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碗裡來」!金融壹帳通黃潤中: 金融科技人才普遍供不應求

2021-01-15 和訊銀行

  從「 2020金融街(000402,股吧)論壇年會」到「第二屆外灘金融峰會」,「金融科技」都是熱議的話題。當前,我國金融科技應用在許多方面已處於世界前列,行動支付、電子清算、網上銀行、數字信貸飛速發展。

  談及中小銀行金融科技創新,日前,金融壹帳通監事長黃潤中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專訪時表示,在政策層面,不應孤立地看待中小銀行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因為,中小銀行的金融科技能力提升,不僅是基於銀行整體經營策略的選擇,還涉及到諸多外部因素的制約,要進一步促進中小銀行金融科技均衡發展、高質量發展,需要多方參與主體的共同努力。

  圖為:金融壹帳通監事長黃潤中

  金融壹帳通發布的《中小銀行金融科技發展研究報告2020》(下稱「《報告》」)指出,金融科技的發展是在不斷適應經濟社會轉型以及應對內外部挑戰的進程中更迭演進的。從宏觀環境來看,中小銀行在深入落實「聚焦主責主業」的要求下,如何利用金融科技加快數位化轉型步伐,從而強化差異化競爭優勢、化解風險和不確定性,是中小銀行改善生存環境、構建成長通道的關鍵所在。

  中小銀行數位化轉型路上的難點和痛點

  目前,中小銀行在金融科技領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比如普遍重視金融科技布局、金融科技投入增加、金融科技應用融合度加深等。

  對於中小銀行在數位化轉型路上遇到的難點和痛點,黃潤中表示,這些問題困境既有此前長期存在的舊頑疾,比如基礎數據資產不足、內部組織架構轉變不夠、零售業務獲客渠道單一等;也有新形勢下演變產生的新問題,比如金融科技人才普遍供不應求、金融科技與業務融合度不夠深入、開放平臺建設能力欠缺等。

  具體而言,金融科技人才困境延續,人力資本支撐面臨多重瓶頸。中小銀行面對的一個共性難題是,「引才貴、育才慢、留才難」。我國金融科技人才總量緊缺與結構失衡並存,領軍型專家、複合型人才和創新型團隊更是明顯不足。比如《報告》顯示,人才困境對中小銀行而言依然存在。沒有與之相匹配的人才隊伍支撐,也只是外部環境的變化,並不能內化為自身的發展動力。另一方面,複合型人才培養遲緩,影響了中小銀行數位化轉型。面對大型銀行的「虹吸效應」,中小銀行如何延攬能夠滿足自身發展的金融科技複合型人才就更是難上加難。從而如何更好地尋求外腦合作,破解人才稀缺和培養難的瓶頸,將是拓展中小銀行生存空間的可行途徑之一。

  內部組織架構變革異步明顯,敏捷組織轉型受制路徑依賴。中小銀行應該意識到,技術並不會自動地嵌入到組織之中;同樣金融科技也並不會自發地賦能中小銀行發展。大量的中小銀行面臨的另一項挑戰在於,受制於經營慣性的路徑依賴,銀行的戰略文化、組織體系滯後於技術的發展,進而在不同程度上約束了向敏捷型組織的轉變。

  基礎數據資產積累不足,數據治理能力仍需持續提升。在數位化轉型的過程中,金融科技對中小企業發展的效能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龐雜多元的數據治理能力。從調查數據結果來看,在數據治理方面,儘管數據採集、跨數據源獲取和數據基數設施方面有較大提升,但是中小銀行依然面臨基礎數據資產積累不足、數據質量監控能力不強、數據管理與業務流程融合不夠等問題。

  業務條線融合存在差異,應用藍海尚存較大突破空間。對於中小銀行而言,獨立地看待金融科技是不合適的。因為金融科技作為支撐手段,必須與業務深度融合才能體現應有價值,也才能促進全面的數位化轉型,進而帶動整個組織體系的變革。與管理流程中的金融科技融合相比,中小銀行在業務流程方面的金融科技應用融合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儘管不少中小銀行在部分業務板塊中的金融科技應用程度已經有了明顯提升,部分改善了此前較為突出的渠道、營銷、產品、風控等問題。但是,從應用融合的標準來看,金融科技與很多核心業務和創新業務的融合度還不夠深入,線上線下一體化程度還不完善,各個業務條線之間的渠道整合還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特別是在供應鏈金融、特色三農業務、財富管理和同業業務等方面,與發展期望還存在較大差距,亟待突破。

  開放合作深度廣度不足,整體生態建構存在困境與風險並存。儘管從總體上看,越來越多中小銀行在數據共享、場景服務、生態合作等方面積極落地開放銀行的實踐舉措。但是,與很多大型銀行和網際網路銀行相比,中小銀行在開放合作方面的深度和廣度都還不夠。在ToB的供應鏈金融和ToC的場景消費金融等方面,雖然也開始加速布局並與各類第三方機構展開合作,但受制於規模和創新的不足,生態平臺的建設還有很大空間。

  不同類型銀行發展能力分化

  值得一提的是,黃潤中強調,在數位化轉型上,不同類型銀行發展能力分化,從實際出發,城商行、農商行和民營銀行之間的發展差異較大,結構性分化明顯。尤其是農商行,由於規模普遍較小,抗風險能力差,自主創新能力弱,盈利模式單一,人員整體素質不高等方面的約束,在金融科技發展的大趨勢下,面臨著更大壓力。

  從《報告》使用的「蜂巢」模型的六個方面看,銀行間的結構性差異明顯,比如在戰略上的表現更優,而生態和組織維度則相較不足;民營銀行發力更為均勻,而農商行在各個維度上的表現明顯較弱等。這種發展狀況差異及結構分化也深刻地反映出,中小銀行金融科技發展與宏觀結構情境變動及銀行自身發展求變的需求之間不同步,不同類型、規模和地區銀行之間發展不平衡之間的深刻矛盾。當然,這些矛盾與分化,既是轉型期不可避免的問題,也是當下及今後一段時期,中小銀行提升金融科技能力、實現迭代發展需要不斷化解的關鍵內容。在總體意義上,加快金融科技發展的戰略布局在不同銀行中已經取得了共識。

  在不同類型中小銀行金融科技發展水平上,農商行與民營銀行和城商行相比,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這種差距在某種程度上是由於農商行自身整體發展和經營水平的內在「比較劣勢」所決定的。但與此同時,黃潤中指出,我們也看到不少農商行積極調整戰略布局和組織架構,在金融科技應用融合、生態合作以及數據建設等方面也取得了積極的進步,形成了比較有代表性的金融科技發展模式。

  當前,隨著農商行改革的逐步推進,省聯社改革也在有序開展之中,多個省份已經開始籌劃和實施農信社改革調整工作。廣東、江蘇、浙江、陝西等地的農信社改革正在積極推進,並且著重突出「加快數位化轉型,持續優化線上+線下服務,開發線上產品和渠道」,通過省聯社和農信社改革賦能農商行發展。

  黃潤中表示,我們建議有能力的省聯社進一步發揮指導帶動作用,促進農商行金融科技發展水平加速「補短板」。在具備一定條件的省聯社可以進一步發揮好對於下屬農商行的指引作用,特別是在數位化轉型過程中,積極帶動農商行發揮比較優勢,調整適應形式,加快科技升級。

  此外,今年以來,面對疫情的衝擊,在支持實體經濟、中小微企業的背景下,各級政府部門無論是金融委、銀保監會等都對中小銀行服務地方的責任和能力極其重視。

  對於運用金融科技提升銀行服務地方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方面,黃潤中從四個方面加以分析,政府合作方面,可利用政府數據資源和金融科技手段搭建中小企業融資平臺,打造中小微企業的線上金融生態。

  數據資源方面,廣泛接入多個政府部門的各維度數據,全面採集區域內中小企業信息,形成企業畫像並進行風險評級。

  技術創新方面,可運用區塊鏈技術建立信息共享、隱私保護和互信機制,進行企業數據的交叉驗證,避免多頭借貸,也使金融機構得以依法實現查詢企業信息。

  產業合作方面,可利用區塊鏈技術難以篡改、易於追溯的特點,以及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金融科技賦能供應鏈融資,基於製造業、貿易等行業核心企業信用,將供應商的應收帳款憑證化,提供電子憑證籤發、支付、流轉、貼現等在線產品與配套服務,構建起線上融資產品體系,在核心企業、上下遊中小企業與銀行之間形成閉環,實現多方資源的高效匹配。

(責任編輯:李悅 )

相關焦點

  • 金融壹帳通黃潤中:金融行業應通過三步走,來迎接數位化浪潮
    (原標題:金融壹帳通黃潤中:金融行業應通過三步走,來迎接數位化浪潮)
  • 金融壹帳通真的被低估了嗎?
    不過,其在資本市場卻遭到了冷遇,從2018年接近75億美元的估值,一路往下縮水,12月13日打折上市後,又一度破發,截止12月18日,金融壹帳通(OCFT)收盤價報9.84美元,市值36億美元。背靠平安集團,一直號稱是科技金融第一股的「金融壹帳通」,到底是被低估了?還是說真的不行?一、接連虧損難以盈利說起壹帳通,很多人應該不陌生。
  • 金融壹帳通高管變陣:平安集團科技板塊再現「蝶變」
    在金融壹帳通中,精通金融與科技的黃宇翔、李捷、區海鷹正走在「能上」、「能高」的路途上。如今,金融壹帳通正秉承著科技變革基因,「重倉」科技人才,在金融科技賽道上加速成長。對於此次人事變革,據內部人士透露,由於黃宇翔在推動金融壹帳通在科技研發方面的卓越成就,他將晉升為平安科技總經理。「黃宇翔是技術出身,屬於既懂金融又懂科技的複合型人才。」一位金融壹帳通內部人士評價。
  • 金融壹帳通旗下平安壹帳通虛擬銀行開啟試營業
    來源:證券日報網本報記者 李冰6月24日,平安壹帳通銀行(香港)有限公司(下稱:「平安壹帳通銀行」或「PAOB」)宣布,在中國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的金融科技監管沙盒下啟動試營業。資料顯示,平安壹帳通銀行為壹帳通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金融壹帳通」)的全資子公司,並與2019年5月份獲得中國香港地區虛擬銀行牌照。據悉,平安壹帳通銀行將致力於通過優化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和創新先進的技術,來創建虛擬銀行生態圈,目前正拓展多元化業務,包括個人銀行業務及中小企銀行業務。
  • 深圳金融科技智慧財產權白皮書發布 金融壹帳通科技優勢顯著
    在《深圳市金融科技產業智慧財產權發展狀況》白皮書中顯示,自2017年以來,中國平安金融科技專利申請量全球第一、智慧財產權影響力全球第一。在金融科技領域的智慧財產權發展具有明顯優勢。  在這份首次由官方渠道公布的金融科技智慧財產權白皮書中,平安在金融科技三項核心技術領域:人工智慧、大數據和生物識別上的專利申請量上分別位列全球第一。
  • 黃宇翔卸任金融壹帳通副總經理 晉昇平安科技總經理
    來源:雷鋒網原標題:離任金融壹帳通,黃宇翔晉昇平安科技總經理平安科技總經理:黃宇翔近日,平安系金融科技平臺金融壹帳通發布公告稱,公司副總經理黃宇翔因工作原因卸任副總經理一職,未來將不再擔任金融壹帳通副總經理、首席技術官及營運長。
  • 金融壹帳通人事調整 增強與平安系協同效應
    「黃宇翔是技術出身,在好幾家知名國際金融機構工作過,屬於既懂金融又懂科技的複合型人才,非常懂行。」一位金融壹帳通人士如是評價。在金融壹帳通工作四年,見證了其成功上市,這段經歷進一步豐富了黃宇翔的人生。帶著在壹帳通積累的經驗,黃宇翔將開啟新的職業徵程。
  • 科技賦能普惠金融 金融壹帳通點燃創新引擎
    普惠金融發展的初心,就是為了讓各個階層和群體都能獲得有效且便捷的金融服務,但信息不對稱、壞帳率高、交易成本高、商業銀行準入原則和行業標準滯後等難點,讓普惠金融的作用還沒發揮到最佳狀態。在金融壹帳通的探索來看,科技的力量正好可以破題。
  • 金融壹帳通優化中小企業金融服務 科技助力雲貴川渝普惠金融發展
    作為金融科技雲服務平臺,金融壹帳通致力於以"科技+業務"的整體解決方案加大服務中小微企業的力度,踐行普惠金融初心,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據金融壹帳通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提高服務中小微企業、助力實體經濟發展方面,金融壹帳通不斷以科技創新優化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尤其在今年第三季度,國內新冠疫情漸趨穩定後,金融壹帳通在雲貴川渝一帶普惠金融業務實現了高速增長趨勢。
  • 從金融壹帳通的半年報裡,除了「拼爹」奇蹟,還注意到了一些細節
    金融壹帳通2017年、2018年和2019年的淨虧損分別為6.07億元、11.96億元和16.61億元,加上2020年上半年7.46億元的虧損,公司累計虧損超過42億元。從2017年到2020年二季度,從收入和淨利潤兩個指標看,金融壹帳通的虧損能力一直強於盈利能力。金融壹帳通在年報和電話會議裡認為,公司改善了盈利能力。
  • 平安壹帳通銀行榮獲2020金融科技大獎
    2020年金融科技大獎評選中,平安壹帳通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平安壹帳通銀行」或「PAOB」)憑藉在虛擬銀行業務中的突出表現,榮獲「2020金融科技大獎 ——傑出虛擬中小企銀行服務」大獎。自去年9月開業至今,平安壹帳通銀行以科技突破金融服務業既有的限制,積極推動普惠金融發展。
  • 透視金融壹帳通半年報,平安吹響科技奮進號角
    作為最先實現科技轉型的傳統金融機構——中國平安2020年上半年科技業務的表現可圈可點,業務總收入427億元,利潤直接提升了22.7%,截至2020年6月30日,科技公司估值總額達700億美元,平安好醫生、金融壹帳通市值較年初分別提升108%和84%。
  • 深度分析:金融壹帳通是如何做助貸的
    金融壹帳通是一家很神奇的公司,公開資料上,這家公司頭上戴著很多耀眼的光環,諸如「平安獨角獸」、「中國金融科技第一股」、「TAAS」(Technology-as-a-Service,技術即服務平臺)等等,同時,這家公司也有太多爭議,例如,金融壹帳通自成立至今一直在虧損,其高管甚至發表「只要停止研發投入,立刻就能盈利」的雷人言論;再如,外界很少有人能看懂這家公司的模式
  • 金融數位化轉型提速 金融壹帳通進軍香港市場
    作為內地知名金融科技公司,中國領先的金融科技雲服務平臺金融壹帳通(NYSE: OCFT)近年開始積極進軍中國香港市場,金融壹帳通企業金融CEO、董秘費軼明表示中國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是科技出海非常重要的一環,金融壹帳通非常關注這一市場。
  • 金融壹帳通又現高管變動:黃宇翔卸任副總經理等職位
    此外,金融壹帳通總經理助理李捷將接替黃宇翔任首席技術官一職,區海鷹將擔任金融壹帳通總經理助理。值得關注的是,不久前6月中旬,金融壹帳通聯席總經理邱寒女士因個人原因辭去公司職務。公開資料顯示,黃宇翔2016年10月加入金融壹帳通並擔任首席技術官及營運長,積極推動金融壹帳通金融科技的研發,構建了行業領先的金融科技實力。
  • 人工智慧重塑未來金融 2019中國金融科技全球峰會啟幕
    近年來,人工智慧發展迅速,在各行各業中得到廣泛應用,已經深刻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金融壹帳通監事長、中小銀行網際網路金融(深圳)聯盟秘書長黃潤中表示:「當前,人工智慧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以金融行業為例,銀行通過智能客服,轉化率得到有效提升,通過虛擬客服經理,回復更加準確有效,通過人工智慧替代櫃員,大大減少人工成本。」
  • 金融壹帳通與菲律賓聯合銀行合作
    近日,中國平安集團成員企業金融壹帳通宣布與菲律賓聯合銀行(Union Bank)旗下公司UBX合作,共同構建菲律賓第一個由區塊鏈技術驅動的科技平臺來滿足其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據了解,雙方將共同打造由區塊鏈技術提供底層支持的端到端金融服務平臺,該平臺上集成了金融壹帳通屢獲殊榮的面部識別,微表情面審和大數據分析等前沿技術,同時提供人工智慧分析、遠程面審和反欺詐等服務。該平臺可以支持企業融資多方面的需求,如多渠道貸款申請,信用評估,放款撥付和反欺詐識別等。
  • 金融中臺受熱捧,金融壹帳通提前卡位顯成效
    但受制於科技基礎薄弱、取數渠道割裂等因素,中小銀行要搭建中臺以提升整體產品創新能力,普遍還只能藉助外部機構的力量。疫情席捲之下,手機銀行、小程序等電子渠道服務需求井噴,倒逼銀行IT快速開發功能模塊並響應版本迭代。毫不誇張地說,「非接觸銀行」短時間內讓金融中臺成為了行業剛需。嗅覺靈敏的科技企業反應迅速。
  • 金融壹帳通營收增五成 平安的科技潛能逐步釋放
    近日,金融壹帳通(OCFT)發布了2020財年第三季度財務報告。三季度金融壹帳通虧損同比收窄,營收創下上市來新高,由去年同期的5.85億元增至8.81億元,同比增長超過五成。  作為金融科技公司,金融壹帳通由於在研發投入上的佔比較高,始終未能實現盈利,不過自金融壹帳通上市以來,虧損額已經連續四個季度收窄。
  • 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平安金融壹帳通:成了啃老族?
    根據普華永道預測,國內科技企業在2025年的市值可能將會達到40萬億-50萬億元之間。賦能B端是一塊香餑餑,但是也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金融壹帳通更是竭力想在金融科技裡翻出一番浪花。中國平安聯席CEO陳欣穎曾經表示過,「金融壹帳通50%的成本是放在新產品上,如果不做新產品的話馬上可以盈利,但金融壹帳通還會持續進行創新產品的開發和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