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不止一位媽媽抱怨:每次叫孩子做個什麼事,比如洗手吃飯,幫拿個東西……都要喊上好幾遍,尤其他在看電視或玩的時候,你不發火,似乎他永遠不會搭理你。
寶寶對我們的話充耳不聞,一般來說,可能因為以下幾個原因:
孩子的注意力尚未發展完善
在很多人的認識中,注意力=專注力,其實注意力的範圍更廣,在心理學上,注意力有四種特質,包括注意的廣度、注意的穩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轉移,這是衡量一個人注意力好壞的標誌。而由於大腦發育不完善,幼兒注意力的這四個方面,都相對差一些。
1、注意力的廣度即注意的範圍有多大,比如同樣的一長串數字,廣度較好的孩子能完全記住;廣度較差的孩子可能只記住2、3個數字。
2、注意力的穩定性就是我們常說的專注力,即較穩定地把注意集中於某一特定的對象與活動的能力。
3、注意的分配,通俗講就是一心二用的能力,比如演藝人員一邊唱歌,一邊跳舞。幼兒注意力的分配能力還不夠好,很難一邊玩積木,一邊注意有沒有人在叫他。
注意力的轉移,指一個人主動的、有目的地將注意力從一件事轉移到另一件事上,比如,你讓孩子關掉電視,立刻來吃飯,他可能比較磨蹭。
孩子經常聽不見我們喊他,也不能同時做幾件事,其實不是他們不想,實際情況是他們還沒有達到這個發展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注意力會逐步發展健全,所以,遇到孩子出現的一些聽不到家長說話的現象,我們不必過於苛責。
逆反期的無聲反抗
孩子在三歲左右是自我意識的第一個飛躍期,一直到大概5歲,我們稱之為「第一逆反期」,他們由於具有了強烈的自我意願,不想處處順從,總想反抗一下家長的權威,「喊了不理」就是其中一種反抗形式,尤其大人態度比較強硬時,會更加激起他們的反抗欲。
孩子未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
比如在叫孩子睡覺、起床的時候,喊一遍不應,喊兩遍不應,甚至家長當面去「請」,都無動於衷。出現這種情況,很可能是因為孩子平時的生活習慣比較隨意、懶散,沒有規律。家長需要
從培養孩子好習慣的角度去「從長計議」,當良好的生活習慣養成後,你不用喊,他就能做到自我管理。
那麼,家長應該怎麼做,能改掉孩子「十喊九不應」的毛病呢?
1.忌隔空喊話
回想一下,我們是不是常常一邊做其他的事,一邊對孩子隔空喊話呢?看不到人,孩子會覺得這件事不緊急不重要,自然不放心上。如果有可能,我們要儘量走到他跟前,平視他的眼睛,對他講「xxx,看一下媽媽」,當他注意力轉過來後,我們再說事情,「我們要吃飯了,把手洗一洗」「去樓下幫媽媽帶個快遞」……這既尊重了孩子,又給他造成了一定的壓力。
2.忌囉裡囉嗦
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發指令提要求時要儘可能用簡潔的語言,說的太多太複雜孩子會抓不到重點。還有的家長很囉嗦,喊孩子沒應答,就會開啟「口若懸河」的模式,「就知道看電視,叫吃飯也不理,說過多少次,長時間看電視對眼睛不好……」孩子只會覺得你在數落他,完全忘記了你喊他幹嘛。
3.忌居高臨下
曾聽一位教育界的老師講過一句話:與孩子面對面,不如和他肩並肩。假如我們是和孩子面對面站著,居高臨下地對他說話,孩子就很容易產生一種被命令的感覺。如果我們的語氣再嚴厲一些,孩子可能會產生牴觸情緒,所以和孩子說話時,最好能蹲下來,或者坐到他旁邊,再去說你的要求,孩子會更易於接受。
4.換個花樣吸引孩子注意力
孩子對新鮮的、奇異的事物比較感興趣,跟每天毫無新意的吃飯、寫作業比,電視、遊戲更有趣更吸引人,他們自然會屏蔽掉不感興趣的信息。這時候家長可以換個花樣吸引孩子注意力,比如吃飯,習慣性的催法就是「關上電視,洗手吃飯了」,但如果我們這樣說「快來看看媽媽今天做了什麼菜,你從來沒吃過的哦」,孩子很可能會被吸引過來。
更多關於早教和育兒相關的知識,大家可以關注紐哈頓國際早教,我們會及時給大家分享,歡迎大家留言區評論互動,轉發關注,點讚分享給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