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普及一個心率小知識,運動時的心率不要大於最高心率,而且運動時的心率要根據年齡段決定。成年人的最高心率是220-年齡,運動時的心率要在最高心率的80%左右,最普通的計算方式為170-年齡,如果你是30歲,運動時的心率最好在140次/分左右,最高不要超過190次/分。如果單單是在跑步的時候心跳加速到180次/分,跑步停止休息約半小時左右心跳恢復到正常範圍,整個過程沒有胸痛、頭暈、暈厥等,那麼算正常偏高範圍。如果心跳加速後出現胸痛、呼吸困難、頭暈甚至暈厥,休息後症狀不緩解,而且心跳長時間不能恢復到正常範圍,並且出現心律不齊,就要去醫院檢查是否有心臟相關疾病。
很多人帶手環記錄自己的跑步心率,手環有測量不準的情況出現,靜止不動是記錄心率誤差較小,但運動時記錄心率不是很準確(因人而異),我是一個跑了3年多的跑友,總跑量在1000公裡以上,不算多吧,也跑過幾場全馬。靜止心率在52次/分鐘左右,跑步時最大心率180/分,6分多配速慢跑時心率在140次/分鐘左右,加速跑(6分內)時心率經常會突破160次/分鐘,用小米手環跑步時,慢跑都心率報警180次/分鐘,改用運動手錶記錄時,心率就很正常,慢跑心率在140左右,加速跑時平均心率160次/分鐘以上,練習間歇跑時最大心率到185次/分鐘,其實要監控自己心率最準確的方式是心率帶。
給一個馬拉松訓練心率強度(最大心率百分比僅供大家參考):間歇93%~95%(172~178),乳酸閾跑82%~91%(152~168),配速跑79%~88%(146~163),LSD74%~84%(137~155.4),有氧跑70%~80%(130~148),恢復跑小於76%(小於141)。
如果目的只是讓跑步當下的心率降低些,最直接的辦法就是降低速度。當跑步的強度降下來了,心率自然就會降低了。但多數人實際上對降低心率的期許,是寄望能在保持速度的同時且心率處於一個更低的水準、或者在長期有氧運動後增強自己的心肺能力,這就需要我們提升自己的有氧能力。降低心率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提升有氧基礎的訓練會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一般至少12-16周才會看到心率(降低)的變化。
再給幾點小貼士:
最大有氧心率法則對所有運動都適用,但請不要「跨界」。比如覺得跑步無聊,就以同樣的心率去騎車或遊泳,認為心率依然保持在最大有氧心率上,效果一樣。然而不要忘了,在新陳代謝水平之外,他們的技術動作差別很大,同樣的心率跑步你很輕鬆,同樣的心率遊泳恐怕你的肌肉就會非常疲憊;深蹲、舉重等運動,可能你的心率也剛好達到最大有氧心率,然而它依然屬於無氧。因為運動過程中身體處於活躍狀態的時間遠比跑步來的短,心率不會處於一個穩定水平,也沒有人能長時間做深蹲/舉重。心率因人而異,和先天、年齡、運動習慣等都有關。相同年紀的兩個人也許心率差別明顯,也不能就說心率低的那個人跑步就更好更快,不必過於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