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引言:
蔣介石、宋美齡一直都是感情甚篤,然而1943年8月,宋美齡直接住進孔祥熙公館,蔣介石獨居於雲岫樓,蔣介石几次到孔公館迎接,宋美齡始終未歸。這中間發生了什麼事情,抗戰正酣之際,兩人因為何時出現了罅隙。
原來,事情原因絕對是一個意外。
蔣介石有寫日記的習慣,一直筆耕不輟。不料有一天,宋美齡無意之中看到,在日記中,蔣介石對孔祥熙批評有加,對其很多的事情,都表現出了不滿,甚至有想用宋子文,取代孔祥熙的意思。
於是,宋美齡直接住進孔祥熙公館,表示對孔的支持。
宋美齡的舉動,我們要從兩個方面詳細分析下。
從國事上來講,宋美齡錯怪了蔣介石。
眾所周知,1938年,孔祥熙就被指控,在購買軍火中營私舞弊,一度狼狽不堪,差點辭職。
1941年,孔祥熙的行為,在國民黨五界八中全會上,再次遭到質疑,甚至傳出政府要改組的謠言。
1942年,一個「飛機搶運洋狗」的報導,把孔祥熙推上了風口浪尖,大批的學生在街頭來了一場盛大的反孔大遊行。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如果沒有蔣介石的庇護,孔祥熙早就完蛋了。
從蔣介石的內心來講,對孔祥熙是認可的,一是他對蔣介石的命令,言聽計從,二是的確有一定的理財能力。
可是,孔祥熙真的有負蔣介石的眾望,弄的貪腐之名遠播,還縱容家人做生意,囤積、走私發國難財。
從私事上來講,蔣介石並非離不開孔祥熙。
宋子文卸任財政部長之後,才有孔祥熙的風光,並且宋子文以外交部長的身份,在美國爭取到了5億美元的借款,風頭一直很盛。
同時,宋子文還說服了美國、將史迪威撤換,不久將要回國。
按照宋子文當時的聲望,面對一個劣跡斑斑的孔祥熙,他無意是行政院副院長的最佳人選。
那麼,宋美齡為何不幫助親弟弟宋子文,反而幫助姐夫孔祥熙呢!
原來,宋美齡與姐姐宋靄齡感情極深,卻十分不喜歡宋子文。
宋美齡和蔣介石結合之時,宋靄齡、孔祥熙都大力支持,唯獨宋子文唱反調,堅決的反對。另外宋子文,在軍費的問題上,經常蔣介石放生矛盾。
1937年,宋美齡與宋子文,因軍費發生嚴重的衝突,宋美齡聲稱變賣家產,籌集軍費,迫使宋子文籌集軍費。
這樣的關係之下,宋美齡、宋靄齡自然不願意看到孔祥熙下臺,讓宋子文得勢。
另外在史迪威的問題上,也成為雙方矛盾的焦點。
宋美齡、宋靄齡多次面見史迪威,鼓勵,支持他繼續留在中國。並表示,已經勸說蔣介石,只要史迪威願意配合,服從將蔣介石,雙方的合作還能繼續。
經過兩人一個月的努力,史迪威最終同意姐妹兩人的建議,最終史迪威與蔣介石言歸於好。
這個消息對於宋子文來說,簡直是一個晴天霹靂,宋子文怒不可遏,與蔣介石爭執不已,摔門而去。
一個家族內的人事調動,引發了是是非非,影響了史迪威事件的進程,家事影響了國事。
其實,史迪威也不明白,在即將離開中國之際,宋美齡、宋靄齡為何勸說其與蔣介石和好。蔣介石為何也接受這個建議,到底是誰在排擠他,一切都好像是一個謎團,讓史迪威一直都是不明不白。
從收益上來看,宋氏姐妹在史迪威事件傻瓜,成功的掌控了蔣介石的態度,讓史迪威轉敗為勝,沉重的打擊了排擠史迪威的幕後黑手宋子文。
整個事件之中,孔祥熙扮演什麼角色。
除宋子文之外,孔祥熙再無獨守,地位空前的牢固。在這個基礎上,孔祥熙貪念大發,1944年,貪汙1150萬美元公債,一直到1945年案發,蔣介石也無力維護,才辭職了事。
事情的結果是,最吃虧的是蔣介石,最受難的是國家。
1944年,蔣介石與史迪威關係最終破裂,史迪威被撤回。孔祥熙公債案發之後,蔣介石追悔莫及,沒有及早撤掉孔祥熙。
文章總結:
鑑於孔祥熙的能力,蔣介石想要調整人士,可是接替者是宋子文。一個狹小的家族圈子內,產生的衝突、鬧劇,最終讓蔣介石失去了調整國家政策的機會,失敗理所當然。家事、國事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價值體系,蔣介石沒有將其分清楚,反而將兩者混合在一起,將親情、人事置於國家之上,這樣的政權必然走向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