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鑫誠禾談邏輯:如何突破迷霧,堅守原則?排中律奉上

2020-12-12 思鑫誠禾教育

有沒有過在思考問題上,突然發現自己陷入了兩難困境?仿佛左邊的道路有一定道理,右邊的想法也沒有錯?

有沒有在寫作的時候,突然覺得這一個事例可以寫進去,那一個觀點也應該提一提?以至於文章越來越冗長,而自己仍然感覺沒有把觀點和事例表達清楚?

在辯論會的時候,我們甚至聽過這樣的笑話,正方辯友被反方辯友,先用一個中立的觀點獲得認同,進而步步緊逼,導致正方最終說出:我覺得你們是對的?

這,就是忘記了排中律的後果。

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互相矛盾的判斷不能同時都假,其中必有一個是真。對於這樣的兩個判斷,如果同時加以否定,就會出現兩不可的錯誤。在重大原則問題上,在是非之間,不能都不肯定,不能兩不可,不能含糊其辭,猶豫不定,不置可否。」

排中律公式:A或者非A。

例如:這篇文章的觀點不能說是全面的,也不能說是片面的。

這是對文章的觀點的兩種判斷,其中必有一真,且必有一假。

排中律是人們認識事物,發現真理的一個必要條件,因為任何正確的認識都不可能是含糊其辭、模稜兩可、搖擺不定。排中律的基本要求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不能同時否定兩個矛盾命題,必須肯定其中之一。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堅持正確的思維方式,防止「兩不可」和「不置可否」錯誤的發生。

排中律強調,在重要的問題上是非分明,不要兩可。

但是,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簡單地化為「是」與「否」,因而在運用排中律時要注意不要把所有的問題,都視為是非問題。

相關焦點

  • 北京思鑫誠禾教育以誠,勇,變,信為企業信念
    做為中國職業教育的開拓者之一,思鑫誠禾致力於提高學員知識含有量和職場競爭力,成功將普通的認證培訓變為真正提高職業能力的培訓,自成立以來,思鑫誠禾教育現已助10萬學子踏上夢想之路。思鑫誠禾擁有一流的專業教職員工,以誠,勇,變,信為企業信念,本著「成就客戶,務實創新,雙向合作」的發展理念,從職業資格認證、技能提升,到與職業相關的就業服務,服務遍及中國多個一、二線城市。
  • 邏輯思考力——排中律
    說實話,5分鐘商學院裡的「邏輯思考力」讓我有些疲於思考,當然,如果是以前或許並沒有這樣的感覺,今年一年我同時也在BOX定投踐行群(詳情可私聊)中學習「邏輯課」,9輪邏輯課程跟下來,對於邏輯本身的認知和應用有了啟蒙的興趣和實踐動力。
  • 北京思鑫誠禾:怎樣才能學好普通話?
    原標題:北京思鑫誠禾:怎樣才能學好普通話?隨著時代的發展,普通話已經從日常生活普及階段發展到各行各業應用階段,所以擁有普通話等級證書對於當今各行各業招聘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下面為大家帶來一些普通話口語練習方法。
  • 邏輯不可缺,何謂矛盾律?思鑫誠禾有話說
    就是因為這個楚人把話說太滿,導致了自己的兩個論點變成了針鋒相對的論點,說白話一點就是,自己反對自己,於是別人反對他,他也就沒話說啦從這個典故中,化用出的「矛盾」概念,也被應用到了後來邏輯規律中的「矛盾律」的解釋: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互相反對或互相矛盾的判斷不能同時都成真,所以必定有至少一個是假,對於這樣的兩個判斷,如果兩個都呈現為真,就會出現自相矛盾(至少邏輯矛盾
  • 排中律
    ,今年一年我同時也在BOX定投踐行群(詳情可私聊)中學習「邏輯課」,9輪邏輯課程跟下來,對於邏輯本身的認知和應用有了啟蒙的興趣和實踐動力。5分鐘商學院裡的「邏輯思考力」從理論方面又讓我對邏輯思維有了另一個全新的認識,當然,這可能是因為我在BOX定投踐行群的學習對「邏輯」有了先入為主的主觀偏見,從而導致我因為邏輯而不「邏輯」,這就是典型的違反了《同一律》的原則。這並不矛盾,從不同的層面接觸邏輯,本身就是正確的學習方式;在不斷的輸入中豐富基礎信息儲備,才能有足夠的整理空間。
  • 邏輯三大基本規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排中律:一、排中律的內容和要求:1、內容:同一個思維過程中,兩個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麼A要麼非A」;2、要求:同一思維過程中,不能對不能同假的命題(矛盾關係、下反對關係)同時加以否定;二、違反排中律要求的邏輯錯誤:
  • 跟我學邏輯3:排中律,邏輯學的第二個基本原理
    今天金算珠學習了第二個原理——排中律。排中律,白話說就是對任何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的判斷只能有一個狀態,要麼「是」,要麼「非」,不會存在中間狀態的。當然,這其中的事物,可以是物體,也可以是命題,在邏輯學的實踐中,更多的是命題。
  • 邏輯思維的重要規律---排中律
    違反排中律的邏輯錯誤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如果對表述的兩個互為矛盾的命題,或者兩個具有下反對關係的命題,既不肯定這個,又不肯定那個,就要違反排中律的要求。違反排中律的要求而產生的邏輯錯誤,稱為「模稜兩可」或「模稜兩不可」,如下圖所示。 例如,有人陳述自己的思想說,「說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靜止的,這我不同意。但說有的事物是絕對靜止的,恐怕也不正確」。
  • 形式邏輯與辯證邏輯
    排中律是指同一個思維過程中,兩個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時為假,其中必有一真,即「要麼A要麼非A」。排中律要求我們在對不能同時為假的命題作判斷時必須給予二者必居其一的選擇,而不能含糊其詞。從本質上看,無論是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其意義都是一致的。它們所堅守的都是一個最基本的思維規則即「非此即彼」的規則。A是A,不能是非A;換句話說,不能既是A又是非A ;或者反過來說,要麼A要麼非A。
  • 思鑫誠禾告訴你
    邏輯,是在人類理性認知世界中,一種必須把握的思維流程和思辨能力。如果說得簡單一點,邏輯就是理性認識世界,推演事件的能力。一般來說,同一律遵循如下原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必須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必須保持論題自身的同一;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必須保持語境自身的同一。
  • 邏輯學的排中律: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亞里斯多德明確表述了排中律:「在對立的陳述之間不允許有任何居間者,而對於同一事物必須要麼肯定要麼否定其某一方面。
  • 小白看普通邏輯:普通邏輯規律
    二、矛盾律的邏輯要求和違反它的邏輯錯誤矛盾律規定同一思維過程中互相否定的思想不可能同時為 真,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不管你是否承認這一點,它都在 強制地規範著你的思維。矛盾律對思維的邏輯要求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必須保持思 想的前後一致性,不允許自我否定。違反這一邏輯要求,就要犯 「自相矛盾」的邏輯錯誤。
  • 兔子傷風——不算違反排中律
    狐狸把臭與非臭都否定了,違反了排中律。獅子先否定臭,吃了熊;又否定非臭,吃了猴;最後又否定「既非臭又非非臭」,吃了狐狸。兩次違反排中律。那麼獅子為啥能放走兔子呢?原來,對於兩個矛盾的判斷,由於認識上的原因,一時不能明辨是非,因而暫時存疑,這是允許的。兔子利用這一點,藉口傷風,鼻子不通,一時不能作出明判斷,要求暫緩幾天,這不算違反排中律。
  • 排中律的荒謬(5801字)
    這樣一來,在掌握了歸納與演繹同構於類比之後,經過與盲目否定哲學常識化轉向理論的人再次進行深入辯論,我又發現,所謂歸納,就是對所歸納的命題進行形上學泛化;所謂演繹,就是對需要命題的對象思考到足夠清楚時所進行的形而下學泛化。
  • 你講邏輯嗎?
    原創 明白知識er 明白知識 收錄於話題#通識日曆164個考試失敗、親人離世、伴侶出軌、生意破產、突生大病······當我們遭遇人生的種種不幸,我們會如何歸結原因?
  • 運用與「矛盾」相關的邏輯規律判斷證據
    而對於司法工作而言,在判斷、甄別證據的過程中,經常會使用「矛盾」這一說法,例如說某被告人的供述前後矛盾、某兩個證言之間存在矛盾、某證言與現場提取的物證存在矛盾等等,有時候所說的「矛盾」是指邏輯規律中的「矛盾律」,有時候涉及的又是「排中律」,究竟與此相關的邏輯規律包括哪些,以及如何在判斷證據中加以運用,是需要仔細澄清和探究的問題。
  • 筆記 | 慕課《邏輯導論》(上)
    從詞源上說,「邏輯」可以追溯到一個希臘詞,即「邏各斯」,英語logos。其主要含義有:一般的規律、原理和規則;言語,命題,說明,解釋,論證;理性,推理,推理能力,與經驗相對的抽象理論,與直覺相對的有條理的推理;尺度,關係,比例;價值,分量等。在現代漢語中,「邏輯」一詞主要含義有:客觀事物的規律;某種理論、觀點;思維的規律、規則;邏輯學或邏輯知識等。
  • 思鑫誠禾教育的考題分析:普通話考試裡,如何理解「命題說話」
    應試人在說話這一環節測試時,往往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不知從何說起,抓不住話題的中心:隻言片語,話題往往局限於一點,缺乏內容:邏輯混亂,表達欠缺層次和連貫性等情況。歸結起來主要是應試人對說話話題缺乏一定程度的分析,對說話內容沒有進行一定的設計,導致臨時語句無法銜接,描述邏輯混亂。
  • 數學不是邏輯
    狹義上邏輯既指思維的規律,也指研究思維規律的學科即邏輯學。廣義上邏輯泛指規律,包括思維規律和客觀規律。    邏輯包括形式邏輯與辯證邏輯,形式邏輯包括歸納邏輯與演繹邏輯,辯證邏輯包括矛盾邏輯與對稱邏輯。對稱邏輯是人的整體思維(包括抽象思維與具象思維)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