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以票控稅」、「以票控帳」的稅務管理體制下,發票管理是企業財務工作的重點。2019年下半年,李克強總理兩次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搭建電子發票公共服務平臺,實現增值稅專用發票電子化。2020年3月1日,國家稅務總局啟動專票電子化試點,爭取在年底前實現專票電子化。
相較於服務型行業和消費場景的普通發票,增值稅專票應用於企業間的採購和銷售,與企業生產密切相關,涉及環節更多、金額更大。專票電子化能夠降低企業成本、提高企業效率、促進供應鏈上下遊協同,是財稅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一步。
36氪近日接觸到的中科迅聯是一家基於數字發票數字的財稅管理服務商,能夠支持企業從採購到支付全流程的協同和管理。公司成立於2018年3月,今年初中科迅聯獲得盛宇投資旗下基金恆毓的獨家A輪投資,金額達數千萬元。
中科迅聯的核心業務「迅聯雲」以發票數位化驅動數位化供應鏈協同雲服務,形成3e產品布局(e票聯,e企聯,e薦聯)。核心產品e票聯的服務包括:
實現進項發票的數位化和發票合規,構造客戶自有或公有的進項發票平臺;作為國稅總局直屬的國際稅收研究會的理事單位,現階段可以為客戶開具紙票和電票,為專票電子化做準備;做納稅申報的接口服務,客戶可以通過平臺一鍵申報。據中科迅聯聯合創始人陳玉剛介紹,相較於傳統的稅控發票服務商,迅聯雲的差異化在於運用國密算法SM2、SM3、SM4加密數據,並與大型企業籤署數據保密協議,做到「專註上層應用,不碰下層數據」。國家電網、國家能源等企業客戶也是考慮到了數據安全問題,最終選擇了迅聯雲方案。目前,國家電網的增值稅發票管理系統由中科迅聯全面承建。迅聯雲還為客戶打造了「一級部署,二級應用」的混合部署模式,運用「內外網穿透」技術,使總部能夠實時監測各分部的數據。
e企聯聚焦財務供應鏈協同,在e票聯的基礎上實現企業應付、應收自動化,為客戶提供與供應商、經銷商之間對帳、協同的完整方案,將供應商開票和鏈主企業收票兩個不同場景在平臺內部形成閉環。受限於財稅制度,收票只能通過郵寄送達的方式,專票電子化鋪開後,這一環節將更加靈活便捷。新冠疫情期間,中科迅聯作為國家能源e購平臺的信息化服務商,聯合搭建結算協同平臺,助力全國範圍的上遊供應商線上協同結算,使企業生產正常運營。
迅聯雲已圍繞核心企業構建了95條供應鏈,覆蓋大型供應商3萬餘家,受益用戶達15萬名,月處理業務突破一百萬份。依託進駐企業和交易數據的體量,迅聯雲繼續探索e薦聯,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例如幫助企業進行供應商和經銷商的風險監控和風險評估,完善一對多、多對多的供應鏈體系。
目前,中科迅聯的客戶包括國家電網、國家能源、西門子等央企和大型外企,分布於能源、裝備製造業、汽車製造業等領域。陳玉剛表示,迅聯雲將國內的世界500強企業作為核心客戶,將製造業客戶作為主攻領域,主要是因為製造業發票具備清單長、SKU廣的特點,比較複雜,有一定進入門檻;同時大型企業的供應商較穩定、供應鏈相對穩固,有利於長期深入合作。
迅聯雲的收費內容包括e票聯和e企聯兩部分。前者在實施部署過程中,會有一筆首次平臺建設費用,之後根據企業的稅號數量及每個稅號的評估金額,每年收取運營費用。這種收費方式代替了傳統按發票數量收費的方式,為企業降低了成本。e企聯面向鏈主企業也採取「建設費用+運營費用」的模式,同時面向供應商每年收取服務費。陳玉剛認為, 在企業盈利方面,e票聯是入口,但存在客戶數量和體量的天花板;而建立在e票聯基礎上的e企聯能夠形成網絡效應,是公司未來的商業潛力所在。
中科迅聯創始團隊來自於用友網絡、Tradeshift等國內外知名數位化企業服務公司。現設有研發和服務中心4個,以北京為中心,輻射上海、重慶、深圳三地,有在職員工200餘名,大部分為研發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