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你什麼時候會死?」當孩子突然問到生死,父母該如何應對

2020-09-29 李中瑩

我們常常說,「孩子無條件地愛著父母。」這話沒錯。

但是,愛從來不是獨立存在的。

孩子對父母,一直都是有愛也有恨、愛恨交織的。

所以,今天我們想聊聊孩子對父母的「恨」和「攻擊」。

01

下面是來自一位國外心理治療師跟他兒子的有趣互動。

某一天,兒子突然問,「爸爸,你什麼時候會死?」

這個爸爸聽了,心裡一咯噔。

一般來說,當孩子問父母關於「死亡」的話題,多半是擔心父母有一天會離自己而去,是這個孩子可能有不安全感,想要確認自己的生活是安穩的、牢靠的。

但是,這位心理治療師從兒子的眼睛中,同時還看到了一絲絲期待。他感受到了兒子的問題背後藏著的競爭意味。

什麼意思呢?這裡我們得要解釋一個名詞,叫做俄狄浦斯

孩子3~6歲期間,進入一個很特別的階段。他們此時已能辨識男女性別,並開始出現男童以父親為競爭對手而愛母親的現象,這現象稱為戀母情結,同理,女童以母親為競爭對手而愛戀父親的現象,則稱為戀父情結。

顯而易見,這個階段的孩子真正發現了「爸爸、媽媽、我」之間的三角關係。若是男孩,可能會和媽媽親密,有排斥爸爸的傾向;女孩則和爸爸親密,有排斥媽媽的傾向。

對此,我們的建議是:父母二人以夫妻關係為重,親子關係為次,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才是一起的,這樣更利於孩子的成長和心理健康。

同時,面對孩子對於性、性別角色的探索,父母要予以接納。

那麼我們回到開頭那個小男孩的問題。

孩子問爸爸,你什麼時候死?背後肯定有愛和依戀,但同時,也有「我什麼時候才能夠取代你(在媽媽心中)的地位?」這樣一層意思。而同時,因為他愛著父親,所以又對自己有這樣的想法而感到內疚自責。

這時候,父親應該怎麼回應他呢?那位心理治療師給了一個示範回答,即跟兒子說,「我總有一天會死的,但我想這一天不會那麼快到來。」

仔細體會一下這個回答當中的深長意味,寥寥數字,滿足了兒子所有的顯性和隱性的需求,潛臺詞是:「兒子你放心,你總有一天會比父親強壯,會取代父親的權威地位;但你也不用擔心,爸爸還會陪你很長一段時間。」

上面這個小故事,就是典型的「俄狄浦斯期」孩子身上會發生的,與父母之間既依戀又對抗、既愛又恨的表現。

說起來,孩子對父母都是又愛又恨的。而做父母的,能夠確保整體上為孩子提供一個有愛的成長環境,並能夠接住孩子的恨意,而不是去報復孩子,非常重要。

我們仍然以上面這個孩子的問題為例。

假如父母自身力量不足,當孩子問出:「爸爸,你什麼時候死?」爸爸惱羞成怒,批評孩子亂說話,那麼這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報復。是把自己放到了跟孩子同一個位置上,沒能夠容納孩子話裡話外隱含著的死亡焦慮,以及競爭意味的試探。這就不利於孩子的安全感建構,以及未來競爭意識的發展。

這樣的孩子,他早就被自己的父母打蔫兒了,你要他如何敢去跟外部世界的其他對手競爭呢。

02

這個心理治療師父親跟兒子之間發生的小故事,或許你覺得不常見。但是下面這些情形,你可能經常會遇到:

因為一件什麼小事,孩子可能就會很生氣,並且咬牙切齒地衝你放狠話。比如:「我就不聽你的,我就是討厭你!」「臭爸爸!」「壞媽媽!」「我恨你」「你去死」……諸如此類聽起來刻薄又冷酷的狠話。

我敢打賭,絕大多數孩子和父母都說過類似的話。

不止是放狠話。有時候孩子還會上來咬你,甚至衝你又踢又打。

前兩天,一個媽媽吐槽說:

我家3歲半的丫頭真是氣壞我了!我跟她說,不能繼續在外頭玩了,得要回家了,她直接拿奶兇奶兇的眼神瞪我,還衝上來打我。她呼了我一巴掌後,我乾脆回了她兩巴掌。她疼得直哭,可是我覺得該教的道理得讓她知道。如果打別人,就有被打回來的可能。不然這以後還得了?

說實話,對此我不敢苟同。

孩子3歲開始,是該教他們學習規則規範了。但是暴力絕對不是教會孩子規矩的好辦法。暴力只會生出暴力。

尤其是面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你覺得很沒面子,很憤怒,於是你就借懲罰的名義去撒火、洩憤,這就不叫管教,而叫報復。

報復不是在解決孩子的問題,而是面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父母體驗到了不愉快,感覺到權威被挑戰,或者自己心裡某個點被戳中,所以要教訓教訓孩子。

反正就是你打我一拳,我就得咬你一口解恨。

如前所述,當我們去報復孩子,我們其實就把自己降為一個兒童。

所以,當感受到孩子的攻擊和恨意,請一定不要被情緒帶跑了。

首先,請接受那樣一個愛恨交織著的孩子!那才是一個完整且鮮活的生命的樣子。

在孩子攻擊我們的那個當下,確保孩子不傷到別人&自己的前提下,淡定地把TA帶到一個安靜的角落,陪TA平復情緒,爾後再跟孩子就事論事不遲。

這樣被父母接納和涵容的孩子,以後的人格才可能發展得更健全,也更強大,因為孩子早早就從父母這裡明白了:

  • 不管什麼事讓我感到難過或高興,我都能自由地把它們表達出來;
  • 我不必為了取悅誰而面帶笑容,我也不必為了別人的需要去壓抑我的煩惱和憂慮;
  • 我可以生氣,沒有人會因此死去;
  • 當你傷害了我的感情時,我可以大發雷霆,生活也不會因此停擺;
  • 我會有需求,有情緒,會苦惱,會犯錯,但是我很好;
  • 我擁有活潑潑的生命力!

03

當然,對上面那位「回女兒兩巴掌」的媽媽,我還想提醒的是,你這還早著吶!等孩子大一點,你會感受到更多來自孩子的攻擊和恨意。

比如知乎上一位媽媽很傷感地吐槽說:

我開始討厭自己的孩子了,帶她太難。為她做的所有她都視而不見,享受的理所當然。她已經10歲了,從小道理講到大道理,愛她,鍛鍊她,哄她,陪她,所有能做的我都做了,一直在找適合教育她的方式,她還真像白眼狼,不順她的心就是恨我,我覺得我心真的千瘡百孔了……

到了孩子9歲前後(進入青春期門檻)開始,很多父母會發現,孩子日益變得不那麼好相處了,再也不像小時候那麼軟萌可愛。

其實孩子心中也困惑。他們仍然像孩童時期一樣愛父母。如果父母身體健康方面出現一些狀況,孩子其實也會很緊張;如果父母出現爭吵,孩子其實會豎著耳朵聽。但是,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間,就是會互相看不順眼。

要命的是,這種「不順眼」還是無解的。就是說,不要奢望你跟孩子之間的關係能夠重回和諧狀態。

此時此刻,你跟孩子之間的這個彆扭,這個不舒服,這個愈發明顯的「恨意」,其實是一個必須的恨,必須的不舒服,必須的看不順眼。

因為這個不舒服,是孩子成長的動力。它是讓孩子成長,並一點點離開家的能量。

我們可以反過來想一想。假如一個孩子都十多歲了,還覺得全天下就自己家裡最舒服,就待在父母身邊最快樂,整個外部世界的吸引力都比不上自己家和自己爸媽,那就壞事了。

這個孩子可能永遠都不會離開家了。

更沒必要長大。

這樣也太可怕了。

所以,我想說的是,孩子對父母的那個攻擊和恨其實是一直存在的。孩子越長大,他們對父母的恨和攻擊可能就會越明顯。而且,這份恨意跟攻擊,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

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去做一個哀悼,哀悼一個「我們的確開始變老了,孩子沒那麼需要我們了」的事實。

然後試著接納,並且給予祝福。

相關焦點

  • 「爸爸,你什麼時候死?」孩子問完這個問題,一旁的父親陷入沉思
    進入2020年以來,一場疫情讓各個國家各個地區的人都面臨到了生死的問題,人們在大環境中開始深度地思考,生下來活下去成了大多數人的信條宗旨。這一年的目標的確是艱難,不過圍繞著生死的話題大人們往往對孩子閉口不談,其實中國父母對孩子最缺的指導就是死亡教育。
  • 當孩子問:「媽媽,你會死嗎?」父母如何向孩子解釋「死亡」
    今天看到一段話,大意是:女主的外婆去世了,她女兒還沒到4歲,因為沒有參加過,所以也沒有讓她去,但小孩子還是知道了,有一次突然問她:「為什麼姥姥會死?」因為家中長輩的過世,會激發孩子對於失去父母的恐懼,會激活這種分離的感受,可能就會想起曾經某次爸爸媽媽離開自己的感受。這時候,小孩子問這個問題的時候,父母其實需要回答的問題是:「媽媽,你會離開我嗎?
  • 孩子問「媽媽,你會死嗎?」你該如何回答?
    沒想到,他卻猝不及防地問了我一句:「媽媽,你也會死嗎?」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問過類似的問題,關於死亡,他們有著同樣的困擾和擔憂。在《經典永流傳》節目中,胡可對兩個孩子說:「有一天爸爸媽媽可能老了,不可能永遠陪伴在你們身邊……」胡可還沒說完,小魚兒突然插話問:「那要是老了的話會不會死?」
  • 3歲的娃娃突然問起生死問題,我該如何回答?
    我一看,原來是小金魚翻白肚皮,隨口說了一句:小魚死了。「什麼是死了?」「我們會不會死啊?」「死了會去哪裡呢?」我突然啞口無言。如果有個小天使一樣的孩子,滿臉疑惑地問你生死問題,你又該如何回答呢?回到開頭的故事,為人父母,該如何對孩子進行生死教育呢?
  • 「爸爸,你什麼時候死?」家庭的這個禁忌,早該打破了!
    最後的話《摩登家庭》裡有一集,4歲的Joe問Jay「爸爸,我會死嗎」,Jay卻滿不在意地回答:「不會。過去人們大概只能活到二十幾歲,現在依靠科技的力量,有機會能活到200歲、300歲,甚至更長。」過了幾天,孩子撐著雨傘模仿降落傘的樣子,準備從樓梯上跳下去,媽媽Gloria阻止他,他卻說:「爸爸說我會永生的。」
  • 問答 |孩子問我死了你們會怎麼辦,作為父母該如何回應才恰當?
    ,如果我死了你們會怎麼辦,你和爸爸會不會更快樂些?其實這個時候孩子是在試探父母,我在你們心裡到底是什麼位置,究竟重不重要。如果媽媽說你死了,我也不活了,爸爸也會去跳樓,或者說爸爸、媽媽、姥姥、姥爺、舅舅那麼愛你,
  • 人們忌諱談論生死,但不能不跟孩子說,父母該如何跟孩子談生死?
    和孩子的性教育一樣,中國的家長同樣不擅長死亡教育,傳統的中國家長,羞於和孩子談性教育。不跟孩子談論生死,則是出於忌諱、甚至是害怕。怎麼給孩子解釋死亡,也一直困擾著不少家長的問題。其實中國父母對孩子最缺的指導不僅是性教育指導,還有死亡教育。
  • 孩子問媽媽「你什麼時候會死」時,怎樣回答才能讓孩子安心
    一、為什麼孩子會問「媽媽你什麼時候會死」?網上有個關於兔子買胡蘿蔔的笑話,想必很多人都聽過。故事是這樣說的:兔子去雜貨店問老闆,店裡有沒有100根胡蘿蔔,老闆回答沒有。第二天和第三天兔子再問有沒有100根胡蘿蔔,老闆回答沒有,第四天,兔子跑去問老闆同樣的問題,老闆回答有,於是兔子說「我要1根胡蘿蔔」。
  • 「爸爸你什麼時候死?」當孩子這樣對你說話,你的回答很重要
    某一天,兒子突然問,「爸爸,你什麼時候會死?」這個爸爸聽了,心裡一咯噔。一般來說,當孩子問父母關於「死亡」的話題,多半是擔心父母有一天會離自己而去,是這個孩子可能有不安全感,想要確認自己的生活是安穩的、牢靠的。但是,這位心理治療師從兒子的眼睛中,同時還看到了一絲絲期待。他感受到了兒子的問題背後藏著的競爭意味。什麼意思呢?
  • 葉一茜不敢跟森碟談論生死,專家:過度保護會破壞孩子內心免疫力
    人的一生也會遇到各種變故,有的壽終正寢,有的疾病而亡,有的意外而死,誰也不能預估未來。如果有一天,孩子最愛的親人離世,該如何告訴孩子呢?直接告訴孩子怕他無法承受,不告訴孩子又瞞不了太久!《親愛的小課桌》中,葉一茜也談到不知道該怎麼跟女兒談論生死,很是困惑。
  • 「媽媽你什麼時候死」:孩子說這句話時,你的反應很重要!
    這就造就了孩子在死亡教育方面的空白,他們對死亡毫無概念。記得朋友和我說過這樣一件事:孩子問她:「媽媽,你什麼時候死啊?」朋友聽見十分生氣,不由分說地揍了他一頓。後來她才知道,原來娃看見好朋友家的小貓咪死了,十分傷心。繼而聯想到她也會死去,想要做些什麼來避免這件事的發生。
  • 「爸爸媽媽,什麼是死亡?你們會死嗎?」
    「爸爸媽媽,什麼是死亡?你們會死嗎?」還有網友表示死亡教育應該被普及當孩子問我們關於生死的問題我們到底該如何回答?▼你認為對孩子來說死亡教育有必要嗎?在你小的時候,或者你的孩子,有問過你這樣的問題嗎?「爸爸媽媽,什麼是死亡?你們會死嗎?」你當時收到的回答,或者你對孩子的回答還記得嗎?
  • 媽媽,你什麼時候死。是什麼讓孩子說出這樣的話
    看到這個標題,你的心裡(其實是我的心裡)會不會已經有點「我的天呀!怎麼可以說出這種話」、「為什麼要這樣子說?」、「想打這個孩子一頓」的想法呢?以我的教訓告訴大家,現在的想法太天真了。安寧《媽媽,你什麼時候死》
  • 孩子問「我是從哪裡來的」,你該怎麼答?
    孩子四歲之後幾乎都會問父母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我是從哪裡來的」?很多父母突然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會有些措手不及,心裡想孩子怎麼會問這樣的問題呢?有些父母在反應過來之後希望能從科學的角度給孩子解釋一下這個問題,當然也有很多父母會選擇躲閃或者回應的很模糊,或者乾脆隨口編一個答案應付過去,除了關心自己從哪裡來,孩子還會對一些更具體的問題產生好奇,比如父母什麼時候會生寶寶,或者寶寶和父母之間是誰選擇了誰等等。我就曾經聽幼兒園的老師跟我說過她和一個班上叫喬喬的小朋友有這樣的對話,喬喬問老師:「老師,你有自己的寶寶嗎?」
  • 3歲女兒問:媽媽,我死了怎麼辦?幼兒生死觀教育,其實無需焦慮
    有一天,清歌兒突然問我:媽媽,我死了怎麼辦?你就見不到我了。我有點吃驚,反覆確認了兩遍,才確定她問的真的是這個問題。她才3歲5個月,竟然問到了生死?對此,我很意外。當孩子突然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或許只是出於好奇、探索,但也可能是遇到不開心的事情,聯想到了「死亡」,就覺得兩者有相通的感情,所以才問。前段時間《中國機長》大火,我們在家看,孩子就跟著看。看完她就哭了,說:媽媽以後不要出差了。我問為什麼,孩子說:出差就要坐飛機,坐飛機很危險,摔死了怎麼辦?
  • 「小小年紀總說什麼死!」當孩子向你問及生死,請正確和他談死亡
    我說,你的姥姥還在呀!維尼問:那你的姥姥呢?我說:去世了。維尼問:那我的姥姥也會去世嗎?我說:會的。維尼又問:那我的姥姥什麼時候去世呢?我的一個前媒體同行姐姐,在她的博文中講了這樣的一個故事:她學生的孩子大臉貓,曾經問他的媽媽:「媽媽你什麼時候死啊?」四五歲的孩子,小腦袋瓜裡會冒出,各種奇奇怪怪的問題,諸如「為什麼鸚鵡會說話?」、「住在地球另一端的人應該是倒立著,為什麼不會掉下去?」、「鮮紅是什麼樣的紅?」
  • 「媽媽,你會死嗎?」當孩子提及死亡問題時,我這樣給孩子解釋
    可是昨天晚上在給他講故事的時候,他忽然抬起頭來問我:「媽媽,牙牙為什麼會死?」我說:「因為他年齡已經太大了,身體越來越差,醫生也沒有辦法幫他了」。他又問我「牙牙死後去了哪裡?」我遲疑了很久,一時不知道該如何跟他解釋,後來只能用植物落葉歸根的道理跟他解釋,他後來又問了我一句:「媽媽,你也會死嗎?」
  • 「媽媽你什麼時候死」:孩子說這句話時,你的反應很重要
    作為父母,我們當然希望孩子能夠一生平安,正如黃雨蒙父親所說的一樣,孩子是上天賜予我們的禮物,應當好好珍惜。但世事無常,我們無法守護在孩子身邊一輩子,又該如何避免類似的悲劇呢?這就造就了孩子在死亡教育方面的空白,他們對死亡毫無概念。記得朋友和我說過這樣一件事:孩子問她:「媽媽,你什麼時候死啊?」朋友聽見十分生氣,不由分說地揍了他一頓。
  • 「死亡是什麼?」如果孩子這麼問你,你會怎麼回答?
    當我爸爸第二天清晨過去看她的時候,奶奶已經口吐白沫,撐著最後的一絲氣息,看了我爸爸最後一眼。完全想不到,我的奶奶竟然會選擇以這樣的方式離開,所有人都哭到崩潰,她殘忍地奪走了子女最後病床盡孝的機會。我原以為,這樣的經歷已經足夠讓人痛苦悲傷了吧!直到2014年我的堂哥出事。
  • 孩子秒變十萬個問什麼,新手父母該如何應對?
    最近被家裡的大寶搞得很崩潰,原因就是他沒完沒了地問問題。送他上學的路會問,接他回家的路上也會問。就連原本晚上的親子時間,也變成了大型的問題解答現場。我相信很多媽媽都有這樣的經驗,在孩子4∽5歲的時候,原本很可愛的孩子突然就變成了「小話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