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經常聽不到家長說話,這下知道是為什麼了

2020-10-14 紐哈頓國際早教

聽到不止一位媽媽抱怨:每次叫孩子做個什麼事,比如洗手吃飯,幫拿個東西……都要喊上好幾遍,尤其他在看電視或玩的時候,你不發火,似乎他永遠不會搭理你。

寶寶對我們的話充耳不聞,一般來說,可能因為以下幾個原因:

孩子的注意力尚未發展完善

在很多人的認識中,注意力=專注力,其實注意力的範圍更廣,在心理學上,注意力有四種特質,包括注意的廣度、注意的穩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轉移,這是衡量一個人注意力好壞的標誌。而由於大腦發育不完善,幼兒注意力的這四個方面,都相對差一些。

1、注意力的廣度即注意的範圍有多大,比如同樣的一長串數字,廣度較好的孩子能完全記住;廣度較差的孩子可能只記住2、3個數字。

2、注意力的穩定性就是我們常說的專注力,即較穩定地把注意集中於某一特定的對象與活動的能力。

3、注意的分配,通俗講就是一心二用的能力,比如演藝人員一邊唱歌,一邊跳舞。幼兒注意力的分配能力還不夠好,很難一邊玩積木,一邊注意有沒有人在叫他。

注意力的轉移,指一個人主動的、有目的地將注意力從一件事轉移到另一件事上,比如,你讓孩子關掉電視,立刻來吃飯,他可能比較磨蹭。

孩子經常聽不見我們喊他,也不能同時做幾件事,其實不是他們不想,實際情況是他們還沒有達到這個發展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注意力會逐步發展健全,所以,遇到孩子出現的一些聽不到家長說話的現象,我們不必過於苛責。

逆反期的無聲反抗

孩子在三歲左右是自我意識的第一個飛躍期,一直到大概5歲,我們稱之為「第一逆反期」,他們由於具有了強烈的自我意願,不想處處順從,總想反抗一下家長的權威,「喊了不理」就是其中一種反抗形式,尤其大人態度比較強硬時,會更加激起他們的反抗欲。

孩子未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

比如在叫孩子睡覺、起床的時候,喊一遍不應,喊兩遍不應,甚至家長當面去「請」,都無動於衷。出現這種情況,很可能是因為孩子平時的生活習慣比較隨意、懶散,沒有規律。家長需要

從培養孩子好習慣的角度去「從長計議」,當良好的生活習慣養成後,你不用喊,他就能做到自我管理。


那麼,家長應該怎麼做,能改掉孩子「十喊九不應」的毛病呢?

1.忌隔空喊話

回想一下,我們是不是常常一邊做其他的事,一邊對孩子隔空喊話呢?看不到人,孩子會覺得這件事不緊急不重要,自然不放心上。如果有可能,我們要儘量走到他跟前,平視他的眼睛,對他講「xxx,看一下媽媽」,當他注意力轉過來後,我們再說事情,「我們要吃飯了,把手洗一洗」「去樓下幫媽媽帶個快遞」……這既尊重了孩子,又給他造成了一定的壓力。

2.忌囉裡囉嗦

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發指令提要求時要儘可能用簡潔的語言,說的太多太複雜孩子會抓不到重點。還有的家長很囉嗦,喊孩子沒應答,就會開啟「口若懸河」的模式,「就知道看電視,叫吃飯也不理,說過多少次,長時間看電視對眼睛不好……」孩子只會覺得你在數落他,完全忘記了你喊他幹嘛。

3.忌居高臨下

曾聽一位教育界的老師講過一句話:與孩子面對面,不如和他肩並肩。假如我們是和孩子面對面站著,居高臨下地對他說話,孩子就很容易產生一種被命令的感覺。如果我們的語氣再嚴厲一些,孩子可能會產生牴觸情緒,所以和孩子說話時,最好能蹲下來,或者坐到他旁邊,再去說你的要求,孩子會更易於接受。

4.換個花樣吸引孩子注意力

孩子對新鮮的、奇異的事物比較感興趣,跟每天毫無新意的吃飯、寫作業比,電視、遊戲更有趣更吸引人,他們自然會屏蔽掉不感興趣的信息。這時候家長可以換個花樣吸引孩子注意力,比如吃飯,習慣性的催法就是「關上電視,洗手吃飯了」,但如果我們這樣說「快來看看媽媽今天做了什麼菜,你從來沒吃過的哦」,孩子很可能會被吸引過來。

更多關於早教和育兒相關的知識,大家可以關注紐哈頓國際早教,我們會及時給大家分享,歡迎大家留言區評論互動,轉發關注,點讚分享給更多人!

相關焦點

  • 孩子假裝聽不見大人說話,這是為什麼?
    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邱邱經常「聽不見」大人說話,媽媽讓邱邱收拾玩具,沒聽見;爸爸叫邱邱刷牙,不理睬;奶奶讓邱邱吃飯,邱邱置之不理……結果經常是,媽媽忍不住大吼呵斥,邱邱才哭著收拾玩具;爸爸拿著衣架恐嚇,邱邱才乖乖刷牙;奶奶拿出糖果,邱邱才願意吃飯……對於邱邱的情況媽媽特別擔心,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情況呢?爸爸媽媽又該如何應對?
  • 為什麼孩子總不願意聽你說話?
    他說的是對不起對不起,我說的是沒嚇著你吧孩子,然後我倆都擺擺手很平和地各走各路。這件事本來我也有責任,可能有的人在遇到這種事的時候先去責備別人,但這個男孩先為對方考慮,畢竟對方摔倒了。我感覺孩子無比的單純善良,這大概也是我熱愛教育一個原因吧。可是為什麼,如此單純善良的孩子,卻總被家長稱之為神獸、魔獸,為什麼這些可愛的孩子會讓家長得了心梗腦梗,會讓老師河東獅吼呢?
  • 大人說話,孩子假裝「聽不見」,家長應該注意這幾個方面
    很多家長都經歷過或正在經歷這樣的苦惱:給孩子說話,一遍兩遍聽不見,第三遍的時候,家長出於無奈,嗓門就上去了,隨後孩子很不情願地去執行家長的命令。孩子真的是聽不見嗎,還是另有隱情?為什麼孩子會「聽不見」?
  • 兒科主任來科普,關於孩子說話的這三件事,家長都知道嗎?
    一般來說,1歲的孩子就可以開始說話了,2歲基本就可以進行簡單的語言交流。但是有的家長發現孩子到了2歲,甚至3歲多了還是遲遲不開口。 這讓家長十分焦慮:為什麼我們家的孩子還不會說話?如果孩子到了2、3歲還是不能進行開口說話,這在醫學上我們稱之為語言發育遲緩。
  • 腦筋急轉彎:艾倫不是聾子,但是為什麼別人說話,他會聽不到呢?
    腦筋急轉彎是一種有趣的益智遊戲,可以鍛鍊孩子們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建議家長們在空餘時間和孩子一起猜猜,在增進親子感情的同時,還能學到一些有趣的知識。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出十道有趣的腦筋急轉彎題目,快來猜猜吧!腦筋急轉彎:艾倫不是聾子,但是為什麼別人說話,他會聽不到呢?
  • 孩子的語言啟蒙,家長知道這兩個時間點,順利教孩子學說話
    文/每天育兒的媽媽家長對於孩子第一階段的教育就是教孩子學會說話。很多家長在教孩子學說話的時候都是迷茫的,不知道該用什麼方式教孩子學說話。而有些家長在教孩子學說話的時候,也就只是在孩子面前,多重複一些常用的詞彙。
  • 孩子為什麼不和我說話?
    不和父母交流的孩子臨床上,經常聽很多家長抱怨,孩子愛鎖門,悶在自己房間,不和自己溝通。但如果孩子明顯地對家長過分排斥和拒絕,極端地都不和父母說話,孩子被診斷有抑鬱或焦慮,出現自殘自殺狀況,這時父母卻還很懵,完全不知道孩子是怎麼想的,這些就是病理性的了,病理性的現象背後是病理性的親子關係。
  • 為什麼孩子常常聽不到?到底要講幾遍?3個技巧,讓孩子乖乖聽話
    孩子不會是聽力有問題吧?甚至還帶孩子到耳鼻喉科診所去看耳朵。可是:呃......耳朵除了耳屎稍有點多,並沒有不妥啊。為什么爸媽和孩子講話,孩子老是好像聽不到???孩子的耳朵產生防禦的機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家長說的話讓孩子產生了壓力。比如:和長輩打招呼的時候。或者家長說:「來唱一首歌,來跳個舞」等等。這種時候孩子對於家長的話產生了壓力,就會選擇沉默或根本不聽家長說的是什麼。
  • 孩子不聽父母說話,拒絕和父母交流,家長應該怎麼做
    很多時候孩子不願意聽家長說話,根本原因就是沒跟上成人的思維,不明白家長在說什麼。一般從一歲左右開始進行文字交流,會說爸爸媽媽等詞語了,但是只限於單個的字,孩子還不太理解句子的含義。到了一歲半,還在逐漸可以說三個字四個字甚至五個字,不過這些基本上都只是機械的重複以及某一個單獨意思的表達,並不能稱為語言交流。這個時候雖然孩子會說話,家長說的話他也會聽,但他理解的都是表面簡單的意思。
  • 怎麼說話孩子才會聽?6條溝通技巧轉給家長
    常聽家長抱怨孩子不聽話,其實更多的是父母說話方式欠妥。如果懂得耐心、冷靜、有智慧地跟孩子好好說話,不但孩子樂於接受,也能在潛移默化中使孩子學會控制情緒,跟別人好好說話。父母什麼樣的說話方式最令孩子反感?父母應該如何和孩子好好說話?
  • 為什麼有些孩子說話早,有的孩子說話很晚而且口齒不清?
    為什麼有些孩子說話早,有一些說話很晚而且口齒不清呢?1、多陪孩子說話很多家長存在一個誤區,覺得寶寶小、不會說話的時候,只需要給孩子吃飽就可以。但是家長們要知道,孩子在學會說話之前一定有一個學習傾聽的時間段。也就是說孩子聽的多,他的語言組織能力在後期能夠得到很大程度的應用,因為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強的。
  • 怎麼說話孩子才會聽?6條溝通技巧轉給家長
    常聽家長抱怨孩子不聽話,其實更多的是父母說話方式欠妥。如果懂得耐心、冷靜、有智慧地跟孩子好好說話,不但孩子樂於接受,也能在潛移默化中使孩子學會控制情緒,跟別人好好說話。父母什麼樣的說話方式最令孩子反感?父母應該如何和孩子好好說話?一起來看看教育專家、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錢志亮老師的建議。
  • 為什麼我們和孩子說話他卻聽不見
    聽力也是如此,所以孩子對於聲音的應變能力一定不會和大人一樣靈敏,這也是為什麼孩子的反應和行動總是會慢一些,有的大人不知道這樣的情況,就會有意提醒和「訓練」孩子,讓他們一聽到大人的聲音就很快行動,往往這種訓練又是無效的……孩子們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那就是探索世界,他們需要認識和學習使用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事物,將它們內化成自己的東西,為自己所用。
  • 說了一萬遍,孩子就是聽不到,怎麼辦?
    在幼少兒的家庭教育過程中,很多父母都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每次跟孩子說話,他總是聽不到。
  • 叛逆期的孩子教育:你總是知道做不到,因為沒有在心上用力
    我就會不由自主、不受控制的想去對他負責任,於是我就去提醒他或者好聲好氣地表達自己的看法,結果遭來的都是孩子的白眼、怒吼、轉身回房……媽媽說她以前也跟孩子好好說話,孩子就是不聽,然後我就發火了,現在一見到孩子就想發火。說到這裡,媽媽說我也知道要想孩子好,需要好好跟孩子說話,這些我都知道,但是我做不到。
  • 叛逆期的孩子教育:你總是知道做不到,因為沒有在心上用力
    說到這裡,媽媽說我也知道要想孩子好,需要好好跟孩子說話,這些我都知道,但是我做不到。這個家長的困境,我相信很多人可能都會有類似的感受,可能很多人也會有相同的疑惑,就是為什麼我學了這麼多,知道了很多家庭教育的道理,可為什麼還是不管用、做不到呢?
  • 你越吼孩子越笨!喜歡高嗓門說話的家長,別怨孩子聽不進去話
    ,你知道嗎?高聲說話,會讓孩子的情緒一直處於一種亢奮激動狀態中,加上很多父母高聲說話的時候,往往是在吵孩子,命令孩子,這會讓孩子緊張,恐懼,精神緊繃。,父母吼孩子,大聲的質問孩子這道題應該填什麼,這時候孩子大腦是空白的,這根本就不是在輔導,對孩子來說更像是一種折磨。
  • 為什麼孩子更願意聽老師的話,卻不聽家長的?
    「 相信不少家長都有這樣的煩惱——孩子上學之後,常常不聽自己的話,卻格外聽老師的話,想不靠老師都不行,可咋辦?就像一個媽媽說的:「平時我讓孩子做什麼,他不是拖拖拉拉就是要跟你講條件,一點也不配合。老師的話就像聖旨,比什麼都管用,他都不用我們提醒,自覺地就照老師說的做。」為什麼會這樣呢?
  • 為什麼孩子聽老師話,不聽家長的話?
    很多家長發現,孩子上學以後,常常會不聽自己的話,但是會聽老師的話。之前有一位媽媽說過:「平時我讓孩子做什麼,他總是磨磨唧唧,開始講條件,一點也不配合。但是老師的話就像是聖旨一樣,都不用我們提醒,自己早早的做好了。」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家長可以看一下這四點,可以幫助自己更好的教育孩子。
  • 孩子說話時磕磕絆絆,不一定就是口吃,家長可以這麼分辨
    前段時間去小外甥家吃飯,才注意到小外甥說話不流利,「啊媽媽,我想要……想要吃那個……那個魚。」 「那個……姐姐說,說,說她要先……回去」小外甥說話的時候總是磕磕巴巴的,一句話很少能完整、通順地表達出來,經常某些字詞上多次重複或者拖拉。聽小外甥說話,不僅他自己也著急,我們家長也著急:這樣磕磕巴巴會不會是口吃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