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攤面積是分攤的共有建築面積的簡稱,即指各產權共同佔有或共同使用的共有建築面積
包括電梯井、管道井、樓梯間、垃圾道、變電室、設備間、公共門廳、過道、值班警衛室、為整幢樓服務的公共用房和管理用房的建築面積、套與公共建築之間的分隔牆以及外牆(山牆)、計入套內建築面積之外的共用牆體面積。
普通多層住宅樓在沒有地下設備用房、沒有底層商鋪、底層架空的情況下,公攤係數約在10%-15%;帶電梯的小高層住宅,公攤係數約在15%-20%;高層住宅相對更高一些,約在20%-25%。在籤訂購房合同時,合同上都會註明房屋的公攤係數範圍(以合同標註為準)。房屋面積以房地產交易權屬登記中心測繪部的測繪結果為準,房產證上標註的面積也以此為準。
2.影響公攤面積的因素:
1、戶型
同一棟樓裡一梯一戶、一梯兩戶和一梯三戶是不一樣的,典式樓和板式樓是不一樣的
2、套內面積
正如大家所說,房子大就多點,房子小就少點
3、公共設施
只有樓梯和既有樓梯又有電梯是不一樣的,公共設施、走廊越多公攤就越大
4、建築規模
樓梯高度越高公攤越大
3.公攤面積並不是越小越好:
很多人認為公攤面積會浪費廣大購房者的血汗錢,所以選擇公攤面積小的房子。但是公攤面積卻並非越小越好,舉例說明一下,就比如電梯間,如果電梯間公攤面積太小,那麼多人出入時,就會顯得比較擁擠,居住體驗性極差。所以,在買房時,不要刻意追求低公攤,只要公攤面積合適即可。
◆ 套內面積如何區別?
套內牆體面積是套內使用空間周圍的圍護或承重牆體或其他承重支撐體所佔的面積,有共用牆體和非共用牆體兩種。
套內建築面積是由三部分組成的,其計算公式為:套內建築面積=套內使用面積+套內牆體面積+陽臺建築面積
1、套內的使用面積
房屋套內建築面積(GB/T 17986.1-2000 B1.2)由房屋套內使用面積,套內牆體面積,套內陽臺建築面積三部分組成;建築面積=套內建築面積+分攤的公用部位面積;套內建築面積計算公式:套內建築面積=套內使用面積+陽臺面積+牆體面積。
套內使用面積為套內房屋使用空間的面積,以水平投影面積按以下規定計算:
a.套內房屋使用面積為套內臥室、起居室、過廳、過道、廚房、衛生間、廁所、儲藏室、壁櫥等空間面積的總和。
b.套內內部樓梯按自然層數的面積總和計入使用面積。
c.不包括含在結構面積內的套內內部煙囪、通風道、管道井計入使用面積。
d.內牆面裝飾厚度計入使用面積。
2、套內牆體面積
套內牆體面積(GB/T 17986.1-2000 B1.3)是套內使用空間周圍的維護或承重牆體或其他承重支撐體所佔的面積,新建住宅各套(單元)內使用空間周圍的維護或承重牆體,有公用牆和非公用牆兩種。
其中各套之間的分隔牆和套與公共建築空間的分隔以及外牆(包括山牆)等共有牆,均按水平投影面積的一半計入套內牆體面積。套內自由牆體按水平投影面積全部計入套內牆體面積。
新建住宅各套(單元)之間的分隔牆,套(單元)與公用建築空間之間的分隔牆以及外牆(包括山牆)均為公用牆,公用牆牆體按水平投影面積的一半計入套內牆體面積。非公用牆牆體按全部的水平投影面積計入套內牆體面積。內牆面裝修厚度均計入套內牆體面積。
3、套內陽臺建築面積
套內陽臺建築面積(GB/T50353-2013)均按陽臺外圍與房屋外牆之間的水平投影面積1/2計算。
◆ 建築面積包含哪些?
購房者買房時,建築面積一般也指房屋的銷售面積。具體指建築物所形成的樓地面面積,包括附屬於建築物的室外陽臺、雨篷、簷廊、室外走廊、地下室、室外樓梯等,且具備有上蓋,結構牢固,層高2.2m及以上的永久性建築。
建築面積關係到購房者買房要繳納多少錢,因為房屋總價=每平米的單價*建築面積;建築面積還關係到購房者買房入住時,物業費、取暖費的收取,因為這些都是按照建築面積的平米數收取的。
中正驗房: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大家對房屋面積有一定的了解,關注我了解更多房產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