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似乎是每個孩子從幼年時候,總會經歷的生活方式。
在《人類簡史》中,作者赫拉利認為,人類社會是構建於虛構的故事之上,整個人類社會的前提是發達的「講故事」能力。
什麼是「講故事」的能力?
比如,你對一隻猩猩說:「把你手裡的香蕉給我,因為這個善舉,死後你將進入猩猩天堂,那裡有取之不盡的香蕉。」
猩猩肯定不會理你,但是人類會。
「講故事」和「相信故事」的能力,是原始部落圖突破150人上限、展開大規模寫作的前提。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發現:說服別人,向別人傳達一種觀念特別困難。其實,這背後難的不是你沒有道理,而是你不會講一個好故事。
馬雲是公認的講故事高手,是企業家中最會講故事的。曾經有人評價阿里巴巴的員工:「全是瘋子,連工程師都被洗腦,挖不動。」
為什麼?因為馬雲太會講故事了,通過故事把70000多人集合在一起,同舟共濟,共同完成一個任務。
說到這,你還認為會講故事是一項很簡單的能力嗎?
01 超強的記憶力
哈佛大學語言教育學家Catherine Snow說,5歲時會講故事的孩子,到小學時不僅學業表現會更好,而且理解記憶能力、思維邏輯能力都表現突出。
因為講故事用到的組織能力、詞彙、想像力和前後連續性,需要很好的理解記憶能力和思維邏輯能力。
會講故事和聽故事是完全不同的,很多孩子都聽故事,但不一定能講好故事。
講好一個故事,需要孩子理解並記憶故事的情節、人物關係、邏輯順序等等,需要有較強的理解記憶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才能完成。
此外,千萬不要低估一個會講故事的孩子,他不僅口才好、表達強,還是記憶小能手,很多故事大賽獲獎的孩子都培養出了一種過目不忘的超強記憶力。
02 飛躍的想像創造力
在這個什麼都會被人工智慧代替的時代,唯有想像力和創造力是未來人才的剛性競爭能力。
講故事培養的就是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同樣一個故事,為什麼有的人講就趣味盎然,有的人講的就寡淡無味甚至喋喋不休?
就像我們去聽一場相聲,嶽雲鵬往那裡一站,小眼睛四周環視一下,壞壞的嘴角微微一笑,故事娓娓道來,小包袱甩了又甩,觀眾會耐心又樂意的傾聽,跟著故事的節奏做出反應。
這是因為,在故事演繹過程中,每個人的創造性表現不一樣:比如語音語調、神態表情、肢體動作等等,這些都是想像創造能力的體現。
03 良好的人際與發展
研究表明,會講故事的孩子,具有良好的社會關係。
迪士尼動畫大片《花木蘭》的作者羅伯特·薩恩·索西曾經分享過自己兒時的故事。
小索西在還不會寫字的年紀,就非常喜歡聽故事。每次聽到喜歡的故事,都會主動講給小朋友們聽。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會主動去掉一些不喜歡的故事情節,按照自己的想法改編成更有趣的故事,小夥伴們都愛圍著他,聽他講故事。
我們小時候,很多孩子圍在一起,具備領導力的那個孩子,一定具有很強的敘事能力,這種情況也適用於長大後的職場。
因為,沒有人不喜歡強表達能力、語言豐富且具有吸引力的人。他們懂得用語言表達情景和情感,與他人形成共鳴。
總之,看似簡單的講故事,需要的卻是綜合的能力與素質。而會講故事的孩子,也正是在聽故事、講故事的過程中,不斷解鎖成長的技能,打怪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