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釋法」不當得利的返還應當如何認定

2020-12-16 青海普法

【案情】

2019年,周某親戚潘某、黃某想娶越南女子為妻,周某通過張某,聯繫到其在越南做婚姻介紹的妻兄黎某,請黎某組織介紹越南女子相親。周某自行墊付16萬元相親款匯至張某銀行帳戶,張某又將16萬元匯至黎某銀行帳戶,張某未從中獲取其他利益。2019年3月,周某夫婦陪同潘某、黃某前往越南相親,但其二人均未相親成功。另查明,潘某、黃某到越南相親後,至今未將這筆錢給付周某。

 【分歧】

該案爭議的焦點是,張某是否應當返還該筆16萬元不當得利相親款給周某,有兩種不同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張某應當返還。理由是周某通過張某聯繫在越南的黎某介紹越南女子相親,周某已經將16萬元相親款匯入張某銀行帳戶,但實際上潘某、黃某均相親未成,相親未成就應當返還相親款。

第二種意見認為,張某不應當返還。理由是張某並不是介紹越南女子與潘某、黃某相親的組織者之一,而是受到周某委託將16萬元轉到黎某銀行帳戶,張某沒有得到這筆錢,亦未從中獲利,因此,張某不應當返還該筆不當得利相親款。

【評析】

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具體理由如下:

認定本案性質的關鍵在於正確理解不當得利的法律釋義及其構成要件。《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因他人沒有法律根據,取得不當利益,受損失的人有權請求其返還不當利益。」不當得利,是指沒有合法原因取得利益致使對方受損的法律事實。

不當得利的構成要件:一是一方獲得利益。不當得利中的利益包括財產性權利和利益,不包括人身利益。要滿足「財產利益的取得、財產權利的擴張、財產利益上負擔的消滅、債務消滅」之中的某項情形;二是一方獲益無法律根據。無法律根據,是指缺乏受益的法律上的原因,而不是指權利或者財產的取得沒有法律上的直接原因;三是致使對方遭受損失,即獲利與損失之間存在因果關係。這裡的因果關係不同於侵權責任中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直接因果關係,屬於非直接的因果關係,即牽連關係,取得利益與他人受損二者發生的原因事實之間的關聯。

本案中,周某要求張某返還16萬元不當得利相親款,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中有關不當得利法律規定的情形。周某雖遭受損失,但張某不是因周某遭受損失而獲利的對象,兩者之間雖存在牽連關係,但李某未獲得利益,已然不滿足不當得利的法律釋義及其構成要件。

綜上,筆者認為李某不應當返還周某16萬元的不當得利相親款。

(作者單位:江西省資溪縣人民法院)

來源:中國法院網

相關焦點

  • 【以案釋法】微信轉錯帳 不當得利應返還
    【以案釋法】微信轉錯帳 不當得利應返還 2021-01-05 16: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常態下的投融資」不當得利返還應否支付利息
    不當得利是指:沒有合法的根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不當得利是一種法律事實,是債產生的一種根據,認定不當得利之債成立,應該具備一方獲得利益、他方受到損失,受利益和受損失之間有因果關係、受益方沒有合法的根據等四個方面的構成要件。
  • 返還不當得利之後還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如何認定不當得利?
    不當得利,是指沒有合法依據,有損於他人而取得利益。不當得利的法律事實發生以後,就在不當得利人與利益所有人(受害人)之間產生了一種權利義務關係,即利益所有人有權請求不當得利人返還不應得的利益,不當得利者有義務返還。那麼,返還不當得利之後還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如何認定不當得利?
  • 【以案說法】借款未果先付5萬元,不當得利應當歸還
    【以案說法】借款未果先付5萬元,不當得利應當歸還 2020-10-12 17: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pos機刷卡50萬元能否認定為不當得利?
    原告表示因為案外人李某向其借款,要求直接到其好友(被告)的pos機刷卡50萬元,然後被告會轉給案外人李某。後原告王某與李某因民間借貸糾紛一案另案訴至法院,其訴請的250萬元借款中包括了該50萬元pos機轉款,但法院作出的生效判決並未認定該50萬元系原告出借給案外人李某的借款,原告王某遂認為被告獲得的刷卡50萬元構成不當得利,遂以不當得利糾紛訴至法院。
  • 【小案大道理】同名取款銀行誤打 不當得利須予返還
    【小案大道理】同名取款銀行誤打 不當得利須予返還 2020-09-29 17: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以案釋法】民間借貸出借人因證據不足敗訴,能否以不當得利另行...
    三、2013年,謝伯焱又以陳月文不當得利為由向上虞法院起訴,要求其返還匯款本息。上虞法院認為原被告之間的轉帳行為不屬於不當得利構成要件中「無合法根據」的情形,原告應當對欠缺給付原因的具體情形承擔證明責任。由於謝伯焱舉證不能,上虞法院遂判決駁回其訴訟請求。 四、2014年,謝伯焱向紹興中院提起上訴。紹興中院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 「不當得利」不能拒不歸還
    法院經審理認為,根據法律規定,沒有合法根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  該保險公司推出的APP活動進行了公布宣傳,承諾符合條件的業務員可獲得8元至288元不等的隨機旺財紅包。黃某參與活動並中獎,保險公司應當遵守承諾向黃某發放8元至288元不等的隨機旺財紅包。
  • 「最高院案例」不當得利區分受益人善意與否來確定返還義務範圍?
    是否仍應負有向劉忠友返還600萬元及相應利息的義務,還應在不當得利的法律效果層面,尤其在不當得利受益人的返還義務範圍上予以檢視。就不當得利受益人的返還義務範圍而言,現行法律中,除前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九十二條有「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二十二條有「受損失的人有權請求其返還不當利益」的規定外,並未針對受益人應當返還的不當利益的範圍設置具體條文。
  • 發工資錯轉5萬多元 法院:不當得利須返還
    當我發現失誤後, 多次向胡某討要多轉的錢,但胡某卻拒絕返還。2019年2月12日,我和兩位工友一道來到儀隴縣胡某的家中,找他返還多支付的52650元,但他還是不給,說這就是他該領的工資。」劉某當庭向法院提出訴請: 判令胡某返還不當得利52650元,並從起訴之日起,按年利率6%計算資金利息。
  • 從一起案件談不當得利的法律認定
    【案件焦點】不當得利的法律認定  【裁判要旨】  宜興市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唐榮基於網銀操作失誤錯將36500元款項支付至孫忠銀行帳戶內且孫忠至今才歸還12000元,孫忠基於唐榮的網銀操作失誤無合法依據獲得款項的行為已經構成不當得利,孫忠還應返還唐榮24500元。孫忠未到庭參加訴訟,視為其放棄法庭答辯、舉證、質證、辯論等訴訟權利。
  • 以案釋法 | 房產中介低買高賣所賺取的差價視為不當得利
    以案釋法 | 房產中介低買高賣所賺取的差價視為不當得利 2020-12-17 17: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最高院告訴你,不當得利也不一定要返還
    這種情況該如何維權?1即使作為善意的合同相對方仍可能構成不當得利最高院有這樣一則案例。2014年5月5日,路橋公司作為甲方與作為乙方的劉某、案外人辛某籤訂一份《項目施工管理目標責任書》。路橋公司以不當得利為由起訴市政公司,請求市政公司返還合同保證金600萬元款項及利息。法院判決駁回了路橋公司的訴訟請求。2真正以不當得利獲利的一方主體才負有返還義務最高院最終沒有支持路橋公司的理由分為兩個方面。
  • 【說法】不當得利造成他人損失 均應返還
    資料圖片  近幾年來,不當得利的訴爭增多。「君子好財,取之有道」,法律界人士指出,如果沒有合法根據,取得不當利益並造成他人損失的,都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顧勤多次與陳玲協商無果,請求判令陳玲返還不當得利9萬元。  陳玲堅稱9萬元是顧勤對她的贈與,且已完成交付,不同意返還。上海閔行區法院審理認為,陳玲主張爭議錢款系顧勤對其之贈與,但未能提出相關證據予以證實,故陳玲的贈與主張難予採信。鑑此,陳玲的行為構成不當得利,應當返還。
  • 簡析不當得利的認定條件
    江某要求李某某返還戀愛期間所有微信轉帳款項,雙方因此發生糾紛,還向公安機關報警。對於江某按月轉帳給李某某的款項,江某稱系寄存在李某某處的養老錢,李某某稱系江某每月支付的住房生活費用。  【分歧】  本案對於江某在戀愛期間每月固定支付給李某某的款項是否構成不當得利存在爭議。
  • 不當得利返還應否支付利息
    張某得知吳某車輛實際損失金額為12000元後,要求吳某返還多支付的13000元,吳某拒不返還。張某訴至法院,要求吳某返還13000元及按年利率6%支付利息。  【分歧】  對本案中吳某是否要向張某支付利息,存在兩種不同的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根據《民通意見》第131規定,返還的不當利益,應當包括原物和原物所生的孳息。
  • 最高人民法院不當得利大數據對比報告「良圖出品」
    阮付華沒有證據證明其獲得汪小麗轉帳的420萬元有合法依據,原審法院認定阮付華收到汪小麗轉款420萬元屬不當得利並無不當。眾力公司提供的證據不足以證明王貴生、亞克絨公司對餘下175萬元的收款行為有別於3010萬元中的其他款項,以及該175萬元的費用支出應當由潘海城承擔,原判決認定眾力公司應向潘海城返還175萬元,並不缺乏證據證明。原判決認定眾力公司應向潘海城返還175萬元,並不缺乏證據證明。以中國人民銀行同期同類基準貸款利率,從2014年5月30日起計算至款清之日。
  • 不當得利之債法律、舉證、案例全匯總!
    2.基於給付的不當得利中"無法律上的原因"即給付欠缺原因並非單純的消極事實,法院在認定有無法律上的原因時,應予以具體化和類型化,使不當得利請求權建立在一個客觀上可供檢驗的構成要件上。不當得利請求權人應當對欠缺給付原因的具體情形負舉證責任,因為其本人是主動給付該款,是使財產發生變動的主體,應當由其承擔舉證困難的風險。
  • 從銀行「不當得利」 儲戶被判返還
    12月5日,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法院清水法庭開庭審理該案,認定客戶屬不當得利應退還。此案件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認為銀行規定「離櫃概不負責」,但在實際中只約定儲戶卻不進行自我約束,屬於霸王條款。對此,律師表示,不當得利是法律問題,而「離櫃概不負責」只是銀行單方聲明,沒有法律效力。
  • 《民法典》天上怎會掉「餡餅」 不當得利要返還
    二、我國不當得利制度的立法沿革  1988年,《民法通則》(已修改)第九十二條「沒有合法依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該條對不當得利制度進行明確規定。同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31條「返還的不當利益,應當包括原物和原物所生的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