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中律

2021-02-19 老雷記
這是學習劉潤5分鐘商學院的第一百六十八課,《邏輯思考力》第八節課

說實話,5分鐘商學院裡的「邏輯思考力」讓我有些疲於思考,當然,如果是以前或許並沒有這樣的感覺,今年一年我同時也在BOX定投踐行群(詳情可私聊)中學習「邏輯課」,9輪邏輯課程跟下來,對於邏輯本身的認知和應用有了啟蒙的興趣和實踐動力。

5分鐘商學院裡的「邏輯思考力」從理論方面又讓我對邏輯思維有了另一個全新的認識,當然,這可能是因為我在BOX定投踐行群的學習對「邏輯」有了先入為主的主觀偏見,從而導致我因為邏輯而不「邏輯」,這就是典型的違反了《同一律》的原則。

這並不矛盾,從不同的層面接觸邏輯,本身就是正確的學習方式;在不斷的輸入中豐富基礎信息儲備,才能有足夠的整理空間。

說回今天的概念,排中律,同樣是邏輯三個基礎定律之一,通過前面的邏輯學習,我們可以從字面意思中就理解「排中律」的概念,即沒有中間差——要麼是真,要麼是假,不存在不真不假或者又真又假的存在形態。

排中律的運用同樣取決於「同一律」和「矛盾律」的前提下,在同一條路上向對而行的兩輛車,必須得有一輛車讓另一輛車開過去,不可能兩輛車同時對著行駛。

任何的問題,在確定的條件下,必須有明確的結論。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和稀泥」就是典型的違反「排中律」的現象,而在「和稀泥」的過程中,我們會無所不用其極的違反「同一律」來化解矛盾,但並不代表矛盾就不存在了,最終的結果就是讓小問題變成了大問題,讓壞的結果變造成不可控的損失。

那究竟如何遵循排中律,找到解決問題的具體正確的方法呢?
運用假設反證。

還是在同一條路上相對而行的兩輛車,到底要讓哪輛車停下來,讓哪輛車繼續行駛呢?日常中,往往我們會被這種「千鈞一髮」的壓力逼得走投無路而不知所措或者胡亂決策;其實,靜下心來想想,無論如何,我們都必須要做出選擇,因為沒有中間選項;所有的情緒變化對於現實問題並沒有什麼益處。

那麼,我們可以試著做個假設:
先讓一輛車A停下來,讓另一輛B車過去,看看這輛車B能否達到我們想去的目的地;如果不能,很明顯車輛A就是能夠帶我們通往目的地。

不用糾結是否還有別的順風車可以抄捷徑,因為我們在同一律和矛盾律的情況下,才能運用排中律;而運用排中律最高效的方法就是假設反證。

世間紛紛擾擾,到處都是牆頭草;我們生活在這些紛擾之中,我們經歷生活的風雨;在無奈地壓力面前、在無解的躊躇之中,一身傲骨只能「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而真正做到「眾人皆醉我獨醒」的人只是保持一股清流存在於思緒之中。

在假設中反證出我們的未來,既然能夠接受最壞的,剩下的都是最好的。

PS:點擊文中各篇文章名直接跳轉閱讀

【聯繫方式】

如果您對李笑來建立的數字資產BOX定投踐行感興趣

可隨時聯繫我,或者後臺給我留言都可以,加我好友免費送電子書哦~

微信:harrypotter

Mixin ID:37346294

送你永久邀請碼:WEN28F9P80,什麼時間加入BOX定投踐行群,都可以!

期待你的加入,我們一起讀書、投資、健身、幫朋友,陪家人一起慢慢變富!

相關焦點

  • 邏輯思維的重要規律---排中律
    邏輯思維的重要規律:排中律排中律是邏輯思維規律之一,排中律的實質是要求人們的思維具有明確性,不允許在「是」與「非」之間模糊不清,否則就很容產生錯誤的邏輯思維,使人感到晦澀難懂。排中律的內容和要求所謂的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都假,必有一真。排中律可以用公式表示為「A或者非A」。
  • 邏輯思考力——排中律
    說回今天的概念,排中律,同樣是邏輯三個基礎定律之一,通過前面的邏輯學習,我們可以從字面意思中就理解「排中律」的概念,即沒有中間差——要麼是真,要麼是假,不存在不真不假或者又真又假的存在形態。排中律的運用同樣取決於「同一律」和「矛盾律」的前提下,在同一條路上向對而行的兩輛車,必須得有一輛車讓另一輛車開過去,不可能兩輛車同時對著行駛。
  • 兔子傷風——不算違反排中律
    狐狸把臭與非臭都否定了,違反了排中律。獅子先否定臭,吃了熊;又否定非臭,吃了猴;最後又否定「既非臭又非非臭」,吃了狐狸。兩次違反排中律。那麼獅子為啥能放走兔子呢?原來,對於兩個矛盾的判斷,由於認識上的原因,一時不能明辨是非,因而暫時存疑,這是允許的。兔子利用這一點,藉口傷風,鼻子不通,一時不能作出明判斷,要求暫緩幾天,這不算違反排中律。
  • 跟我學邏輯3:排中律,邏輯學的第二個基本原理
    今天金算珠學習了第二個原理——排中律。排中律,白話說就是對任何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的判斷只能有一個狀態,要麼「是」,要麼「非」,不會存在中間狀態的。當然,這其中的事物,可以是物體,也可以是命題,在邏輯學的實踐中,更多的是命題。
  • 排中律奉上
    這,就是忘記了排中律的後果。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互相矛盾的判斷不能同時都假,其中必有一個是真。對於這樣的兩個判斷,如果同時加以否定,就會出現兩不可的錯誤。在重大原則問題上,在是非之間,不能都不肯定,不能兩不可,不能含糊其辭,猶豫不定,不置可否。」
  • 邏輯三大基本規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一、排中律的內容和要求:1、內容:同一個思維過程中,兩個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麼A要麼非A」;2、要求:同一思維過程中,不能對不能同假的命題(矛盾關係、下反對關係)同時加以否定;二、違反排中律要求的邏輯錯誤:1、兩不可:對於相互矛盾的命題同時不予肯定
  • 邏輯學的排中律: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亞里斯多德明確表述了排中律:「在對立的陳述之間不允許有任何居間者,而對於同一事物必須要麼肯定要麼否定其某一方面。
  • 排中律的荒謬(5801字)
    這樣一來,在掌握了歸納與演繹同構於類比之後,經過與盲目否定哲學常識化轉向理論的人再次進行深入辯論,我又發現,所謂歸納,就是對所歸納的命題進行形上學泛化;所謂演繹,就是對需要命題的對象思考到足夠清楚時所進行的形而下學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