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孩子不願意聽家長說話,根本原因就是沒跟上成人的思維,不明白家長在說什麼。一般從一歲左右開始進行文字交流,會說爸爸媽媽等詞語了,但是只限於單個的字,孩子還不太理解句子的含義。到了一歲半,還在逐漸可以說三個字四個字甚至五個字,不過這些基本上都只是機械的重複以及某一個單獨意思的表達,並不能稱為語言交流。這個時候雖然孩子會說話,家長說的話他也會聽,但他理解的都是表面簡單的意思。很多時候家長和孩子說話的方式完全超越了他的理解能力
比如媽媽對孩子說,你好好穿衣服,穿不好就不帶你出去玩了。對於這樣的說話,孩子其實完全不理解穿衣服和出去玩之間的關係。因為這麼小的孩子還沒有成人的聯想和邏輯思維能力,孩子聽不懂,自然沒法做出回答,甚至走神,家長這時就會覺得孩子為什麼不理他,其實是他根本就沒有聽懂。孩子反應在一定程度上和我們所說的語言關係並不大,但是跟我們教課方式關係更密切,例如我們注視著孩子柔聲細語地說,和大喊大叫的說,結果肯定是完全不一樣的。舉個例子,如果家長大喊著問孩子吃不吃飯,孩子很可能沒有任何反饋,而蹲下來看著孩子和聲細語的問他,我們吃飯好不好,孩子也許就會願意跟你交流,所以在和孩子溝通時,語言當然是必須的,但行為方式更重要,了解了導致孩子不願意聽家長說話的原因,接下來我們就來談一談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認真聽。
聽得懂家長說話總結起來有四個注意事項,第一,說話時儘可能實施行為教育要以動作為主,並且注意語氣,行為教育指的是什麼?就是用身體上的動作作為影子來跟孩子交流。我們舉個例子,比如爸爸站在這跟孩子說過來我抱抱你,孩子可能不太理,但如果爸爸伸出胳膊蹲下來看著孩子問,他可能就過來讓爸爸抱了。這例子就是為了告訴大家,你用行為對孩子說我想抱你,它並不一定真正的理解字面上的意思,但是卻給了你積極的反饋,而且我們在做動作時語氣自然也就會更加到位。家長如果蹲下來跟孩子說抱抱,語氣一定是柔和的,有吸引力的,而不會特別生硬,那麼孩子自然能夠通過這些信息更清晰的理解家長的意圖。
第二,和孩子溝通,儘量用簡單的詞表達單一的意思。有時候孩子會說很多字很多詞了,但那只是一些機械的重複性的記憶,它並不一定理解其中的含義。因此如果家長跟孩子一次性說的太多,過於複雜,孩子聽不懂,肯定就會覺得很煩,可能就不理家長了。說到這裡,大家其實可以仔細觀察一下幼兒園的老師,他們往往能跟孩子溝通的特別順暢,就是因為總在表達單一的意思。例如對孩子說,小朋友咱們出去玩了,孩子聽了就知道要出去玩了,再告訴他,大家拉拉手,孩子就知道要把手拉起來,再要求孩子們跟老師走,孩子就會跟著他出去了。老師肯定不會這麼說,咱們要出去玩的,出去玩必須拉好手跟著我,不拉好手,不好好的跟著我走,我們就不帶你出去玩了這樣複雜的內容。所以家長和孩子交流時,一定不要用成人那種複雜的邏輯一下說到很多內容,而是應該用孩子可以接受的邏輯,簡單的告訴他單一的意思。
第三,觀察孩子在幹什麼,然後慢慢融入他當前的情景,家長和孩子說話或者讓他做什麼事情前,最好先留意觀察這件事是不是和他正在玩的場景有關。如果沒什麼關聯,孩子思維是不會馬上就轉過來的,這就要求家長和孩子講話前要提前了解孩子所處的狀態,然後再思考我們說的內容或者組織的行為,要怎麼跟孩子的現在狀況銜接,然後再逐漸引導你跟他進行交流,比如孩子是愛玩玩具,家長非讓他馬上吃飯,孩子可能會對家長說話置若罔聞,讓家長覺得挺惱火。其實我們不妨想想,孩子正在興頭上突然被你打斷,沒有任何過渡,怎麼可能會聽你的指令,心甘情願的做你要求他做的事情。這時候大人可以自己先吃飯,孩子玩著玩著聞到飯香,看見爸爸媽媽吃飯了,他就會想我也要吃飯了。爸爸媽媽在問他,你也一起吃飯好不好?還自然就會欣然接受。
第四,和孩子說話以表揚鼓勵為主。我們總提倡多鼓勵孩子,為什麼?這是因為我們在說鼓勵話時語氣表情,包括動作都一定是令人愉快的。這樣孩子比較容易和自己做的事情進行聯想,人其實對語音語調很敏感,沒有人喜歡聽大聲的呵斥,而且我們這孩子長孩子會被嚇著,感覺很驚恐,在這種情況下更接受不了父母說的話了,我們常會看到家長燻著孩子,下次不許再犯,記住了嗎?孩子大哭並沒有別的反應,其實這種情況下家長說的話,孩子根本就沒聽進去,因為他已經被嚇壞了,心裡基本上只有一個念頭,就是希望爸爸媽媽別再嚷了。
那麼怎麼用讓孩子理解的方式表揚他呢?主要原則就是範圍相對窄和小些,就事論事的表揚孩子。比如下班回到家還得給你拿了拖鞋,你就要說寶貝真是世界上最棒最孝順最好的孩子,這個範圍就太大了,孩子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哪一點做的好,如果我們這麼說,寶貝今天給我拿拖鞋了,真棒,他就明白了。我今天給媽媽拿拖鞋,媽媽很高興,下次我還給媽媽拿拖鞋。今天講了這些,其實就想告訴大家,想要孩子認真聽我們說話,聽懂我們說話其實並不難,只要學會行為教育,用簡單的語言意思單一的句子跟孩子說話,並且在想和孩子說話時先融入他的情境,用恰當的方式多鼓勵多表揚,我們與孩子的溝通就會越來越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