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財經法律講堂:《民法典》第580條 違約方解除權行使的相關規定

2020-12-11 創財經

鄭博恩

鄭博恩律師,北京市盈科(深圳)律師事務所律師。深圳市律師協會講師,多個律所交流講師,深圳電視臺財經頻道特約評論員。專注於房地產、合同糾紛、刑事經濟類犯罪業務,是廣東地區多個公共媒體點評律師。

解除權的行使,其實分為三類

01 法定解除

02 約定解除

03 協議解除

#

約定解除不等同於協議解除,區別在於

兩者區別

1、協議解除不以解除權的存在為依據,而以當事人雙方協商一致為前提;

2、協議解除是雙方就解除合同達成一致的意見;

3、約定解除是根據合同自由原則,合同當事人享有解除合同的權利。約定解除權的行使應當以解除權的行使建立在解除權約定條款基礎之上,往往是雙方在訂立合同時就約定好的,待條件成就時單方解除合同的一種方式。

在行使解除權時,我們應當明確幾個問題:

1、合同解除適用於有效成立的合同;

2、有效成立的合同的該條解除條款是有效的;

3、合同解除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可以是法定的解除條件,也可以是約定的解除條件;

4、合同的解除必須有解除的行為;

5、合同解除的效力是使合同關係自始消滅或者向將來消滅。

開啟了違約方解除權的新時代

按照中國法律傳統,為了更好地踐行誠實信用原則,因此沒有法定解除條件或約定解除條件的情況下,只有守約方才能解除合同。

民法典》為了更好兼顧社會各種複雜的情況,尤其是更好地發揮市場經濟的作用,保障多方利益的情況下,打開了違約方解除權的大門,開啟了違約方解除權的新時代。

愛美麗 | Emily

鄭博恩律師

《民法典》第580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錢債務或者履行非金錢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對方可以請求履行,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法律上或者事實上不能履行;(二)債務的標的不適於強制履行或者履行費用過高;(三)債權人在合理期限內未請求履行。有前款規定的除外情形之一,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終止合同權利義務關係,但是不影響違約責任的承擔。

但是該條款不可以消滅本身存在的雙方在訂立合同時的約定意思自治。《合同法》第110條只能作為違約方對抗守約方實際履行的主張而被提出,其本質屬於抗辯事由。但筆者認為110條適用的前提亦是雙方在訂立合同時未就違約方解除合同條款進行約定。

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的意思自治

在《民法典》出現前,違約方起訴解除合同,法院予以支持的案例就已經有廣為人知的案例。青年學者朱廣新在《合同法總則研究》下冊中有專門篇幅探討該問題 ,其所舉的案例是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新宇公司訴馮某商鋪買賣合同糾紛」,該案例入選了2006年第6期《最高人民法院公報》。此後,在全國範圍內有諸多類似裁判案例。

裁 判

文 書

從案例中可以看出,「約定雙方有提前解除的權利的條款,法院認為有效」,因此,應當按照合同法意思自治原則及誠實信用原則來判定是否可以解除合同。對於相關條款,在未被認定為無效的情況下,不應當就相關條款擅自作出擴大解釋或限制解釋。

高雲主編的《民法典時代合同實務指南》

對於違約方解除合同適用條款的總結中亦說明了「在實現方式上,違約方解除權與其他約定或法定解除權有大差異,這一點在合同實務中尤其需要特別注意。」因此,在有法定解除權和約定解除權的情況下,是不適用《民法典》第580條的規定的。

免責聲明:本文不代表創財經的觀點,僅供讀者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來源:鄭博恩律師

相關焦點

  • 小施說法 //《民法典》中的「違約方解除權」
    在《民法典》編纂期間,實質合同僵局的核心法律障礙被概括為是否承認效率違約。我國學界通說不承認效率違約,《合同法》第94條中的「當事人」也被解釋為債權人,從而否認了違約方的解除權。但也有學者認為,合同的前提雖為雙方意思表示的合致,但在雙方合同目的都無法實現之際,解除權的主體不應以是否是違約方來區分。
  • 《民法典》合同解除權行使實務探析(含合同法對比)|必學內容
    《民法典》中主要列明的有:第563條第2款規定的不定期合同的任意解除權、第787條規定的承攬合同中定做人的任意解除權、第816條規定的客運合同中乘客的任意解除權、第829條規定的貨運合同中託運人的任意解除權、第933條規定的委託合同中委託人和受託人的任意解除權、第946條規定的物業服務合同中業主的任意解除權等,這些規定在原合同法及其司法解釋中亦有涉及。
  • 《民法典》:「合同解除」須注意哪些法律要點?解除權如何行使?
    本文導讀:《民法典》共1260條,合同編佔526條,其他章節涉及合同條款的又佔121條,可以說「合同」佔據了整個《民法典》的「半壁江山」。在民法典即將頒布實施之際,本文就帶大家詳細了解——關於【合同解除】的法律要點:一、兩種解除方式:「約定解除」和「法定解除」,分別須注意什麼?二、如何正確行使「解除權」?
  • 朱虎:解除權的行使和行使效果丨前沿
    在結構上,以解除權行使作為主線索,討論解除權行使與風險負擔、履行不能等規則之間的適用關係,分析解除權的具體行使在《民法典》中的變化原因和具體適用,確定合同解除的溯及力、直接效力和間接效力以及相關的具體問題,形成一個完整的論域。
  • 王寶睿:違約方解除權的合理性及其構成要件
    我國現行法律對於違約方解除合同的規定及其困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三編(以下簡稱《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條的權利主體之爭根據我國《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二條與第五百六十三條可以將合同解除分為三種類型即協議解除
  • 《民法典》下合同解除制度淺述
    本文擬對《民法典》下合同解除制度進行研究,淺述與原《合同法》相比合同解除制度的變更。《民法典》中第562條至566條是有關合同解除的規定。其中第562、563條規定了合同解除的不同類型,第564、565條規定了合同解除權的行使方式與行使期間以及異議權的行使方式,第566條規定了合同解除後的法律效果。
  • 《民法典》下的任意解除權
    還有一類特殊合同:《合同編》第18章規定的建設工程合同(根據《合同編》第788條的規定,建設工程合同包括工程勘察、設計、施工合同)。《合同編》第18章並無任意解除權的規定,但其中的第808條規定「本章沒有規定的,適用承攬合同的有關規定」,而「承攬合同」有任意解除權。
  • 京都論典 | 民法典對合同解除規制的因襲與調整
    二、《民法典》中規定的任意解除權及權利行使一般而言,合同的任意解除權是指不需要以違約或違法事由為解除合同權利依據,解除合同是完全按照一方當事人意願自行而為。任意解除權一般依法律明確規定而行使,因無需原因違約法定事由而不屬於法定解除權的範疇,是法律規定直接賦予的自由解除合同權利。
  • 《民法典》7編1260條10萬餘字,關於任意解除權是如何界定的?
    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條規定了法定解除的情形,其內容承繼自合同法第九十四條的五項情形,又增加了一款:「以持續履行的債務為內容的不定期合同,當事人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對方後可以解除。」這裡所稱「合理期限之前」,意指解除方在發給對方通知之後經過一段合理期限後方可產生解除的法律後果。
  • 法官《民法典》解讀:「合同僵局」如何破解?
    只有當有解除權人濫用合同債權,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或善意第三人利益或是使無解除權人陷入嚴重的利益缺失狀態,減損義務已經無法充分平衡權利衝突時,法院才能結合《民法典》第132條的原理與第580條第2款的規則判決解除合同。司法解除判決本質上是對一方主張免除對方義務,而另一方濫用債權被確認權利失效,兩項法律後果的合併認定,其適用應當堅持謙抑原則。
  • 《民法典》下的股權投資合同——兼評《九民紀要》相關條款
    受限於本文篇幅,筆者將結合《民法典》和《九民紀要》,向讀者簡要分析違約方解除權和對賭條款的相關規定,供讀者們參考。一、打破合同僵局-違約方的合同解除權為了解決實踐中存在的合同僵局問題,完善合同違約責任制度,《九民紀要》在第48條中規定了違約方的解除權,並明確規定了適用條件。
  • 【法律貼士】《民法典》合同編「違約責任制度」對審判實踐的影響(7個要點)
    《民法典》二審稿中第三百五十三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第九十四條有關合同解除的基礎上,新增了第三款即違約方起訴解除的規定:「合同不能履行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有解除權的當事人不行使解除權,構成濫用權利對對方顯失公平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可以根據對方的請求解除合同,但是不影響違約責任的承擔」。但在《民法典》最終稿中刪除了該部分內容。
  • 《民法典》關於合同解除規範的主要變化及影響
    《民法典》施行以前,關於合同解除的規定主要集中於《合同法》的第93至97條,分別對合意、約定、法定解除合同的條件,解除權的行使及異議,合同解除的後果等進行了規定;《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26條,規定了情勢變更下的解除權;以及《民法通則》第115條,明確了合同解除與賠償損失之間的關係。
  • 特許經營合同糾紛解除權行使及其法律後果
    合同文本二、特許經營解除權行使(1)被特許人在特許經營合同訂立後約定的一定期限內,可以單方解除合同,這是為了保護信息不對稱的受特許人的利益。(2)特許人不履行合同主要義務:以書面形式向被特許人提供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的主體合法性及特許經營操作手冊、市場計劃書等運營管理等相關信息資源,按照約定的內容和方式為被特許人持續提供經營指導、技術支持、業務培訓等服務。(3)特許人隱瞞有關信息或者提供虛假信息的,被特許人可以解除特許經營合同。(4)其它約定或法定致使合同目的無法實現的情形。
  • 綺惠說法 | 淺析民法典中的五大合同解除規則
    《民法典》關於合同解除的規定主要集中在第五百六十二條~第五百六十六條以及第五百八十條。短短六條規定,即從解除情形、解除方式、行使期間等諸多方面對《合同法》中的合同解除規則進行了修補完善。本文主要通過對比《民法典》與《合同法》總則部分,簡要分析《民法典》中的五大合同解除規則。
  • 芻議合同解除權行使的除斥期間
    審判實踐中,在處理具體合同解除案件適用該規定時,有不少疑問亟待法律和相關司法解釋予以明確。1、合同法第九十五條還遺漏了一種情況下的除斥期間,即法律沒有規定或者當事人沒有約定解除權行使期限,且對方沒有催告的情況下解除權的除斥期間。2、此處的「合理期間」應該怎麼認定,多少才算合理呢? 3、除斥期間自何時起算?
  • 【法律實務】合同解除權行使「合理期限」之司法認定
    ﹝[21]﹞在法國、比利時和盧森堡民法典第1648條明確規定解除通知在「債權人知曉暇疵之日起兩年期間」內作出,而且在法國,在不涉及商品瑕疵的情形下,法國法院裁決解除合同的權利時間限制是普通時效期間。﹝[22]﹞綜上,各國立法和實踐都傾向於合同解除權行使的合理期限不超過訴訟時效。
  • 觀·瀾|《民法典》合同編違約責任制度對審判實踐的影響
    《民法典》二審稿中第三百五十三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第九十四條有關合同解除的基礎上,新增了第三款即違約方起訴解除的規定:「合同不能履行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有解除權的當事人不行使解除權,構成濫用權利對對方顯失公平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可以根據對方的請求解除合同,但是不影響違約責任的承擔」。但在《民法典》最終稿中刪除了該部分內容。
  • 必學:《民法典》合同編「違約責任制度」對審判實踐的影響(7個要點)
    《民法典》二審稿中第三百五十三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第九十四條有關合同解除的基礎上,新增了第三款即違約方起訴解除的規定:「合同不能履行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有解除權的當事人不行使解除權,構成濫用權利對對方顯失公平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可以根據對方的請求解除合同,但是不影響違約責任的承擔」。但在《民法典》最終稿中刪除了該部分內容。
  • 法官論壇︱民法典違約方解除制度探微
    英美法系國家普遍採納效率違約理論,其能否解除合同的考察標準是違約行為是否促成社會財富最大化。那麼,我國民法典規定的違約方解除制度是否是對效率違約理論的認可呢?筆者認為,民法典第五百八十條第二款並非效率違約理論的中國化,而是為實際履行原則增設一個例外情形。理由為: 其一,民法典未改變合同實際履行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