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早晨送軒哥去上學,班主任拉住我,我心想,這不才解決了孩子爬高的事麼,又有什麼事。
班主任說,現在剛剛開始接觸看圖寫話了,軒哥明顯比其他的小朋友寫得更好,問我是不是提前教過。
我問老師,這個好指什麼。老師說就是更生動,更有意思,更多形式。
其實呢,我和我姐都沒有教過軒哥寫看圖寫話。但他為什麼比其他小朋友更會寫呢?這要歸功於軒哥自己。他是個愛聽故事愛講故事的孩子。
在軒哥不到2歲左右的時候,姐姐就交給我每天給軒哥講故事的任務。因為我小時候,都是她給我講故事。
現在看來,軒哥開始聽故事的時間還是有點兒晚了。為什麼這麼說,因為聽故事,不僅僅能讓孩子講故事,還有許多好處。
孩子成長的各年齡段對應不同的敏感期。現在許多家庭都會在孩子的敏感期對孩子進行相應的訓練。語言、閱讀、邏輯思維的敏感期,分別是0-6歲、4.5-5.5歲、3-4歲。
在這些敏感期內,孩子會對語言、閱讀、邏輯思維尤其感興趣,他們的大腦在此階段也多是發育這方面的能力。 所以,最關鍵的還是要抓住孩子的敏感期。 那有些朋友會問了:我們已經錯過了敏感期,怎麼辦? 沒關係。在敏感期內,我們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錯過了敏感期,也不要著急,只要找對方法,孩子一樣可以獲得成長。
我將軒哥成長為故事大王的過程總結了一下,跟大家分享一些體會。
2
選擇合適的書籍進行陪讀、共讀
要讓孩子學會講故事,家長不可少的要進行陪讀、共讀。書怎麼選呢?現在市面上有許多關於故事的書籍,建議低齡孩子選擇大圖繪本,就是一頁只有一幅畫的繪本,學齡孩子選擇配圖注音故事書。
那什麼是陪讀,什麼又是共讀呢?陪讀,是指陪著孩子,給孩子講故事。全程幾乎是由家長給孩子把故事講完。共讀,是指家長做引導,和孩子一起讀完故事,因為有圖,可以讓孩子看圖,家長講。 可以採取設問、遊戲、角色扮演等親子互動,讓孩子融入到故事中,更好的理解故事,記住故事。
講完故事之後,可以讓孩子複述一遍。不要小瞧孩子的記憶力,軒哥3歲半的時候就能複述20頁繪本的基本內容,4歲多的時候會加上他自己的想像了。
有的家長可能沒有時間每天陪在孩子身邊講故事,我有時候也會要上課啊加班啊沒辦法講,但我們這個時代就是不缺APP。我在音頻平臺註冊了帳號,專門給軒哥錄故事,出差的時候或者生病的時候,就由電臺裡已經錄好的故事陪伴他。
當然,現在APP上也有很多專業人事講故事,大家也可以選擇這類的產品給孩子講故事。
3
自編小故事,訓練多方面能力
我經常會信口就給軒哥講一個故事,比如:小紅和小明在上學的路上發現一個大大的包,他們守著包等失主,怎麼也等不來。小明想起老師說過的撿到東西交給老師或警察,於是打了110報警電話。警察來了之後,發現包裡有炸彈。警察表揚小紅和小明的正確處理辦法。遇到有可疑的不明物,切忌靠近或者移動,可求助大人或打電話報警。
這種故事很簡單,但是卻教給小朋友三件事:一是報警電話是110;二是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要;三是遇到不明物記得求助大人或者報警。
軒哥聽了幾次,自己也會編故事。昨天就給我講了一個樂樂和童童在樓梯打鬧,結果摔下樓梯的故事。
自編故事還可以拓展到看照片或者看圖片講故事。譬如今年國慶,我們沒有遠行,帶著軒哥去進行了兩次體能訓練,有給他拍照片。回來之後,就給他看照片,讓他講一講,是什麼時間什麼事情等等。
這就是最初期的看圖說話。so,不難理解為什麼軒哥的看圖寫話比其他小朋友好一點兒了。這也為下學期的看圖作文打下了基礎。
這樣子的反覆練習,其實就培養了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獨立生活的能力。
4
鼓勵孩子自己講
軒哥3歲多一點的時候,我就讓他自己拿著繪本給自己講故事。因為之前都是給他講過的,他自己會有印象,基本能夠複述。有時候是把講過的各種版本,混成他最喜歡的樣子。
自己給自己講,才算是邁出了成為「故事大王」的第一步。
鼓勵孩子講給其他人聽,才是重點。
當然,孩子的第一撥聽眾,必須是家長呀。有家裡親近的人在,他會很放鬆,也會比較沒有顧慮。
如果講得不好,千萬不要責怪孩子,反而要表揚他,鼓勵他,告訴他大家很喜歡他講的故事,喜歡他講故事的樣子,和可愛。這樣,孩子會很容易樹立起講故事的自信,越講越好。
慢慢地,孩子將會對講故事得心應手,隨時都可以一個故事一個故事往外蹦。
5
孩子會講故事,在跟其他小朋友的接觸中也會比較有話題可以談,讓他從容自信;同時對他的語言組織能力、自我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環境分析能力,學習遷移能力等等都有鍛鍊。
教孩子學會講故事,他會擁有更美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