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講邏輯嗎?

2020-12-12 澎湃新聞

原創 明白知識er 明白知識 收錄於話題#通識日曆164個

考試失敗、親人離世、伴侶出軌、生意破產、突生大病······

當我們遭遇人生的種種不幸,我們會如何歸結原因?

是個人能力、身心狀況、努力程度、環境趨勢,還是運氣所導致?其實,無論我們選擇哪種理解方式,都是用某種現代社會的邏輯對生活遭遇進行合理解釋,理由大同小異。

但是有那麼一群人,他們在面對不幸時,反應和我們不同。他們就是生活在非洲中部的剛果、中非和南蘇丹的阿贊德人(Azande)。

| 19世紀20年代的阿贊德人形象。

上個世紀20年代,英國人類學家埃文斯-普裡查德(E. E. Evans-Prichard)到英-埃屬蘇丹進行田野調查。他發現,阿贊德人但凡遇到不如意的事,就會認為自己中了巫術。

此時,他們求助於「毒藥神諭」,從中找出對自己施加巫術的人的線索,然後向當地的親王申訴,讓施巫術的人立馬停止巫術,或者賠償自己。

我們不妨看看他們是如何操作毒藥神諭的,它有點類似於我們現在使用的密碼二次驗證。

首先,事主向小雞餵食一種植物製作的毒藥「本奇」(benge),然後向小雞提問。比如:

「毒藥神諭,毒藥神諭,你已在小雞的喉嚨裡。是某某讓我生病嗎?如果是,就殺死小雞;如果不是的話,就讓小雞活下來。」

第一次驗證過後,他再用毒藥餵食另一隻小雞,做第二次驗證,但是問相反的問題:如果是某某讓我生病的,就讓小雞活下來;如果不是,就殺死小雞。

兩次驗證的過程中,只有當一隻小雞活,另一隻小雞死,神諭才是有效的。如果兩次都死,或者兩次都活,那麼就是無效的。

問過神諭之後,還需要再用遺傳規則判斷巫師到底是不是小雞所確定的那個人。阿贊德人認為,巫術只能在同性之間相互遺傳巫術物質,類似於我們的DNA概念,父傳子,母傳女。而且,人死後通過屍檢可以看他/她體內是否有巫術物質。

在這個前提下,按照我們通常的推論:如果一個氏族中的男人是巫師,那這個氏族的所有男人都是巫師。

但是,阿贊德人不接受這個結論,他們認定,即使一個男人是巫師,這個氏族的所有男人也並不都是巫師。這顯然和我們的邏輯相互矛盾。於是,埃文斯-普裡查德得出結論,阿贊德人的推理中存在矛盾,但是他們選擇忽視它,不然會導致阿贊德社會的信念體系崩潰。

在了解邏輯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什麼是命題邏輯。命題是指能夠判斷真假的陳述句,比如太陽從東方升起。當我們判斷這個命題時,先要確定它是一個陳述句;其次,這句話從我們地球人的視角來看,的確是真的,因此,它是一個真命題;如果說命題變為「太陽從西方升起」,那它就是個假命題。

我們所謂的邏輯,通常指形式邏輯,它起源於亞里斯多德,是十九世紀前西方傳統最主要的邏輯形式。它有三條非常重要的硬性規定: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我們重點說下矛盾律和排中律。矛盾律是說,事物不能同時既「是」又「不是」。我們不能說,太陽既從東方升起,又不從東方升起。排中律是說,事物只能有「是」或「不是」兩種狀態,不存在其他中間狀態,也即我們通常說的非黑即白,截然對立。

| 亞里斯多德提出了邏輯的三條重要規定。

針對阿贊德人的邏輯問題,英國哲學家彼得·溫奇(Peter Winch)對埃文斯-普裡查德發起了猛烈批判。他指出,認為阿贊德人的推理邏輯有矛盾,是西方中心主義的表現。

阿贊德人的邏輯不同於西方的形式邏輯,他們有自己的一套信念體系,背後是完整的遊戲規則,只是和西方人的遊戲規則不同而已。

與溫奇同一陣線的另外一個英國哲學家、知識社會學的代表人物大衛·布魯爾(David Bloor)卻認為,邏輯不過是一種思維模式,由我們身處的文化群體所決定。我們所謂的邏輯,是一種習以為常的推理路徑。

因而,不同的文化存在不同的邏輯方式,沒有一個普遍的邏輯標準。

然而,邏輯學家對兩位英國同行的觀點表示不滿。一些學者認為,阿贊德邏輯並沒有那麼特殊,與西方邏輯沒有什麼不同。比如當代哲學家蒂姆·特裡普裡特(Timm Triplett),他就堅持阿贊德邏輯是形式邏輯。

他發現,當阿贊德人發現推論是不可接受的矛盾時,他們不僅沒有逃避,而是修正推論的前提:即使一個阿贊德人是巫師的兒子,但如果他不使用巫術的話,那麼巫術物質就處於無效的冷狀態,他就不會被當作是巫師,這樣,他所在氏族的男人並不都是巫師這個推論也就成立了。

之前被埃文斯-普裡查德視為矛盾的邏輯,其實並不矛盾,它和西方的形式邏輯一致。

撇開人類學家是否真的理解阿贊德社會不談,無論是在非洲部落、西方社會,還是中國社會,生活在共同體中的我們,有一個共同點:不僅僅是在不順遂的事情上,在其他方面,我們都需要為各種事物提供理由。

比如,我們做某項決定時,試圖讓我們身邊人認可自己時,反對別人的意見時,我們往往會尋找理由去解釋和支持自己的觀點。只是,好的理由比壞的理由更能讓人信服,沒有矛盾的理由總是比自相矛盾的理由更容易說服人。

儘管形式邏輯未必在所有場合都完全正確,但它簡易有效,奠定了我們理性思考的基礎。

畢竟,訴諸理性要比訴暴力更符合我們的價值觀;訴諸邏輯要比訴諸權威更值得讚賞。■

參考文獻

埃文斯-普裡查德. 阿贊德人的巫術、神諭和魔法. 商務印書館 , 2006.

Bloor, D. Knowledge and social imager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

Triplett, T. Azande logic versus western logic?. The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39(3), 361-366, 1988.

Winch, P. Understanding a primitive society. 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1(4), 307-324, 1964.

原標題:《你講邏輯嗎?》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孟子與告子的辯論是不講邏輯、強詞奪理嗎?
    其中反對的理由之一就是中國的許多文言文不講邏輯。「中國的許多文言文不講邏輯」這個話很難證實或證偽。因為這個「許多」是多少說不清楚,怎麼就算是「不講邏輯」也莫衷一是。當下輿論界和學界,特別是自媒體上這種大而化之的判斷非常多,我們不必將其當作事實判斷,不妨將其看作一種情緒表達。
  • 「你行你上」神邏輯:不講道理的人怎麼總有理?
    》這本書的重點便是:那些不講道理的人在論證中都犯了哪些錯誤。「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嗎?」「你不是剛發工資嗎?這頓飯就你請了吧。」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常被這種擲地有聲、不容反駁的「神邏輯」,驚得目瞪口呆,無語凝噎。明知對方的話是「歪理邪說」,你卻只能擺出王大錘式冷漠臉:他說得好有道理,我竟無言以對。這時對方還氣勢洶洶地來一句:你不理屈為什麼詞窮了?不講道理的人怎麼總有理?
  • 給孩子們講的邏輯
    圖文|渣母頭我眼中的邏輯給個合理的邏輯?這邏輯不太對。我們做事要符合邏輯。看出文字中的邏輯了嗎?你這神邏輯啊!這什麼邏輯!以上這些都算是我的關於「邏輯」的口頭禪了,平均每天能提到N次。老二有回吃飯的時候悠悠地問我:「老媽,你整天喊邏輯,邏輯到底是什麼鬼?」 這問題把我問倒了N天,倒不是我完全答不出來,而是我不知道應該怎樣解釋給老二這麼大的小屁孩聽。關於邏輯的定義,之前在網絡上有看到一個段子——段子裡是某校長面對不同的人提問「為什麼貴校不開設邏輯課?」
  • 面試時,故事貌似講得很有邏輯,但卻吸引不了面試官,你知道原因嗎?
    難道你的社團實踐經驗就是沒別人有亮點?     在工作匯報的時候你激情四射,領導和同事卻哈欠連天難道你的項目和報告沒有含金量? 明明聊的同一個話題,自己講沒什麼人聽別人卻可以和大家聊得很嗨難道你沒有別人有魅力嗎?
  • 愛情根本就講不通,你無法用邏輯衡量愛情
    Make sense 講得通,donen't make any sense, or makes no sense 講不通的道理; It doesn't make any sense 這樣講不通;This data makes no sense 這些數據完全不對啊
  • 中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不講邏輯的? - 南風窗網
    ,「中國人是不講邏輯的」。不講邏輯的「中國式邏輯」,在他那裡被概括為三點:問態度,不問事實;問動機,不問是非;問親疏,不問道理。   這三點,戳中不少人的神經。想想看,這可不就是社會上各種版本的胡攪蠻纏、誅心論和道德綁架的癥結所在嗎?
  • 記憶力訓練:講一講記憶法的邏輯原理
    有很多夥伴對記憶法並不理解,以至於對記憶力訓練等存在質疑,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記憶力訓練的規律和一些常見的記憶法的邏輯原理,讓各位有興趣的小夥伴更直面的接近記憶力訓練的核心。首先記憶存在的腦海中,幾乎每天每時每刻都在記錄著你的過來。但是大多數的記憶,就是每天見到的瑣碎的司空見慣的小事這些通常很難入駐你的記憶範圍內。
  • 不解釋,不推理,不講邏輯的聽話,真的是你想要的教育嗎?
    我們如果一味的向孩子灌輸概念,不解釋,不推理,不講邏輯,用」聽話「或者」不聽話「來評價你的小孩,這也是造成孩子經常不加思索的輕易接受某種觀點的主要原因。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如何面對」孩子不聽話「這個問題呢?芝麻醬今天想聊聊這個話題。孩子為什麼不聽話?
  • 為什麼會講故事的孩子走的遠?背後的邏輯原來是這樣
    比如,你對一隻猩猩說:「把你手裡的香蕉給我,因為這個善舉,死後你將進入猩猩天堂,那裡有取之不盡的香蕉。」猩猩肯定不會理你,但是人類會。「講故事」和「相信故事」的能力,是原始部落圖突破150人上限、展開大規模寫作的前提。
  • 孩子說話混亂沒邏輯?培養孩子的「邏輯」能力,從「講故事」開始
    用"講故事"來培養邏輯能力一提到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很多父母想到的都是枯燥和刁鑽的數學遊戲,其實並不是這樣子的。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可以把學習和生活融合在一起,增加學習的樂趣,講故事是鍛鍊思維能力最簡單的方法。
  • 老師上課不講重點,有償補課時講,邏輯上行不通!
    因為每個教學課時都是針對於一個或者數個教學重點展開的,老師只要上課,只要講相關的內容,就無論如何也避不開教學重點!比如說小學老師要教拼音,他就必須從aoe一點一點地教起,教數學,也必須從1+1開始教,敢問他們怎麼能夠做到上課的時候不講重點呢?
  • 孩子說話混亂沒邏輯?陪孩子「講故事」,趁機培養孩子邏輯能力
    不妨試試陪孩子"講故事"的方法。用"講故事"來培養孩子的邏輯能力儘管數學能夠鍛鍊人的邏輯能力,但是對孩子來說數學遊戲只會讓他們覺得枯燥無味,並不會對他們的能力培養發揮什麼大的作用。對於他們而言,能夠將樂趣和學習結合起來的能力培養才是最好的方式,而"講故事"恰恰就是既有趣,又有利於孩子培養思維能力的方法之一。
  • 英語語法精講-邏輯主語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語法指導>正文英語語法精講-邏輯主語 2012-12-20 14:20 來源:大耳朵英語 作者:
  • 槓精:沒有人可以逼我講邏輯
    難道只要發表和眾人不同的觀點就是槓精了嗎?非也。在有理有據地反駁和斷章取義地抬槓之間有一道楚河漢界,即「邏輯是否正確」。雖然說邏輯正確的人不一定很招人喜歡,但邏輯不正確的「詭辯鬼才」,卻一定是在抬槓。面對令人頭疼的槓精,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 講邏輯,先區分「事實陳述」與「觀點」
    理性的人總說要邏輯?那究竟什麼是邏輯?有人說就是類似於公式推導,由什麼推出什麼,理科生通常就比較有邏輯。事實是這樣嗎?推導,只是一種思維模式,並不是社會常用的方式。更一般的「邏輯」是指可以支撐論點的龐大的邏輯鏈條,比如福爾摩斯推理。推理推到最後的基石是什麼?是客觀事實。福爾摩斯不能憑空想像,最終靠的是觀察到的事實,必須是現場仔細的觀察,尋找蛛絲馬跡。
  • 我講邏輯(3) 演繹推理
    「凡人皆有死,你是人,你也有死。」(這是王力先生舉的例子,邏輯學家就是這麼冷冰冰的,拒絕感情用事。金嶽霖先生用了一點感情,說:我眼睛不好,所以上課不能脫帽子——就不知道他在說什麼了。) 三段論是最簡單的,小孩子都懂,所以我小學、初中時候會有那樣的奇想。無限等於無限,宇宙向任何方向都是無限,所以宇宙是圓球形。
  • ✿恐怖邏輯問題,你猜的出答案嗎?
    大概在還差10分就午夜12點的時候,在中途站有一名男子也上了列車他在車門關閉後,像是突然回復意識一般,開始左右環視著周遭乘客的臉"恕我愚昧,請問您今年28歲嗎?" 他如此的向我問道 "是的,不過您怎麼知道呢?" 我如此反問他,但被他無視,只是自顧自的和別人說話 "您今年45歲吧?" "是沒錯." "您是62歲嗎?" "你怎麼知道的?"
  • 幽默與邏輯:什麼是形式邏輯?
    「如果你認為我的字跡很潦草的話,那麼請你隨便找一個人幫助謄寫好了」與「如果你認為外表美觀的稿件難以書寫,那麼請你隨便寄來空稿紙來,我們將請隨便什麼人在上面書寫」,這兩句都是「如果P,那麼Q」的條件複句句式,都屬於條件判斷邏輯。而這一段話本身,包括這一句話,卻是推理邏輯。關於什麼是推理邏輯,下一小節會講。
  • 疫情期間在家帶娃,不妨陪孩子「講故事」,順勢鍛鍊孩子邏輯能力
    另外,家長也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一方面能夠讓孩子通過故事的邏輯了解身邊正在發生的事情,明白為什麼大人們要改變生活安排。另一方面也可以順勢鍛鍊孩子的邏輯能力。為什麼絕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歡聽故事呢?除了故事本身的情節吸引人之外,故事的邏輯更是能夠將一些複雜難以理解的含義道理直接地展示出來。
  • 邏輯測試,你敢接受挑戰嗎?
    今天,貝拉隊長給大家準備了幾道邏輯測試題小小考驗下大家:小朋友們聰明的小腦袋,敢來接受挑戰嗎?怎麼樣,以上十道邏輯測試題,爸爸媽媽和寶貝們答出了幾道?(貝拉隊長公眾號後臺回復「邏輯測試」即可獲得正確答案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