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熱的臨床分度,正常成人腋下溫度波動於36℃~37℃之間。按發熱的高低可分為:①低熱:37.5℃~38.5℃;②中等度熱:38.1℃~39℃;③高熱:39.1℃~41℃;④超高熱:41℃以上。
(二)發熱過程:發熱過程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
1.體溫上升期:各種原因導致的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使產熱增加,散熱減少,體溫上升。臨床表現為皮膚蒼白、乾燥、無汗,畏寒或寒戰。
體溫上升有兩種方式:
①驟升型:體溫在幾小時內達到39℃~40℃或以上,常伴有寒戰,小兒易伴有驚厥。常見於肺炎鏈球菌性肺炎、瘧疾、敗血症、急性腎盂腎炎、輸液反應或某些藥物反應等。
②緩升型:體溫緩慢上升,數日內才達高峰,多不伴寒戰。見於傷寒、結核病等。
2.高熱持續期:體溫處於高峰,已達體溫調定點水平,散熱開始增強,產熱並未降低,所以產熱和散熱在較高水平保持相對平衡。臨床表現為皮膚潮紅而灼熱,呼吸及心率增快,出汗等。此期可持續數小時(如瘧疾)、數日(如肺炎、流感)或數周(如傷寒)。
3.體溫下降期:由於機體的防禦作用及適當治療,致熱原的作用逐漸減弱或消除,體溫調定點逐漸降至正常水平,產熱減少,散熱增多,體溫開始下降。此期表現為皮膚潮溼多汗,有時因大量出汗,體液丟失過多,可出現血壓下降,甚至休克,尤其年老降體弱者較易發生。
體溫下降的方式有兩種:
①驟降:體溫於數小時內迅速下降至正常,常伴有大汗。見於瘧疾、肺炎球菌性肺炎、急性腎盂腎炎等。
②緩降:體溫於數日內逐漸降至正常,如傷寒、風溼熱等。
(三)熱型
將患者不同時間測得的體溫數值分別記錄在體溫單上,再連接各體溫數值點形成體溫前曲線,該體溫曲線稱為熱型。熱型對發熱病因的診斷及鑑別診斷很有意義。臨床常見的熱型有以下幾種:
1.稽留熱:體溫持續於39℃~40℃以上,達數日或數周,24小時內體溫波動不超過1℃。常見於肺炎球菌肺炎、傷寒及斑疹傷寒高熱期。
2.馳張熱:體溫持續在39℃以上,但波動幅度大,24小時內體溫差別在2℃以上,但均高於正常體溫。常見於敗血症、風溼熱、重症肺結核及化膿性炎症等。
3.間歇熱:體溫驟升達高峰後持續數小時,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無熱期可持續1天至數天。如此高熱期與無熱期(間歇期)交替出現。見於瘧疾、急性腎盂腎炎等。
4.回歸熱:體溫驟然升至高峰,持續數天後又驟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熱期與無熱期各持續若干天,並規律性交替一次。見於回歸熱、霍奇金病等。
5.波狀熱:體溫逐漸升高達39℃或以上,數天後逐漸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續數天後又逐漸升高,如此反覆多次。見於布氏桿菌病。
6.不規則熱:發熱無一定規律,可見於結核病、風溼熱、支氣管肺炎等。
根據不同的熱型有助於發熱病因的診斷,但受很多因素影響,熱型可以變得不典型,如由於使用抗生素,及時控制了感染,或由於解熱鎮痛藥與糖皮質激素的應用,使熱型不典型。此外,熱型也與個體反應性有關,年齡、營養狀態均可影響熱型。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可僅有低熱或不發熱。
以上是總結的發熱的分型及臨床意義。
當機體因致熱原作用,或各種原因引起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產熱過多散熱過少,使體溫超出正常範圍,則稱為發熱。我們總結髮熱的分型及臨床意義。
(一)發熱的臨床分度,正常成人腋下溫度波動於36℃~37℃之間。按發熱的高低可分為:①低熱:37.5℃~38.5℃;②中等度熱:38.1℃~39℃;③高熱:39.1℃~41℃;④超高熱:41℃以上。
(二)發熱過程:發熱過程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
1.體溫上升期:各種原因導致的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使產熱增加,散熱減少,體溫上升。臨床表現為皮膚蒼白、乾燥、無汗,畏寒或寒戰。
體溫上升有兩種方式:
①驟升型:體溫在幾小時內達到39℃~40℃或以上,常伴有寒戰,小兒易伴有驚厥。常見於肺炎鏈球菌性肺炎、瘧疾、敗血症、急性腎盂腎炎、輸液反應或某些藥物反應等。
②緩升型:體溫緩慢上升,數日內才達高峰,多不伴寒戰。見於傷寒、結核病等。
2.高熱持續期:體溫處於高峰,已達體溫調定點水平,散熱開始增強,產熱並未降低,所以產熱和散熱在較高水平保持相對平衡。臨床表現為皮膚潮紅而灼熱,呼吸及心率增快,出汗等。此期可持續數小時(如瘧疾)、數日(如肺炎、流感)或數周(如傷寒)。
3.體溫下降期:由於機體的防禦作用及適當治療,致熱原的作用逐漸減弱或消除,體溫調定點逐漸降至正常水平,產熱減少,散熱增多,體溫開始下降。此期表現為皮膚潮溼多汗,有時因大量出汗,體液丟失過多,可出現血壓下降,甚至休克,尤其年老降體弱者較易發生。
體溫下降的方式有兩種:
①驟降:體溫於數小時內迅速下降至正常,常伴有大汗。見於瘧疾、肺炎球菌性肺炎、急性腎盂腎炎等。
②緩降:體溫於數日內逐漸降至正常,如傷寒、風溼熱等。
(三)熱型
將患者不同時間測得的體溫數值分別記錄在體溫單上,再連接各體溫數值點形成體溫前曲線,該體溫曲線稱為熱型。熱型對發熱病因的診斷及鑑別診斷很有意義。臨床常見的熱型有以下幾種:
1.稽留熱:體溫持續於39℃~40℃以上,達數日或數周,24小時內體溫波動不超過1℃。常見於肺炎球菌肺炎、傷寒及斑疹傷寒高熱期。
2.馳張熱:體溫持續在39℃以上,但波動幅度大,24小時內體溫差別在2℃以上,但均高於正常體溫。常見於敗血症、風溼熱、重症肺結核及化膿性炎症等。
3.間歇熱:體溫驟升達高峰後持續數小時,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無熱期可持續1天至數天。如此高熱期與無熱期(間歇期)交替出現。見於瘧疾、急性腎盂腎炎等。
4.回歸熱:體溫驟然升至高峰,持續數天後又驟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熱期與無熱期各持續若干天,並規律性交替一次。見於回歸熱、霍奇金病等。
5.波狀熱:體溫逐漸升高達39℃或以上,數天後逐漸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續數天後又逐漸升高,如此反覆多次。見於布氏桿菌病。
6.不規則熱:發熱無一定規律,可見於結核病、風溼熱、支氣管肺炎等。
根據不同的熱型有助於發熱病因的診斷,但受很多因素影響,熱型可以變得不典型,如由於使用抗生素,及時控制了感染,或由於解熱鎮痛藥與糖皮質激素的應用,使熱型不典型。此外,熱型也與個體反應性有關,年齡、營養狀態均可影響熱型。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可僅有低熱或不發熱。
以上是總結的發熱的分型及臨床意義。
當機體因致熱原作用,或各種原因引起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產熱過多散熱過少,使體溫超出正常範圍,則稱為發熱。我們總結髮熱的分型及臨床意義。
(一)發熱的臨床分度,正常成人腋下溫度波動於36℃~37℃之間。按發熱的高低可分為:①低熱:37.5℃~38.5℃;②中等度熱:38.1℃~39℃;③高熱:39.1℃~41℃;④超高熱:41℃以上。
(二)發熱過程:發熱過程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
1.體溫上升期:各種原因導致的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使產熱增加,散熱減少,體溫上升。臨床表現為皮膚蒼白、乾燥、無汗,畏寒或寒戰。
體溫上升有兩種方式:
①驟升型:體溫在幾小時內達到39℃~40℃或以上,常伴有寒戰,小兒易伴有驚厥。常見於肺炎鏈球菌性肺炎、瘧疾、敗血症、急性腎盂腎炎、輸液反應或某些藥物反應等。
②緩升型:體溫緩慢上升,數日內才達高峰,多不伴寒戰。見於傷寒、結核病等。
2.高熱持續期:體溫處於高峰,已達體溫調定點水平,散熱開始增強,產熱並未降低,所以產熱和散熱在較高水平保持相對平衡。臨床表現為皮膚潮紅而灼熱,呼吸及心率增快,出汗等。此期可持續數小時(如瘧疾)、數日(如肺炎、流感)或數周(如傷寒)。
3.體溫下降期:由於機體的防禦作用及適當治療,致熱原的作用逐漸減弱或消除,體溫調定點逐漸降至正常水平,產熱減少,散熱增多,體溫開始下降。此期表現為皮膚潮溼多汗,有時因大量出汗,體液丟失過多,可出現血壓下降,甚至休克,尤其年老降體弱者較易發生。
體溫下降的方式有兩種:
①驟降:體溫於數小時內迅速下降至正常,常伴有大汗。見於瘧疾、肺炎球菌性肺炎、急性腎盂腎炎等。
②緩降:體溫於數日內逐漸降至正常,如傷寒、風溼熱等。
(三)熱型
將患者不同時間測得的體溫數值分別記錄在體溫單上,再連接各體溫數值點形成體溫前曲線,該體溫曲線稱為熱型。熱型對發熱病因的診斷及鑑別診斷很有意義。臨床常見的熱型有以下幾種:
1.稽留熱:體溫持續於39℃~40℃以上,達數日或數周,24小時內體溫波動不超過1℃。常見於肺炎球菌肺炎、傷寒及斑疹傷寒高熱期。
2.馳張熱:體溫持續在39℃以上,但波動幅度大,24小時內體溫差別在2℃以上,但均高於正常體溫。常見於敗血症、風溼熱、重症肺結核及化膿性炎症等。
3.間歇熱:體溫驟升達高峰後持續數小時,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無熱期可持續1天至數天。如此高熱期與無熱期(間歇期)交替出現。見於瘧疾、急性腎盂腎炎等。
4.回歸熱:體溫驟然升至高峰,持續數天後又驟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熱期與無熱期各持續若干天,並規律性交替一次。見於回歸熱、霍奇金病等。
5.波狀熱:體溫逐漸升高達39℃或以上,數天後逐漸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續數天後又逐漸升高,如此反覆多次。見於布氏桿菌病。
6.不規則熱:發熱無一定規律,可見於結核病、風溼熱、支氣管肺炎等。
根據不同的熱型有助於發熱病因的診斷,但受很多因素影響,熱型可以變得不典型,如由於使用抗生素,及時控制了感染,或由於解熱鎮痛藥與糖皮質激素的應用,使熱型不典型。此外,熱型也與個體反應性有關,年齡、營養狀態均可影響熱型。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可僅有低熱或不發熱。
以上是總結的發熱的分型及臨床意義,更多醫學基礎知識重點,請關注福建醫療衛生人才網醫學基礎知識備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