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過在思考問題上,突然發現自己陷入了兩難困境?仿佛左邊的道路有一定道理,右邊的想法也沒有錯?
有沒有在寫作的時候,突然覺得這一個事例可以寫進去,那一個觀點也應該提一提?以至於文章越來越冗長,而自己仍然感覺沒有把觀點和事例表達清楚?
在辯論會的時候,我們甚至聽過這樣的笑話,正方辯友被反方辯友,先用一個中立的觀點獲得認同,進而步步緊逼,導致正方最終說出:我覺得你們是對的?
這,就是忘記了排中律的後果。
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互相矛盾的判斷不能同時都假,其中必有一個是真。對於這樣的兩個判斷,如果同時加以否定,就會出現兩不可的錯誤。在重大原則問題上,在是非之間,不能都不肯定,不能兩不可,不能含糊其辭,猶豫不定,不置可否。」
排中律公式:A或者非A。
例如:這篇文章的觀點不能說是全面的,也不能說是片面的。
這是對文章的觀點的兩種判斷,其中必有一真,且必有一假。
排中律是人們認識事物,發現真理的一個必要條件,因為任何正確的認識都不可能是含糊其辭、模稜兩可、搖擺不定。排中律的基本要求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不能同時否定兩個矛盾命題,必須肯定其中之一。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堅持正確的思維方式,防止「兩不可」和「不置可否」錯誤的發生。
排中律強調,在重要的問題上是非分明,不要兩可。
但是,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簡單地化為「是」與「否」,因而在運用排中律時要注意不要把所有的問題,都視為是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