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友@一個男人在流浪 (海洋、海洋生物 話題的優秀回答者,15000+贊同)
我一直認為,用人類價值觀衡量其他生物的方式是不妥的——「聰明」「愚蠢」之類的,不應該是用來形容生物習性的詞彙,任何一個物種能走到今天,都是與自然環境頑強鬥爭的結果,這些偉大的生命歷程不是用來給我們這樣輕率評判的。
對,我說的就是輕率評判,你覺它們蠢,只能說明你對這些看起來蠢的習性並不了解,更不能明白它們存在的現實意義。
首先說一下這種話題裡必然會存在的主角——狍子。經常看到很多朋友解釋傻狍子的「傻」字是因何而來,那有沒有想過它為什麼叫做「狍子」?
我們中國分布的「東方狍」,在冬春季節,必須要面臨一個事關生死的問題:如何禦寒?
由於分布區域大多在緯度較高的地區,冬季大雪封山,寒風呼號,狍子很難覓食到足夠的食物來抵禦嚴寒。這甚至逼得孕期的雌狍子必須暫停胚胎的發育才能應對!
為了儘量減少能量消耗,狍子會找一個視野相對開闊(方便發現天敵和快速逃離)、植被茂盛(這裡的「茂盛」並不是夏天時那樣的鬱鬱蔥蔥,而是有足夠的枯草、樹枝條組成屏障來抵禦寒風)、光照充足(儘量補充熱量)、積雪較淺(儘量節省體力)的地方,用蹄子刨出一片裸露的土地(避免直接趴在雪地上進一步流失熱量),這叫做狍子的臥息地。這就是「狍子」的得名來源。
而一旦在此時遭到天敵的攻擊,狍子會很快四散跑去,但不會跑太遠,因為它的叢林生活環境與東非大草原、內外蒙草原截然不同。這裡的天敵——比如豹、猞猁、虎,都不會像草原上的狼群一樣長途奔襲緊追不捨,如果一次偷襲不成,天敵就會果斷放棄,再去其他地方尋求機會,狍完全沒必要撒丫子狂奔幾公裡,而跑開一段距離之後,它就會回頭警戒,如果確信安全,甚至會再回到來之不易的臥息地裡去。
但是和以往的天敵不同,人類的捕獵方式截然不同,人類會長距離地追蹤狍,也會守在狍的臥息地等候,前者使得狍子「跑開一段——回頭警戒」的模式完全失效,讓人有了狍子「傻到不會逃跑,回頭看」的印象。此外,長距離的追擊會使得本已經營養嚴重不足的狍體力不支倒地,造成「把頭埋在雪裡,以為獵人看不到它」的印象。
要知道,東方狍和西方狍的分布極為廣泛,從北歐到東北亞到處都有。能在這麼寬闊、自然條件這麼嚴酷的區域裡存續至今,這怎麼可能是愚蠢的物種?但是時至如今,曾經數量眾多的狍卻不斷受到棲息地破壞、過度捕獵的影響而頻遭危機,這是因為它的愚蠢造成的嗎?
再說渡渡鳥、鴞鸚鵡這樣的島嶼生物。
由於生活環境狹小,這些生物往往在有限的分布區域內演化出高度的適應性,比如鴞鸚鵡,雖然已經失去了飛行的能力(是唯一一種不會飛的鸚鵡),但是這是因為「不會飛」最有利於其生存——在它生活的紐西蘭地區,缺少陸地上的哺乳類、爬行類天敵,而空中卻有猛禽威脅,那麼躲在茂密叢林的地面上就是最安全的策略。
相應的,幾維鳥在紐西蘭從岡瓦納古陸剝離出來之後,還保持著基本的飛行能力,來到紐西蘭之後,此地已經被它的親戚——恐鳥佔據,殊途同歸,恐鳥搶佔的是大型陸地生物的生態位,依靠巨大的體型來對抗天敵巨鷹,而幾維鳥搶佔的也是小型生物的生態位,依靠在夜間活躍於叢林中來躲避空中威脅。
與鴞鸚鵡、幾維鳥不太一樣,渡渡鳥生活環境裡,空中天敵也比較少,但模里西斯的雨旱季分明,這樣的自然選擇使得體型更大、儲存更多脂肪的個體更能存續下來。一方面是越來越大的體型,一方面是完全沒有必要再維持高能量消耗的飛行,兩種自然選擇導致了其逐漸喪失飛行能力。
人家原本憑藉著晝伏夜出,或完善的保護色,巧妙地躲過了空中威脅,高度適應著當地環境,可謂演化的非常成功,何蠢之有?
但這些孤島相繼被人類發現、殖民,由此帶來的快速又劇烈的變化,遠遠超出這些生物所能適應的能力,由於人類的直接捕殺,或人類帶來的豬、貓、鼠、鼬的威脅,就成了這些鳥類原本無需擔心的「陸地天敵」威脅,而另一方面來說,由於島嶼普遍不大,人類活動更容易影響到整個種群,島嶼生物往往會很快走向徹底滅絕。
實際上,16世紀之後的大滅絕過程中,損失最為慘重的就是島嶼生物。而同樣的道理,當代的許多生存環境被大大擠壓的生物,也更容易走向滅絕,比如已成往事的白鱀豚,比如差點因為一場春雨團滅的高鼻羚羊,比如正因為江蘇填海而受到嚴重威脅的勺嘴鷸。
再說像澳洲有袋類,和北美的一些大型哺乳動物。
新大陸不比孤島,有足夠多樣化的生態環境來孕育大型生物,有袋類在澳洲繁衍昌盛,而北美更是馬、駱駝等大型哺乳動物的故鄉。
圖源:pixabay.com
相比於非洲、亞歐的原生生物,這些新大陸生物在演化過程中並沒有接觸過智人——也就是我們。它們並沒有辨識人類威脅的能力,也沒有伴隨著人類捕獵技巧的不斷增長同步演化出躲避的能力,這就使得它們在與人類的前期接觸中顯示出顯著的「不怕人」的特徵,這一點在例如渡渡鳥這樣的島嶼生物上也非常顯著。
而即便是有袋類填補了幾乎所有生態位的澳大利亞,許多有袋類生物已經演化出了對有袋類捕食者(比如袋狼)的規避能力,但隨之而來的環境巨變依然超出了它們所能承受的水平,兔類泛濫擠佔了一些小型有袋類的生存空間,為了防治兔災引進的狐狸、貓,反而更容易捕獲這些原生生物。
而在自然界中,如果某種天敵數量增多,被捕食者大量減少,一定會反過來又影響到天敵的種群規模,兩者總是在一個動態平衡之下。
但由於人類社會的技術爆發,農業和醫學的發展,養活和延續了更龐大的人口,更先進的捕獵工具的運用也極大地增強了人類獲取自然資源的能力,即便是與人類相伴多年的亞非歐原生生物都陷入了快速滅絕的漩渦,更不用說這些毫無準備的新大陸生物了。
因為皮毛貿易而迅速滅絕的圖拉克袋鼠
我們可以看到,在人類活動影響來臨之前,這些生物的種種看起來好像很蠢的行為,在漫長的演化道路上都有著巨大的實用意義,正是憑藉這些習性,生物完美地適應了當地環境,使得它們能在寒冷的林海,匱乏的孤島,貧瘠的戈壁,頑強地生存著。
但是到了今天,我們擁有了足夠強大的對環境的影響能力,並藉此驅使欲望肆意橫行,不僅給這些生物帶來了威脅,也同樣在破壞著我們自己賴以生存空間,所以到底是誰愚蠢?
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在消費完了這些動物後,大家在開心一笑,強化了對動物們的固有錯誤印象,卻沒有人去深究這些動物真的是像這些答案這樣,把自己蠢死的嗎?
鯨頭鸛
先說結論,鯨頭鸛在自然界中是一種強大的動物,而非視頻裡展現的那種蠢萌。
<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f2d3fc581d1c93babbec6af3dbbadae9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800"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2.zhimg.com/v2-7c9258050eab0ae6a5ab3c1f1f51dc8d_b.jpg"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f2d3fc581d1c93babbec6af3dbbadae9_r.jpg"/>
雖然它長這樣
<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e093f24129f3327366359ad728997a30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50" data-rawheight="435"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4.zhimg.com/v2-aea7f2cd716a1ffe223f4b87bda8c217_b.jpg" width="65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e093f24129f3327366359ad728997a30_r.jpg"/>
對比一下,確實還蠻像的
<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0c1d2f33b4b20e67a660b8a86256b3be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788"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4.zhimg.com/v2-fcf8507a4dba1f722684316ce112642b_b.jpg"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0c1d2f33b4b20e67a660b8a86256b3be_r.jpg"/>
鯨頭鸛二十釐米的鳥喙可是是針對 40+釐米的肺魚的,試想一下,大家拿釣大魚的魚鉤,能夠很輕易地釣到小魚嗎?
<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e22116fa67a830eb181cf3efd953f00a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600"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1.zhimg.com/v2-c3f8136a66a235482faf72d5b1b6144c_b.jpg" width="9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e22116fa67a830eb181cf3efd953f00a_r.jpg"/>
這才是人家野外的食譜,看看這魚是不是大多了。
事實上,鯨頭鸛可是非洲大陸上較為頂層的掠食者,並且是鱷魚的天敵,它們大量捕食肺魚等底棲型魚類,並且經常捕食小鱷魚。
<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61fad25aa2a41448cd4f6b1d62ede9d1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444"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2.zhimg.com/v2-72c083682281b1698d028e04f0b2cdb1_b.jpg"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61fad25aa2a41448cd4f6b1d62ede9d1_r.jpg"/>
這幅畫反映了鯨頭鸛的食譜
現在,大家還覺得它們是被餓死的嗎?
鯨頭鸛的捕獵模式,保持靜止,發現目標後猛地向前撲擊。用大嘴從泥沙中將魚刨出來。
還有另外一些匪夷所思的動作是飼養在動物園的飼養環境並未滿足鯨頭鸛的需求,導致了它們的行為異常。這其實是一種心理疾病,在很多飼養在人工環境的動物中都會出現,通常發生在生態鏈地位比較高的物種身上。
它們數量減少主要的原因是棲息地被人類佔據和破壞,而不是因為它們的生存能力有問題。
墨西哥鈍口螈
<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fe51ba761f915cbdebf0edf77b7b07d1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77" data-rawheight="539"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4.zhimg.com/v2-796c8625fd8c206a0985bd8979414aaf_b.jpg" width="677"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fe51ba761f915cbdebf0edf77b7b07d1_r.jpg"/>
這個更簡單了,為什麼墨西哥鈍口螈(六角恐龍)接不住魚糧呢?因為它們是吃活食的……它們是吃活食的……吃活食的……活食。
因為不適應人造的魚糧而接不住食物,你們認為它們是蠢死的嗎?
蜜罐蟻
<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6fc9ab4f581b32e70923dbb44ee93d68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85" data-rawheight="753"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2.zhimg.com/v2-19ba4388b599d02cd07aad82a7666a59_b.jpg" width="685"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6fc9ab4f581b32e70923dbb44ee93d68_r.jpg"/>
研究螞蟻更是在下的本行,在這個星球上生活了數億年的螞蟻,確實是生存得最成功的物種之一。
而澳洲的蜜罐蟻,更是以它們高度特化的習性,成為了在沙漠裡這樣的極端炎熱氣候下成功生存下來的物種之一。
首先,沙漠地區水分稀少,蜜罐蟻很難得到穩定充分的食物供應,在一年裡少數的雨後,植物才會分泌大量的花蜜,這時候食物又會過剩。那麼蜜罐蟻是怎麼解決在沙漠中的生存問題呢?
於是蜜罐蟻的工蟻之間會分化出一些貯蜜蟻,專門負責儲藏花蜜。蜜罐蟻中只有身材高大的工蟻才能勝任這樣的工作,具體選拔機制尚未研究明白。這些工蟻專門負責在蟻巢裡的房頂吊著不動,等著外面的工蟻在雨後大量收集花蜜,然後餵給貯蜜蟻來儲藏起來。直到環境回歸惡劣的時候,再慢慢地靠這些工蟻的儲藏來維持生活。而沙漠裡的高溫問題,它們通過將蟻巢挖得很深來獲得合適的生活溫度來解決。
至於前面答案裡說的吃得撐到死,完全是主觀臆斷,是不存在的。
這樣一種優秀的物種,靠著演化慢慢地適應了沙漠的惡劣環境,你們覺得它們是蠢死的嗎?
<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1bda8ef8c43a2504faf472f67a8a37df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599"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2.zhimg.com/v2-ddb74023aecc142d63b95f2e817897f1_b.jpg" width="9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1bda8ef8c43a2504faf472f67a8a37df_r.jpg"/>
貯蜜蟻就是我們了,這可是真實圖片!
澳洲土著將蜜罐蟻當成一種零食,但他們往往要痛苦地挖掘它們深達數米的蟻巢。
以上只是選了幾個有代表性答案來反駁,其實像平頭哥蜜獾那樣的,大家對它們也存在很多的誤解,它們除了走投無路,其實很少挑戰別的大型捕食者。在自然界中,往往受傷就意味著死亡,大型的捕食者之間在見面的時候往往都是互相繞道走的。哪怕是蜜獾這麼成功的物種,當它們挑戰獅子之類的捕食者的時候,大多數情況也是死亡的下場。(雖然獅子也很嫌棄它一般不會主動攻擊罷了)
從上面舉的那些例子中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大自然是無情且野性的。動物們其實都是在為了生活搏鬥。為了適應環境,它們在漫長的演化道路上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演化不是一個動畫,而是一個史詩。
作為人類,相比於保持我們的無知,不如更多的嘗試去尊重,去敬畏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