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父母說話,拒絕和父母交流,家長應該怎麼做

2020-10-22 竇旭靜

很多時候孩子不願意聽家長說話,根本原因就是沒跟上成人的思維,不明白家長在說什麼。一般從一歲左右開始進行文字交流,會說爸爸媽媽等詞語了,但是只限於單個的字,孩子還不太理解句子的含義。到了一歲半,還在逐漸可以說三個字四個字甚至五個字,不過這些基本上都只是機械的重複以及某一個單獨意思的表達,並不能稱為語言交流。這個時候雖然孩子會說話,家長說的話他也會聽,但他理解的都是表面簡單的意思。很多時候家長和孩子說話的方式完全超越了他的理解能力

比如媽媽對孩子說,你好好穿衣服,穿不好就不帶你出去玩了。對於這樣的說話,孩子其實完全不理解穿衣服和出去玩之間的關係。因為這麼小的孩子還沒有成人的聯想和邏輯思維能力,孩子聽不懂,自然沒法做出回答,甚至走神,家長這時就會覺得孩子為什麼不理他,其實是他根本就沒有聽懂。孩子反應在一定程度上和我們所說的語言關係並不大,但是跟我們教課方式關係更密切,例如我們注視著孩子柔聲細語地說,和大喊大叫的說,結果肯定是完全不一樣的。舉個例子,如果家長大喊著問孩子吃不吃飯,孩子很可能沒有任何反饋,而蹲下來看著孩子和聲細語的問他,我們吃飯好不好,孩子也許就會願意跟你交流,所以在和孩子溝通時,語言當然是必須的,但行為方式更重要,了解了導致孩子不願意聽家長說話的原因,接下來我們就來談一談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認真聽。

聽得懂家長說話總結起來有四個注意事項,第一,說話時儘可能實施行為教育要以動作為主,並且注意語氣,行為教育指的是什麼?就是用身體上的動作作為影子來跟孩子交流。我們舉個例子,比如爸爸站在這跟孩子說過來我抱抱你,孩子可能不太理,但如果爸爸伸出胳膊蹲下來看著孩子問,他可能就過來讓爸爸抱了。這例子就是為了告訴大家,你用行為對孩子說我想抱你,它並不一定真正的理解字面上的意思,但是卻給了你積極的反饋,而且我們在做動作時語氣自然也就會更加到位。家長如果蹲下來跟孩子說抱抱,語氣一定是柔和的,有吸引力的,而不會特別生硬,那麼孩子自然能夠通過這些信息更清晰的理解家長的意圖。

第二,和孩子溝通,儘量用簡單的詞表達單一的意思。有時候孩子會說很多字很多詞了,但那只是一些機械的重複性的記憶,它並不一定理解其中的含義。因此如果家長跟孩子一次性說的太多,過於複雜,孩子聽不懂,肯定就會覺得很煩,可能就不理家長了。說到這裡,大家其實可以仔細觀察一下幼兒園的老師,他們往往能跟孩子溝通的特別順暢,就是因為總在表達單一的意思。例如對孩子說,小朋友咱們出去玩了,孩子聽了就知道要出去玩了,再告訴他,大家拉拉手,孩子就知道要把手拉起來,再要求孩子們跟老師走,孩子就會跟著他出去了。老師肯定不會這麼說,咱們要出去玩的,出去玩必須拉好手跟著我,不拉好手,不好好的跟著我走,我們就不帶你出去玩了這樣複雜的內容。所以家長和孩子交流時,一定不要用成人那種複雜的邏輯一下說到很多內容,而是應該用孩子可以接受的邏輯,簡單的告訴他單一的意思。

第三,觀察孩子在幹什麼,然後慢慢融入他當前的情景,家長和孩子說話或者讓他做什麼事情前,最好先留意觀察這件事是不是和他正在玩的場景有關。如果沒什麼關聯,孩子思維是不會馬上就轉過來的,這就要求家長和孩子講話前要提前了解孩子所處的狀態,然後再思考我們說的內容或者組織的行為,要怎麼跟孩子的現在狀況銜接,然後再逐漸引導你跟他進行交流,比如孩子是愛玩玩具,家長非讓他馬上吃飯,孩子可能會對家長說話置若罔聞,讓家長覺得挺惱火。其實我們不妨想想,孩子正在興頭上突然被你打斷,沒有任何過渡,怎麼可能會聽你的指令,心甘情願的做你要求他做的事情。這時候大人可以自己先吃飯,孩子玩著玩著聞到飯香,看見爸爸媽媽吃飯了,他就會想我也要吃飯了。爸爸媽媽在問他,你也一起吃飯好不好?還自然就會欣然接受。

第四,和孩子說話以表揚鼓勵為主。我們總提倡多鼓勵孩子,為什麼?這是因為我們在說鼓勵話時語氣表情,包括動作都一定是令人愉快的。這樣孩子比較容易和自己做的事情進行聯想,人其實對語音語調很敏感,沒有人喜歡聽大聲的呵斥,而且我們這孩子長孩子會被嚇著,感覺很驚恐,在這種情況下更接受不了父母說的話了,我們常會看到家長燻著孩子,下次不許再犯,記住了嗎?孩子大哭並沒有別的反應,其實這種情況下家長說的話,孩子根本就沒聽進去,因為他已經被嚇壞了,心裡基本上只有一個念頭,就是希望爸爸媽媽別再嚷了。

那麼怎麼用讓孩子理解的方式表揚他呢?主要原則就是範圍相對窄和小些,就事論事的表揚孩子。比如下班回到家還得給你拿了拖鞋,你就要說寶貝真是世界上最棒最孝順最好的孩子,這個範圍就太大了,孩子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哪一點做的好,如果我們這麼說,寶貝今天給我拿拖鞋了,真棒,他就明白了。我今天給媽媽拿拖鞋,媽媽很高興,下次我還給媽媽拿拖鞋。今天講了這些,其實就想告訴大家,想要孩子認真聽我們說話,聽懂我們說話其實並不難,只要學會行為教育,用簡單的語言意思單一的句子跟孩子說話,並且在想和孩子說話時先融入他的情境,用恰當的方式多鼓勵多表揚,我們與孩子的溝通就會越來越順暢。

相關焦點

  • 孩子不聽父母的話,多半是這兩個原因,父母都應該重視起來
    如果孩子沒有遇到不開心的事情,為什麼不願意聽從管教呢?其實孩子不聽從父母的管教,並不是進入了叛逆階段,而是因為這兩個原因,父母都應該重視起來。父母都應該重視起來。家長要給孩子的是提供一個好的家庭氛圍,將一些事情的決定權交給自己的孩子。孩子想吃什麼?寫完作業想幹嘛?這種小事讓孩子自己決定就好了,家長不要過多的幹涉。只有家長不過多的幹涉孩子的私事,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尊重,讓孩子覺得自己有自由的權利,我小孩子肯定也願意聽從父母的一些指令,即便有了不同的意見,他們也會和父母交流溝通,和父母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 孩子不願和父母交流怎麼辦?想要走進孩子的內心,父母做法是關鍵
    明明的媽媽最近很惆悵,問起她原因,她說,"明明最近一回家就躲在屋子裡玩遊戲,也不愛出來跟大人交流。即使我們想跟他聊天,他也對我們愛答不理的。"明明的媽媽覺得隨著自己孩子年紀的增長,反而越來越不愛跟父母溝通、交流。對此,她既覺得無奈又覺得難過,感到自己跟孩子之間有距離感了。其實,這是大部分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問題。
  • 當孩子說「憑什麼要聽你的」,父母應該怎麼做,孩子才會聽你的?
    當孩子說「憑什麼要聽你的」,父母應該怎麼做1、父母要做到承擔責任。父母需要決定你要做什麼,而不是試圖讓孩子做什麼。如果想讓孩子收拾房間,就對孩子說:「媽媽看到你的的房間很亂,很不舒服,你幫媽媽整理一下好嗎?」父母不能太強勢,要態度和藹,學會承擔責任,孩子自然就學會了配合。
  • 孩子越大越不和父母說話:不懂溝通的父母,永遠打不開孩子的內心
    「為什麼孩子越大,越不願和父母說話?」鄰居的感嘆中滿含無奈和困惑。真的是孩子長大了的原因嗎?其實未必,面對這樣的困惑,家長應該先從自身找問題。在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時,是否得到父母的理解,父母是否給了孩子說話溝通的機會,才是問題的關鍵。
  • 父母怎麼做才是真的為孩子好?專家:99%的家長都錯了
    現在很多父母都對孩子過於溺愛和專制,一方面想照顧孩子的全部,一方面又想讓孩子聽從自己的安排,從而讓孩子不知所措,思想錯亂。父母怎麼做才是真的對孩子好呢?孩子說話過程中不打斷、不急於發表意見、完整聽完孩子的問題,回答問題時不敷衍。孩子再跟父母說話時,父母要停下手中的事情,彎腰傾聽,蹲下來看著孩子、聽孩子說完一件事情,特別是當爸爸媽媽著急去上班,再急也要耐下心來聽完孩子馬拉松式的告別語,結果是孩子非常高興和滿足,也更能接受媽媽的離開。
  • 孩子不喜歡和父母說話,是因為內向?父母是時候放下姿態進行溝通
    文/阿凱媽媽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有的父母會發現,自己的孩子變得越來越不愛和自己溝通,一到這個時候,家長的第一感覺就是孩子內向,再就是覺得孩子的叛逆期到了,但是這個時候,很多家長往往不知道該怎麼做,因此,親子之間的關係也非常疏遠。
  • 如果這樣做,父母說什麼,孩子都會聽
    是害怕被我拒絕嗎?但是我對他並不苛刻啊,通常他要的我都給他買了,出門也常常給他買玩具和吃的。我和孩子爸爸都是很直接的人,不明白孩子為什麼說話總是拐彎抹角。為什麼孩子說話總是拐彎抹角?為什麼不管你怎麼說,孩子都不聽?也許,是你說話的方式出了問題。在我的成長過程中,也曾經有過說話「拐彎抹角」的年齡。
  • ...和孩子說話就互相吵架,孩子不聽話,只因父母沒掌握和孩子溝通的...
    父母一和孩子說話就劍拔弩張,三個步驟幫你和孩子從衝突走向共贏 很多父母總是抱怨跟孩子說話說不通,一說話雙方就劍拔弩張或者互懟,互相傷害,那麼,我們和孩子應該如何做才能讓彼此的關係從這種衝突走向一種共贏狀態呢?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 羨慕別人孩子說話早、口才好?看看優秀的父母是怎麼做的
    在科學家對大腦神經元活動的檢測中發現,早學會說話的孩子,大腦部位中與語言相關的部位會更加活躍,而晚學會說話的孩子,患閱讀障礙或語言障礙的風險則會更高。 所以,在寶寶學說話的階段,父母該如何引導、該創造什麼樣的語言發展環境,是為人父母的必修課。那麼,讓寶寶「好好說話」都有哪些技巧,他們的父母又是怎麼做的呢?
  • 孩子不願和父母交流怎麼辦?想要走進孩子的心扉,父母做法很關鍵
    很多父母發現隨著孩子的年齡越長越大,和自己的溝通交流也越來越少,自己似乎不再是孩子願意分享的朋友了。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和父母交流了呢?不少父母為了尋求原因和改變現狀絞盡了腦汁,卻還是無法成為孩子的傾訴對象。
  • 學做一個"聽話"的父母,會讓孩子更喜歡和你交流
    你希望別人怎麼對待你,你就應該以什麼樣的姿態和話語去對待別人,如果你沒有很友好的對待別人,就不要希望別人對你好。就像我們做父母的一樣,如果父母&34;,孩子也會&34;。兒子想了想說:應該是我一邊寫作業一邊玩讓你生氣了吧?我說:那你以後怎麼做?兒子說:那我先做好作業再玩,不在一邊寫作業一邊玩了。我很慶幸我昨天跟兒子做了溝通,今天他很自覺地去寫作業。&34;學會做一個&34;的父母,會讓孩子更喜歡和你交流。
  • 「我是為你好」不是情感勒索的理由,真正愛孩子,父母應該怎麼做
    小宇的老師在開家長會的時候,和小宇的父母說過這個問題:「孩子的性格比較內向,在班上沒什麼朋友......」可是小宇的父母卻沒有聽出畫外音來,還直誇自己的孩子一心向學,沒有壞朋友的幹擾,能夠更加努力呢。可是小宇的父母打著「為你好」的旗號,情感勒索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小孩」的行為,無論如何都沒有改變。即便老師在交流溝通的時候旁敲側擊,小宇的父母也不將孩子的變化放在心上,在他們眼中,只要孩子足夠優秀就行了。
  • 父母怎麼說話孩子才會聽?這些和孩子溝通的技巧你知道嗎?
    孩子長大了,而父母與孩子的交流越來越少,孩子越來越不聽父母的話了,那麼父母怎麼說話孩子才會聽呢?下面一起來探討一下吧!家長需要試著保持放鬆,手掌打開,面部表情快樂而平靜。3、保持說話的音量家長要知道,當你開始向孩子嚷嚷的時候,他們的回應要麼是和你對吼,要麼是封閉自己。所以,在跟孩子說話的時候方式和說話的內容同樣重要。
  • 不聽孩子說話的父母,養不出聽話的孩子
    回到家後,面對父母的失望和不被接納,萬念俱灰的女網友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父母用強硬暴力的方式對待孩子,完全拒絕跟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感受,才導致了這起悲劇的發生。一句「你看看別的孩子怎麼樣,你為什麼不這樣」、「我是你老爸,為什麼不聽我」,指出了問題的關鍵。
  • 孩子不願意和父母交流,家長4個方法和他們建立溝通橋梁
    其實我們不應該去用自己的想法去責備孩子,因為每一個角度看待問題的方式方法不同,積極向上的角度才是正確的選擇。孩子的理由只是很單純的去解釋一個問題,並不像家長對孩子理解的那樣。但是,許多家長責備玩孩子之後,打擊了孩子的熱情得不償失。
  • 「會說話"和」亂說話"的父母,孩子差別一天比一天大
    "· "你怎麼那麼不聽話,安安靜靜坐一會不好嗎?"· "總是髒手擦衣服,你太不講衛生了!"生活中,隨時可以看到一些爸爸媽媽這樣和孩子對話。我們可以想一下,這樣的語氣和比較陌生的人交流,相信分分鐘就會吵起來,因為實在太難聽了,短短的一句話裡,充滿了抱怨和指責的情緒。
  • 父母應該如何與孩子平等交流
    孩子與父母的身高是天然的溝通障礙,父母的身高優勢給孩子帶來自然的不平等。很多父母都知道和孩子交流時候需要蹲下來與孩子在一個水平線上講話,這樣可以更好的給孩子自然交流的環境,能夠更好體會到孩子的感受。1.蹲下來和孩子溝通我們總是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問題,思考問題自然與孩子不一樣,許多事情的感受也不相同。
  • 父母苦惱:孩子為啥不願和我說話?原因可能是:你聽不懂孩子說話
    還有無數的父母,在和孩子對話溝通的時候,雖然在方式上和浩浩的媽媽不一樣,但實質上卻是一樣的,那就是:根本沒有聽懂孩子在說什麼,或者說一開始就沒有把孩子的話當回事,沒有認真聽孩子說話,更沒有用建設性的反饋來對待孩子遇到的問題。他們習慣了站在父母的權威位置上,漫不經心地聽著孩子說話,然後用說教、命令、判斷、警告、威脅、操縱或者誘導等等方式來回應孩子。
  • 比爾蓋茨父母育兒寶典:孩子不聽話、拒絕溝通,家長試試這樣做…
    可惜這個回答並不能讓侄子信服,老媽不禁向我訴苦:「現在的小孩也太難管了,你們小時候哪會說這麼多,讓你們別看就別看,不聽話就直接打了。」我忍不住笑著調侃我媽,「你現在知道我們小時候多乖了吧。」 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類似的問題,明明是為了孩子好,可是他們就是不聽你說。想要知道他們心裡到底在想些什麼,也不願意和你溝通。只能感嘆:現在的孩子太難管了。
  • 「你別和我說話」!孩子不想和父母交流,試試和他們做遊戲
    "你別和我說話"!孩子不想和父母交流,試試和他們做遊戲下班後買了一大袋零食去接女兒放學,卻發現走出校門的眉頭緊皺,面露不悅。我輕聲問道:"怎麼了寶貝,為什麼不高興呀?"她默不作答,直到晚飯結束也沒有和我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