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的「笑臉」、黃色的「平臉」、紅色的「哭臉」,這是上海從2009年開始試行的食品安全監督檢查公示辦法中規定的評價等級表現形式,也是市民評判餐廳衛生狀況最直觀的參考依據。但近日有市民反映,部分餐飲店難見笑臉、平臉、哭臉。記者調查後發現,部分餐廳公示存在不少問題,甚至在南京東路步行街上,都有不少餐廳未按要求進行公示。
近日,記者從南京東路河南中路路口開始,一路向西行至南京東路世紀廣場,走訪了沿街16家餐廳、酒吧、咖啡店、飲料鋪,其中6家餐飲企業沒有張貼公示圖案,分別是鼎茶、吉野家、必勝客、獅子語冰品小鋪、MojoCoffee、橙果。其中,必勝客和MojoCoffee兩家企業的工作人員表示,曾經看到過笑臉標誌,也懸掛過,但後來不知道怎麼就沒有了。其餘幾家店鋪都表示沒有見過公示標誌,也不清楚其作用。從探訪情況看,規模大些的餐飲企業公示率高一些,但一些飲料鋪、小餐廳的公示率不盡如人意。
在張貼有標誌的餐飲企業,記者也感到一些困惑。例如,南京東路358號的上海小吃廣場內有麻辣燙、簡餐、鴨王等三大獨立的經營區域,但公示牌只有一個,而且掛在小吃廣場最內部的鴨王酒店中。消費者在小吃廣場門口及麻辣燙、簡餐部分都看不見。再看顯示黃色「平臉」的公示牌,上面記錄的檢查日期是2012年9月6日,算起來距記者探訪的日子足足過了10個月。根據公示辦法,公示成績應是最近一次檢查的結果,而上海食安部門的檢查頻率在一季度一次以上。如此算來,這張公示牌過期已久。
另外,記者注意到不同餐飲企業使用的公示牌格式並不一致,例如揚州飯店、金鐘咖啡酒吧等處的公示牌上有檢查日期,但味千拉麵、吳越人家、真老大房等的公示牌上,就沒有檢查日期。此外,公示牌上的食品安全投訴電話也不一樣,有的是12331,有的是962727。
時有時無的公示牌、並不統一的公示內容,到底是怎麼回事?記者查閱了《上海市餐飲業食品安全監督檢查公示辦法(試行)》,發現公示制度適用於所有餐飲業經營者,包括餐館(飯店)、快餐店、小吃店、酒吧、咖啡館、茶室、飲品店、食堂等各類餐飲單位。試行辦法還明確,公示牌懸掛或張貼至對該單位的下一次衛生監督檢查更換公示為止,未經食品藥品監督部門允許,禁止摘下或遮蓋。由此可見,不掛公示牌的餐廳顯然違規。
至於部分公示牌上的內容不統一,記者撥打了12331熱線。可答覆有些難以讓人信服:「公示牌有統一規格的,如果有的內容不全,可能是假冒的。如果你發現的話,可以向我們舉報,我們去檢查。」但記者仔細查看探訪時拍攝的照片,發現不論哪種公示牌,落款都是相關監管部門,如果不在一起比較,不易發現區別,更難判斷真假。
採訪中,在肯德基就餐、來自江西的遊客陳韻說,即使第一次來上海,不知道具體的公示依據,如果看到笑臉,也會覺得相關餐廳更放心。上海市民章磊說,他知道不同「臉」的區別,在外用餐時不會選那些哭臉餐廳,但他也發現有些小餐廳根本就「沒臉」。他覺得,公示應該堅持下去,做到全覆蓋。另一名上海市民李晶晶說,感覺很多市民和餐飲企業都還不夠了解公示牌的作用,希望監管部門不要讓公示制度流於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