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史學:解決史學的公眾本位問題 發展史學

2020-12-27 中國社會科學網
公眾史學:解決史學的公眾本位問題 發展史學

2016年02月22日 08:14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錢茂偉

字號

內容摘要:推動史學普及,使史學走向公眾,一直是史學界思考的問題。如果公眾史學能建立一套機制化、形態化的史學體系,使史學成為每個人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對每個人都有用,這樣就可以進一步解決史學的功用問題。

關鍵詞:史學;學科;公共領域;歷史學家;職業

作者簡介:

  解決史學的公眾本位問題

    公眾史學:與公眾相關聯的史學體系

 

    推動史學普及,使史學走向公眾,一直是史學界思考的問題。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興起了公共史學。這種公共史學是指在公共領域應用的實用史學,主要涉及三大領域:博物館、歷史遺址、歷史劇製作等與史學關係密切的領域;城市規劃、公共政策制定等公共領域;家族、公司等私人領域。美國公共史學其實仍是史家本位,強調史學的應用服務,目的是在公共領域找到史學的服務對象,而在人人參與、書寫人人方面並不突出,沒有解決公眾本位問題。而我們現在提出的公眾史學,顯然比美國的公共史學走得更遠,是為了解決史學的公眾本位問題。

  從歷史知識的生產來說,無非是代理與自理兩種。幾千年來,人類的歷史服務方式主要是代理制,史學是在職業代理人的執行下出現的,即政府職業史官記錄國家公共歷史,專業史家編纂國家公共歷史。作為國家、政府及其精英的史學可以代理,但民間歷史的記錄與編纂僅有代理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民間歷史太多,無法全部代理,必須人人動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傳統的史學服務,也往往是由職業人生產出成品提供給別人來享受。提供通俗史學產品供普通人來消費,就是通俗普及史學,這在中國有著悠久的傳統。但這樣的史學服務,主動權還是在提供方手中,容易出現偏差,有時難以滿足人們的真正需要。我們常說站在人民立場上從事歷史知識生產,這一想法固然進步,但仍屬代理。到了21世紀的現代社會,我們更要提倡人人參與,自己寫自己的歷史,寫自己認知的時代歷史,這是公眾自理,也就催生出了公眾史學。公眾史學的研究對象是公眾歷史,具體地說就是研究公眾歷史的參與、生產與消費三大活動。公眾史學提出了三大口號:書寫公眾、公眾參與、公眾消費。它由六個分支(公眾歷史書寫、公眾口述史學、公眾影視史學、公眾歷史檔案、公眾文化遺產、通俗普及史學)組合而成學科群。這是一個全方位與公眾相關聯的史學體系。和美國公共史學不一樣,中國公眾史學從某種意義上說走的是梁啓超提出的「民史」之路。梁啓超認為,19世紀以前的史學是「君史」,20世紀以後是「民史」。到21世紀,我們提出的「公眾史學」是民史書寫的專門化與君史成果的通俗化,是兼二者於一體的。

  公眾史學的發展,可以實現史學由小眾參與到大眾參與的轉變。歷史上的史學參與者史官與史家,人數不多,可稱為「小眾參與」,公眾史學則提倡人人參與。美國歷史學家貝克爾說,「人人都是他自己的歷史學家」。這話容易引起歧義,因為在我們看來「歷史學家」是一個崇高的稱號,即便職業史家也沒有幾個人敢自稱歷史學家。但說「人人是歷史認識者」,既是自己歷史的認識者,也是所處時代歷史的認識者,當不成問題,貝克爾的原意也確實如此。人人是歷史認識者,如此人人的歷史認識就得到了肯定與鼓勵,這當然是歷史觀念的一大進步。大眾參與史學的方式,主要有說歷史、寫(編、制)歷史、聽(看)歷史、傳歷史、保檔案、保文物六大方式。這表明,人既是歷史的創造者,同時也是歷史記錄者、歷史享受者、歷史知識生產者。大眾參與的方式使公眾史學成為關乎人類自身活動記錄的學科,關乎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社區、每個組織的歷史證據保存。它是與人人相關聯的一種大眾性的史學活動,可以職業從事,更多的是業餘從事,是一項人人可業餘參加的史學活動,不影響人的正常職業,具有無窮潛力。

  發展公眾史學,可以較好解決史學跟普通人相關聯的問題。有學者提出「史學的關聯性」,思考史學跟哪些人相關聯的問題。如果史學只是跟帝王將相相關聯、與學者相關聯,公眾在現實生活中看不見跟自己相關聯的史學,史學對公眾來說就是沒用的東西。如果公眾史學能建立一套機制化、形態化的史學體系,使史學成為每個人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對每個人都有用,這樣就可以進一步解決史學的功用問題。

 

  (作者為寧波大學教授)

相關焦點

  • 《史學概論》:充分反映史學理論的新發展
    教材大致包括以下內容:第一,闡述什麼是歷史和歷史學,以及它們的區別和聯繫,這是史學概論課程要闡述清楚的基本問題,也是從事歷史學學科學習和研究的首要任務。第二,闡述學習和研究歷史應當堅持什麼樣的科學歷史觀,歷史觀在歷史研究中所具有重要的意義等等。第三,闡述關於研究歷史的方法,以及史書的敘事、議論、歷史解釋和文字表述等方面的問題。
  • 研討會︱學科建設、數位化、課程教育:公共史學的機遇與挑戰
    歷史非虛構寫作要堅守歷史學本位中國人民大學史學理論研究所所長楊念群教授首先進行了主題演講,題目為「公共史學與歷史非虛構寫作」。楊念群祝賀《公共史學概論》的出版,肯定該教材在國內公共史學發展過程中的開拓價值。
  • 【課程專頁】2019-20學年比較及公眾史學課程選課安排
    2019-20學年比較及公眾史學碩士課程將於九月份開始。本學年將提供19門不同領域的課程,以供同學選修。
  • 《史學月刊》前主編:文風問題,已經成為史學發展中的突出問題
    主要從事史學理論與秦漢史研究。來源:《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期,第113-120頁————縱覽當代中國史學,文風問題已經成為史學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史學著述體例的教條死板,語言文字的佶屈聱牙,材料徵引的連篇累牘,文氣的窒礙不暢,窒息了史學論著的生命力,極大地影響了史學作品的社會化傳播。
  • 綜合性史學刊物《南開史學》復刊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陳欣然 通訊員 王希) 一份綜合性史學刊物《南開史學》,在停刊23年後於2018年4月宣布復刊,現面向國際學術界徵文,接受中、英、日文稿件,實行全面匿名評審制度,每年兩期,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 誰擁有歷史 ———美國公共史學的起源、發展與挑戰
    這個問題之所以引起如此激烈的交鋒,因為它涉及一個重要的問題:誰書寫的歷史能夠進入公共教育體制、並作為公共領域的知識傳播到包括中小學生在內的大眾。這是一個政治問題。正如格拉斯伯格所說,公共史學所代表的不僅是關於歷史的看法,也不僅僅是關於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關係,它代表的思想涉及「公共」概念本身的定義,涉及「一個政治社會中不同群體之間的關係」。
  • 人民日報學苑論衡:推動中國史學史學科繁榮發展
    中國的史學很早就產生了,但研究史學發展過程和規律的專門學科即中國史學史的產生卻不到百年時間。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中國史學史學科不斷發展壯大,取得許多重要學術成果。
  • 喬治忠|中國史學的起源及早期發展考析
    關於中國歷史學起源的探索,是一個涉及面較廣而又相當複雜的學術問題。為配合與強化上文的論點,這裡有必要對史學起源的其他說法予以簡要的辨析。解決了中國上古史學發祥的機制與時間,從而直接導出的一些學術啟示,也有必要作出初步的闡釋。1.我們來辨析一下幾個關於史學起源的說法。其一,神話傳說不是史學之源。
  • 史學方法的示範與臨摹
    在大學教書的人,「方法」是常被學生問及的問題。在我們史學領域,我知道不少學生都想獲得某種可以概括抽象出來的「方法」,以為學會了即可治史。
  • 訪談︱楊祥銀:現代美國口述史學的發展歷程
    【編者按】現代口述史學(oral history)是20世紀中葉在美國率先興起並發展的研究方法與學科領域,其標誌性事件是1948年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研究室的創建。經過60多年的發展,口述史學已經被廣泛應用於人文、社會與自然科學等領域。美國現代口述史學是如何發展起來的?有哪些口述歷史項目值得關注?
  • 嚴耕望與「科學化史學」(上)
    摘要:中國新史學的發展主流是「科學化」,儘管「科學化」的內容和準則因人而異、與時俱變;但就一門學科的自主性而言,史家在廣泛吸取科學的長處,把史學建設得更為「科學」的同時,又必須不斷尋找史學的獨特領域和功能,以與其他科學劃清界限以免被反主為客甚至越俎代庖。關於新史學的「科學化」取向及來自其批評者的反動,前人已多有研究。
  • 史學「竭澤而漁」面臨急功近利挑戰
    今天,這一堅固的理念卻遇到了強烈的挑戰:第一,竭澤而漁費時長、出力多,但收效微,這符合時代快速發展的需要嗎?第二,若澤為較小的坑塘,尚能窮竭;若澤為巨湖大海,又怎能窮盡?如清史研究者窮畢生之精力也無法讀完清史的全部史料。況人生如白駒過隙,面對汗牛充棟之史料,怎不讓人慨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第三,史料之澤永遠小於過往真實歷史之澤,竭澤之後得到的史實之魚因而總是部分的、片段的。
  • 孫衛國 |《朝鮮王朝正祖時期的官方史學研究(1776-1800)》序:《朝鮮王朝正祖朝官方史學的特色》
    儘管梁啓超、金毓黻等都注意到中國古代官方史學問題,而對此展開全面系統的研究,則主要是由南開諸位先生推進的。在先師楊翼驤先生指導下,喬治忠教授的博士論文《清代官方史學研究》(臺灣文津出版社,1994年)打開了這個領域的研究之門。
  • 菲律賓史研究中的殖民史學
    1521年麥哲倫到達菲律賓以及隨後長達300多年的西班牙殖民統治不但徹底改變了它的歷史發展道路,也給它帶來了與先前不同的歷史編撰模式。美國殖民統治雖然與西班牙有所不同,但在菲律賓歷史書寫上並沒有太大改觀,殖民史學的本質基本上是一致的。菲律賓獨立後,歷史學也經歷了一個劇烈的非殖民化過程,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民族主義史學。
  • ...新時代中國史學繁榮發展新局面——「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歷史...
    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歷史科學的重要論述,繼承弘揚中國史學優良傳統,在理論創新、經世致用、學科融合、服務公眾等方面下功夫,推動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本報今天刊發部分與會專家學者發言摘要。
  • 孫衛國:朝鮮王朝正祖朝官方史學的特色
    儘管梁啓超、金毓黻等都注意到中國古代官方史學問題,而對此展開全面系統的研究,則主要是由南開諸位先生推進的。在先師楊翼驤先生指導下,喬治忠教授的博士論文《清代官方史學研究》(臺灣文津出版社,1994年)打開了這個領域的研究之門。
  • 文化學及中國文化史學
    20世紀70年代後期,馮天瑜遇到一次選擇專業的機會,經再三權衡,他決計以冷熱適度、虛實相濟的歷史研究為業,跨入史學之門,自1979年開始,任教於武漢師範學院歷史系(今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由於目睹近三十年史學研究偏重於政治史和經濟史,而文化史久遭冷落,自己又對文史哲均有涉獵,且稍長於綜合,馮天瑜便選擇總攬諸觀念形態的文化史作為專攻——此時尚在全國性的「文化熱」興起之前四五年。
  • 饒宗頤對史學正統論研究的學術貢獻——《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發微
    正統觀念或明或暗地存在於上古歷史中,經過早期歷史學家如《春秋》作者(一般認為是孔子)的借鑑和整理,成為正統理論,再經理學盛行的北宋時代的史學家(如歐陽修)的發展和完善,而成為有體系的歷史觀念和史學理論。
  • 新書:王爾敏《史學方法》
    史學方法¥48.00作者: 王爾敏著發布日期:2018-04-12中圖分類法:K092版次:1-1
  • 臺灣五十年來「史學理論」的變遷與發展:1950-2000
    與上述論點不同,王晴佳的「臺灣史學」是指臺灣歷史研究的總體,王文大致將臺灣史學的變遷與發展分成:一、初創時期: 1 9 4 9-1 9 6 0 ,二、發展時期: 1 9 6 0-1 9 8 0 ,三、解嚴: 1 9 9 0-1 9 9 9 。王文除持續強調臺灣史學與中國近代史學傳統(史料學派)的歷史淵源之外,更強調冷戰政治環境,促使臺灣與中華文化更形緊密,及美國基金會的支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