有些晚了。打開酒樽的時刻,也比往日要遲一些。抬頭看見一隻粘在落絮中的蜜蜂,還有一隻在枯梨上行走的螞蟻。我才劣見棄,非同真隱,但對此幽勝,聊以自怡。年輕時本來就沒有上進做官的意思,自己骨子裡更喜歡這種幽居的普通生活。
這首詩是杜甫晚年居住在草堂時所寫,當時他的生活很艱難,除了自己謀點生活,就要靠親朋接濟,經常往來嗟於食。但是老杜內心還是很鎮定自若,沒有因為生活的各種困難而洩氣。而且人到晚年,經過了很多風雨,度過了很多劫難,很多事情都開始看的比較透徹,內心也變得豁達。
這首詩前面四句描寫獨酌之景,後面四句抒發獨酌之情。從第二句來看,喝酒已經成為老杜的一種習慣,每天去林中散步,然後回家喝酒,這一次時間稍晚,卻有新的發現。也許是百無聊賴,也許是老頑童的心理,閒散的老杜邊走邊看,於是就發現了 「仰蜂黏落絮,行蟻上枯梨」這樣別人不以為然的景象。
我們可以想像,老杜悠閒地觀察它們,臉上一定是充滿了慈祥,內心也一定非常安定。也許他早已把自己當成一隻螞蟻,也可能將自己理解成一隻陷入落絮的蜜蜂,或者正享受天人合一的樂趣。所以老杜沒有悲哀,也沒有嘆氣,反而有些忘情。
暮色將至之時,光影幽微,獨酌之前開啟酒樽的動作,顯得那樣的安靜和沉默。再加上仰蜂、落絮,行蟻、枯梨這四個意象都是如此地安靜和平淡,但是老杜一點也不覺得沉重。
詩詞是內心的投射,也是情感的沉澱,說明此時的杜甫早已擺脫了世俗的糾纏,也早已從過去的憂愁和上進心理中抽身退出,於是才覺得怡然自樂,以及「本無軒冕意,不是傲當時」。老杜獨酌狂飲,一個人喝酒卻並不覺得鬱悶。醉吧!醉了就回到了夢裡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