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求你了,聽我說:中國家長的悲哀,是從來聽不到孩子在說什麼

2020-09-04 簡單好家長

微博大V@衣錦夜行的燕公子講述了和某位男生的日常溝通:


以前交往過一個男朋友就是說話很難聽,比如很隨口問一句,在吃飯啊,他就會回:難道等你餵我?


有次去他家玩,他媽讓他把吃一半的餅乾袋子用夾子夾起來,以免潮了。

他問:夾子在哪裡?

他媽:夾子在哪你不知道?

他:在陽臺嗎?

他媽:那還能在哪兒呢?

他說,我不知道你讓我用袷衣服的夾子還是食品夾。

他媽:喲,你還知道食品夾啊?我還以為你對家裡的事都不關心呢。


完全可以溫和交流的一段話,卻非要用這種「諷刺」的語氣說出來。


1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場景:


當孩子放學回到家,跟媽媽說「媽,我今天心情有點不好」。

媽媽一邊炒菜一邊回覆:「怎麼啦心情不好」。

孩子:「我今天跟同桌冷戰了」

媽媽還是沒有放下勺子:「跟同學鬧矛盾啦,沒事,去看你爸幹啥呢」


孩子去找爸爸:「爸爸,我今天心情不好」

爸爸也是一邊用電腦工作,一邊回復孩子:「沒事,明天就好了,飯好了是嗎,來,咱們吃飯去」。


看似「和諧」的畫面之下,孩子的問題和情緒其實一直沒有得到關注。


試想,如果你是孩子,一次次試著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態度和想法,父母要麼覺得你還小你的想法太幼稚,要麼覺得都是小事沒必要在意,每次都不會被看到、被聽到,下次遇到事情還會再跟父母講嗎?


不會了。


上面的場景可能還算是好的,大多數孩子平常得到的反饋是這樣的:


地上這麼髒你就不知道擦擦?

我之前跟你說過多少遍了?

都幾點了作業還沒寫完?

冰箱裡有沒有菜不知道看看?


聽到上面這些話,孩子還會跟父母說自己遇到的困難嗎?


不會了。


2 家長不被理解,是因為他們從來都沒有「好好說」

與歐美的父母相比,中國的父母很擅長「報喜不報憂」,總覺得父母要有父母的樣子,一般家裡遇到經濟上或是情感方面的難題,家長都會選擇瞞著孩子


一旦孩子有一些跟父母預想不同的想法或行為,父母可能就會出現這種想法:


「媽媽都是為你好,你為什麼要這麼做?」

「我怎麼就養了你這樣的一個白眼狼。」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對原生家庭的表述中提到:


健康的和有毒的家庭體系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家庭成員作為個體,擁有多少表達自己想法的自由度。


健康的家庭推崇個性、個人責任和獨立,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滿足感和自尊心。不健康的家庭不鼓勵個人表達,每個家庭成員都必須和有毒父母的思想、行為保持一致。


最近熱播的電影《春潮》,主要講的就是姥姥紀明嵐、媽媽郝建波、孫女郭婉婷的故事。


金燕玲飾演的姥姥在外為人熱情,受人愛戴,是典型的居委會大媽形象,但是回到家卻判若兩人,認為是丈夫毀了自己的一生,便開始抱怨生活不公,對家人有極強的控制欲。


一段紀明嵐的自白:



在這樣的母親影響下,女兒郭建波夾在自己的母親和女兒之間無法自處。


最後,郝建波的生活依然如常,對待生活態度消極,對待愛情無所謂,對待女兒力不從心。


家庭是孩子早期社會化的主要場所,決定孩子對於情感的依戀模型和自尊水平,在姥姥和媽媽的雙重影響下,我們可以想像郭婉婷從小學到的情緒處理方法都是失當的。


造成這一切的源頭,就是她的姥姥紀明嵐。


3 孩子覺得委屈,是因為從來沒有感覺到「被重視」

先來看幾個孩子發的帖子:


圖片來源自貼吧

圖片來源自貼吧

圖片來源自知乎


青春期最致命的問題不是叛逆,而是「不被聽到、不被看到」。


他們想要被關注,可是父母覺得:


不能把時間用在QQ這些軟體上(但其實是怕孩子在上面交到壞朋友)


妹妹還小,更需要關注,你自己的事情儘量都自己解決一下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


我喜歡心理學家海因茨·科胡特這句話:


「一個功能良好的心理結構,最重要的來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別是他們以不帶敵意的堅決和不含誘惑的深情去回應孩子需求的能力。


21歲的高三復讀生魏天樺,就讀於蘭州某復讀班。高一父母離婚後,一直和母親生活在一起。


過年期間,在母親建議下,魏天樺去見了父親,父親給了他1400元的壓歲錢,他沒有把這件事情告訴母親。


後來母親因為這件事跟他拌了幾句嘴。


第二天上學後,兩人又在微信中聊起了這件事,魏天樺有說到:「都是我的錯,我不應該活在這世上」,「以後用不著你付出了」。


最後,他給母親發了幾張自拍,並寫下:「雖然很自私,但是,我想你記住我的模樣,真的很幸運遇到你這樣的媽媽,您的恩情,我來世再還吧。」


圖片來源自母親唐詠枝


早上9點44分,魏天樺對母親發出了最後一條簡訊,「我真的想好好學,考個好大學,希望這個願望,下輩子可以實現吧,我愛你,下輩子,別做我媽了,太累了。」


10點08分唐詠枝又發了一條簡訊,「媽媽因你考到外高而為榮幸,我希望你這次也爭取轟動一哈周邊的幾個學生,老師說了,你學習如果用心了,沒問題,你是聰明的娃娃。」


圖片來源自母親唐詠枝


簡訊發出一分鐘後,母親唐詠枝就接到了魏天樺號碼打來的電話,是民警通知她去派出所。


事發後母親與學校老師的通話記錄


派出所的監控錄像顯示,魏天樺把書包和手機放到七裡河黃河大橋上後,縱身一躍頭朝下扎進了黃河。


(註:上文新聞採訪來源自尚法新聞華夏早報,文中魏天樺為化名)


從圖中的簡訊回復來看,我們能夠看出來這個媽媽是很愛兒子的,「你是媽媽的支柱」、「為你考到外高而榮幸」,也能看出來媽媽是很用心地在回復兒子,給孩子信心和鼓勵。


但可能在當時抱了離開世界想法的兒子看來,這代表著母親還是沒能聽懂他的話,這種「支柱」和「榮幸」,更像是一種「枷鎖」吧。


就像網友@ibo_boss的評論:


人最絕望的是你在同你最愛的人最重要的人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內心世界的痛苦時,他給你的回答或者反饋猶如天和地的對話,很是無奈和絕望。


圖片來源自微博@錢江晚報


4 關注 其實很簡單

1 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情緒是被重視的

最近微博有一個6歲小攝影師很火,名字叫@小小J神,攝影師爸爸為了鍛鍊她的勇氣,讓她在街上「搭訕」路人,並給路人拍攝一張照片。


不出意外,前三個路人都拒絕了小女孩的拍攝請求。



爸爸問她:心情怎麼樣?


小姑娘:不開心


爸爸:是不是想哭啦?


被冰激凌安慰道的小J神:沒有


爸爸:你覺得他們為什麼要拒絕你啊,是覺得你拍的不好,還是沒有時間?


小J神:沒有時間


回家後,她告訴爸爸,自己是騙他的,其實她是覺得她拍的不好別人才不願意讓她拍。



看完,就覺得,哇,爸爸和女兒都好暖。


你看,小孩子的世界,理解寬容度是很大的,很多事情孩子是已經考慮到了父母的感受。


只要父母願意去跟他溝通,他是能夠理解並給出反饋的,有時候甚至出乎你的意料。


我相信,這些爸爸在孩童時代給到的「關注」,一定給了孩子再也不怕失敗的信念感,因為孩子知道,爸爸媽媽一直在意他。

2 讀懂孩子的潛臺詞

作家黃河清講過自己與父親相處的一個片段:


上初中的時候,學校裡有個男生總欺負他。有一次放假,這個男生到他家找他放風箏。


黃河清實在不想去,在門口推脫:「我作業還沒寫完,不能跟你一起去放風箏了」。


同學走後,爸爸問他:「他是不是在學校欺負你了?」


他很詫異:「爸你怎麼知道?」


爸爸回答,「現在是你的休息時間,你的作業早就寫完了,而且之前你從來沒有因為作業放棄過出去玩的機會」。


大多數父母遇到這種情況,可能並不會想這麼多。有時候家長多想「這一點」,就離孩子的心更近了一點。


能被父母關注到這些小情緒,並做出反饋,孩子便能真正感受到父母是真的在關心他。


疫情之下,我們跟孩子的相處時間多了很多,記得多去了解孩子的情緒和想法。

3 用專門的時間、正式地跟孩子溝通

不僅是父母覺得重要的事情,還有孩子認為有必要的事情。


要選擇雙方都能夠專注於談話的時間,避免在看電視、吃飯的時間談論這些事情。


一個健康的家庭環境,應該包含情緒的正常表達,爸媽升級加薪、孩子考了高分這些正面的情緒需要,負面的情緒分享更需要


討論的事情可以是孩子想要的東西、家裡爸爸媽媽的工作變動,可以是需要搬家、親戚家的事情等等可能對家庭決策產生影響的內容。

4 傾聽時要注意什麼

首先,關注是必須的。


不要讓孩子的情緒還沒來得及發出,就被我們的不耐煩扼殺。


像開頭提到的場景請儘量避免發生。


當孩子告訴我們他正在困擾的問題時,我們可以用以下四種方法來傾聽,在這裡,葉子老師用孩子們曾經在後臺跟我發過的消息作為例子一起來看:


澄清

努力,真的可以成功嗎?我覺得自己不夠聰明,聰明的人那麼多,我很怕跌下來,但是又怕自己的努力都是無用的。那些有天賦的人,就是比我厲害,我真的很奔潰。我感覺現在的成就都是浮雲,當我年級往上升的時候,我會跌的很慘


孩子想告訴我什麼?(我真的要努力嗎)

會有遺漏的信息嗎?(孩子的學習情況到底是怎樣的)

我怎樣開始澄清反應?(能讓孩子更多的描述他的感覺嗎)

說出當下的澄清反應(向孩子確認他的情緒)


釋義

孩子對我說了什麼?

孩子想討論的是什麼?(梳理孩子目前的處境)

合適的釋義句子是什麼?(聽起來你好像……需要很多……對你來說很難的是……)


情感

我高一了,在尖子班,但每次都是數學拖後腿,大考從來沒有及格過,這種情況在初中從來沒有過,我特別害怕因為數學錯過自己理想的大學,老師也跟我說過,沒事的時候多刷題,可是每天時間總感覺過得特別快,然後得不到什麼成效,看著之前成績比我差的一個個的離我越來越遠,我好害怕啊/::'(


孩子使用了什麼情感詞彙?(害怕)

他的行為暗示了什麼情感?(焦慮)

跟孩子提到的感官詞彙想配合的語句是什麼?(我看……焦慮更明顯……從我的角度來看……)


總結


我想死了

今天,我寫了我第一份反思

媽媽來接我也只是跟我說讓我自己買點吃的

爸爸不信我能考上重高

弟弟和我也總打架

爺爺奶奶喜歡弟弟,喜歡大爺家的兩個妹妹。

我是不是很多餘

我現在覺得夢想都是假的

喜歡的偶像也總會有喜歡的人

當我沒說

再見


就主要內容和感受而言,孩子說了什麼?(希望得到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關注)

一直重複的主題是什麼?(我很多餘)

總結回答(剛開始孩子認為……疏導後孩子認為……)


通過這些步驟跟孩子認真討論,其實有問題的已經能夠找到解決辦法了


再加上其實有些情緒是有時效性的,大多數情況下只要孩子把這個事情說出來,有個情緒的出口,這事就過去了


上面最後一位同學,經過跟我的一番對話,就已經調整好了自己的感覺:


中午的時候,我有些衝動,冷靜下來,我發現了這個世界的美好。我會好好學習,讓爸爸知道我可以。

謝謝,儘管我並不認識你,但你讓我知道還是有人會鼓勵我,關心我。


讓傾聽和對話繼續下去,我們就能找到跟孩子的溝通密碼。


最近有一句話很火,父母奮鬥的終點,就是孩子的起點。


其實,孩子在兒時獲得的這些溫暖,才是他不怕在黑暗中跌倒的勇氣,才是支撐他過完一生最堅韌的力量。


被父母的疼愛養大的孩子,才能對這個世界溫柔,也才能被世界溫柔以待。


請給予我們的孩子這些溫暖和力量。

相關焦點

  • 「你什麼都聽你媽的,那我也聽我媽的,她說咱倆不合適!」
    他對我的工作頗為關照,教了我很多,慢慢的在生活上他也開始關心我了。我本就仰慕他,所以當他向我表白的時候,我沒有猶豫就答應了。可是相處了兩個月不到我們分手了,現在我終於明白為什麼這麼好的男人找不到對象了。工作中的李強一絲不苟,每天穿得整整齊齊去上班,襯衣上一個褶子也沒有,其實他每天的穿搭都是由他媽媽來搭配好的。生活中的李強是個不折不扣的媽寶男。
  • 「媽說什麼你就聽什麼,我弟也是我親人啊,你怎麼這麼不懂事」
    「媽說什麼你就聽什麼,我弟也是我親人啊,你怎麼這麼不懂事」 我和老公結婚八年了,婚後生活還算可以,有個聽話可愛的小女兒,可是最近卻和老公鬧不愉快,主要還是老公太聽婆婆的話了,換做以前我是能忍,可是現在真的是不行了,我不能讓自己的孩子也跟著受罪
  • 我媽說的都對!你聽我媽的準沒錯,孩子是她親孫子,她不會害咱們
    我趕緊起身,給孩子量體溫,拿退燒藥。老公聽到我說孩子發燒,第一時間沒有起來看孩子,反而是跑到婆婆的房門前。「媽,你快來看看,小寶發燒了。該怎麼辦呀?媽,媽!」說著把我推到一邊,手腳利索的給孩子蓋了一個空調被,並且把孩子緊緊地摟在懷裡。「媽,我在給孩子做物理降溫。現在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的是散熱,你這樣很容易讓孩子高燒驚厥的。」我趕緊跑上前,把孩子從婆婆懷裡「搶」過來,老公在一邊,連個話都不敢說。
  • 「我媽說什麼,咱們就聽什麼」「還不承認自己是媽寶男!」
    而媽寶男就是其中一個,這幾年媽寶男這個詞語頻繁出現在我們視線當中。隨著女性視角越來越自由獨立,對於男性的看法已經不是傳統的當家人,有了更新的批判讚賞標準。所謂的媽寶男其實就是指一些十分聽從自己媽媽的話,對媽媽的指令有一不說二的成年男人們。
  • 多少教育理論,讓家長不敢說「必須聽我的」,耽誤孩子的成長
    原創 | 我是家庭育兒師蛋卷,關注,分享有料的家庭育兒方法。是不是看了很多的育兒書,都說讓你做一個有耐心的家長,不要衝孩子發脾氣,不然孩子容易膽小?是不是看了很多育兒視頻,都說讓你做一個有愛的家長,無條件愛他們,這樣才是「富養」孩子?
  • 家長要怎樣說,孩子才會聽
    近日,收到了一個家長提問,他說:自己7歲的兒子特別犟,說什麼他都不聽,不改。比如,吃飯我讓他左手把碗扶著,就這麼點小事,天天要大人提醒,他完全不記,這是「不改」的例子。再比如,我說每天跳100個繩,他不,嫌多;我說到點了該睡了,他說不,要去看會書;我說先做完作業再出去玩,他不,寧可不出去,很多很多這種事,這是「不聽」的例子。
  • 別人問我媽怎麼不給我買點吃的,我媽說我不要不愛吃,對我不愛吃
    什麼時候你學會了撒謊?當我意識到有時候他們並不喜歡聽你講真話的時候。「家長式」教育的失敗中國「家長式」教育的失敗因為家長從來就是:「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但是,但凡有一刻認真思考過這種做法是否正確,都不會再去強求自己的孩子做什麼,必須怎麼樣。
  •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最好的關係從溝通開始
    經常有家長說:孩子不聽話,我怎麼苦口婆心地教導,他就是不聽。孩子是越來越大,和父母的關係也越來越僵,有時候也想打破局面,但是總找不到和孩子相處的方式。看著孩子不聽話,難免會生氣,會責罵,這樣如此循環下去,親子關係是越來越差。
  • 如果這樣做,父母說什麼,孩子都會聽
    如果我這樣做,說什麼孩子都會聽媽媽的來信:孩子說話總是拐彎抹角怎麼辦?我的寶貝4歲,是一個男孩子。從他學會說話開始,我就發現他總是拐彎抹角地表達。我和孩子爸爸都是很直接的人,不明白孩子為什麼說話總是拐彎抹角。為什麼孩子說話總是拐彎抹角?為什麼不管你怎麼說,孩子都不聽?也許,是你說話的方式出了問題。在我的成長過程中,也曾經有過說話「拐彎抹角」的年齡。這種情感,其實只是我「不好意思直接表達自己的欲望」罷了。我覺得一個好孩子,是不該給父母添麻煩的,是不該有不合理的願望的。我衡量合不合理,通常是以父母臉色為標準的。
  • 當你對孩子說「我是為了你好」,為什麼孩子聽了會惱火?
    有一個孩子這麼說:「聽了感覺很難受,當我想和她說時,她接著說自己都是為了我,突然我就變得很煩躁,無法說出自己真正的想法,所以我只能沉默。」 還有孩子這麼說:「我有時認為我不是他們的孩子,他們總想讓我變成他們期待的樣子,從來沒有問一句我開不開心。」
  • 本來從來無需聽別人說些什麼,聽多了,看多了,心就亂了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其實,本來從來無需聽別人說些什麼。最重要的是聽見自己在說什麼。可,偏偏不喜歡聽自己說什麼,反而喜歡聽別人說什麼。聽多了,看多了,心就亂了。等到了該聽別人說些什麼的年紀,很難再聽不見去別人說些什麼了。顛倒的活著,自然有顛倒的痛苦。只不過,無處對人訴說罷了。
  • 說了一萬遍,孩子就是聽不到,怎麼辦?
    在幼少兒的家庭教育過程中,很多父母都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每次跟孩子說話,他總是聽不到。
  • 孩子經常聽不到家長說話,這下知道是為什麼了
    注意力的轉移,指一個人主動的、有目的地將注意力從一件事轉移到另一件事上,比如,你讓孩子關掉電視,立刻來吃飯,他可能比較磨蹭。孩子經常聽不見我們喊他,也不能同時做幾件事,其實不是他們不想,實際情況是他們還沒有達到這個發展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注意力會逐步發展健全,所以,遇到孩子出現的一些聽不到家長說話的現象,我們不必過於苛責。
  • 為什麼你的孩子不聽你的 – 是時候提高家長的領導力了
    最近很多家長都在找我們抱怨,「我的孩子不聽我的,請問應該怎麼辦?」我今天從家長的角度,談談我們的建議。首先,改變一個人是困難的,但改變自己要容易很多,以這個原則為基準,我建議家長們在拼命試圖改變你的孩子的時候,多想想先如何改變自己– 為什麼我的孩子不聽我的,是不是我說的有些是錯誤的?是不是我的領導力不夠?我應該如何提高我的領導力?
  • 你是我的小可愛,別人說的我不聽
    絕大多數的時間,「正面管教」就是不如吼兩句,看了《怎麼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會說》之後,你會發現,你所有苦口婆心的嘮嘮叨叨在孩子面前就是:不聽不聽王八念經。小時候,我爸媽也幻想過把我培養成人中龍鳳:我爸苦口婆心勸我乖乖去學校我不聽的時候,還是我媽拎起來的雞毛撣子管用,我乖乖自己去了,根本不用家長送;
  • 《怎麼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讓你贏得溝通主動權
    如果你有這種困惑,那今天我們聊得這本書,一定可以給你一些不錯的建議。這本書就是《怎麼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這本書給到的都是實實在在的行動指南,你可以邊讀邊做,讀完你就會擁有一些不錯的技巧。
  •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家長的一句話,可能會照亮孩子的一生!
    女孩說:「小時候,我成績優異,一直當班幹部,考上了最好的高中,上了不錯的大學,年年拿獎學金…我媽說我讓爸爸很有面子,但我知道,這些不過是他長面子的資本而已。我從小被要求要出類拔萃,做這做那,一直到現在。在這個過程中,是他們不斷地要求,而不是父母對女兒的愛!!!」思考:如果不是女孩自己講出來,這個家長肯定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辛辛苦苦地付出,卻換來孩子的不理解。
  •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改變方式,與孩子「共情」是對話進行的前提!
    【文/淺淺媽媽育兒經】一個80後寶媽,家有女寶一枚,喜歡寫作、讀書,喜歡分享自己的育兒心得,喜歡我的寶媽可以關注我哦。導語:與孩子對話是一門技巧,因為稍不注意,本來好好的對話就變成了爭吵。孩子不想再說,家長也反感。那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改變方式,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與他「共情」,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 當孩子說「憑什麼要聽你的」,家長學會阿倫森效應,孩子都聽你的
    導讀:當孩子說「憑什麼要聽你的」,家長學會阿倫森效應,孩子都聽你的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當孩子說「憑什麼要聽你的」,家長學會阿倫森效應,孩子都聽你的!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當男人口口聲聲對女人說「我媽說……」,他發自內心想說什麼呢?
    男人在和女人的相處過程中,有時男人會對女人說,「我媽說女人應該做家務」,「我媽說男人不能進廚房」,「我媽說誰家女人不生孩子,怎麼就你矯情呢?」男人口中無數的「我媽說」,讓女人厭煩至極。女人一定很想問,你總是說「你媽說」,那你心裡到底怎樣想的呢?你覺得女人天生就該做家務嗎?你覺得男人就不應該下廚房嗎?你覺得女人懷孕時的所有要求都是矯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