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被譽為花仙、花相,又被稱為五月花神和女科之花,是六大名花之一。芍藥花大方且美,有芳香。因其花期在四、五月,所以又有殿春之稱。在古代男女交往時,又相贈芍藥之風,象徵著結情之約和惜別之情,也就是依依惜別、難捨難分,所以又稱「將離草。
據傳說,芍藥和牡丹都不是凡花,有一年人間瘟疫。花神不忍人間百姓受瘟疫的毒害,於是花神就偷了仙丹撒向人間,結果有的變成了木本的牡丹,有的則變成的草本的芍藥,當然這只是傳說故事。
芍藥花在我國是名花之一,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詩經》中有記載: 「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 而芍藥花作為觀賞的植物栽培,則最早出現於晉朝。隋朝時有園藝栽培,宋朝望周知栽培最盛。元朝明朝時曾一度衰退,不過但清朝時又再度昌盛。
盛產芍藥的地區常隨朝代的變更而變遷,隋唐後是揚州,極盛於宋。 劉頒《勺藥譜·序》說:「天下名花,洛陽牡丹,廣陵(即揚州)芍藥,為相牟埒」。
芍藥還有一個關於唐玄宗和李隆基的傳說故事: 有個專養芍藥的老者名叫宋單父,養花技術很好,於是唐玄宗就命須使牡丹開過芍藥繼之。同時白天有帝王嬪妃達官貴人遊玩,他必須迴避,只在三更之後才能耘植養護。宋單父每天辛勞勞作,有明月星辰冷露寒霜作證。可是偏這一年陰陽不和,暖氣不動,到了開花季節偏不見蓓蕾萌發。
芍藥仙子們心田是極善良的,況且又夜夜得到宋單父的灌溉之恩,是一定要報答的,陽氣不動而要呈芳豔必須要打破常規,於是眾花仙議定,大家合力在天內各開放一株一莖,眾力合一定能勝天。於是,在次日清晨芍藥忽然開放,每一枝頭開放兩朵,姿態各異,在朝露煦風中皆呈深紅色。
正當宮中的人在欣賞芍藥花時。天已正午,芍藥突然變得深碧色,如同碧玉般。待到暮色降臨,一片片芍藥花瓣皆呈深黃色。明月升起了,月光之下,花兒又變成粉白色。隨著色澤的變化,香氣也各異。時而幽香,時而濃鬱,觀者如醉如痴。眾芍藥仙子在一日之內呈芳,自然把沉香亭畔裝點得勝過瑤池。
眾嬪妃在芍藥仙子映襯下黯然失色,自然不開心。聖上見此情此景便又怪罪起來,說定是花妖作怪,有意將芍藥去除並降罪宋單父。眾芍藥仙子深感不平,不生蓓蕾有罪,各色呈芳更有罪,人間帝王真是無理。
這天唐明皇與楊貴妃,醉臥華清宮。芍藥仙子便連夜赴驪山開放。次日清晨皇與貴妃宿酒初醒,很驚奇眼前的情景,便一起同賞芍藥。唐明皇便親折一枝芍藥送到貴妃面前,貴妃含笑嗅其香,觀其豔。唐明皇見愛妃如此怡悅,便說:「不只是萱草能使人忘憂,芍藥的花香色豔更能醒酒。」
因唐唐玄宗這一句話以後,用芍藥花香來醒酒的風氣便風行一時,朝野上下,凡有宴飲必定將各色芍藥折下,入在海盤之內。
芍藥花莖由根部簇生,高約50~110釐米,草本,莖基部圓柱形,上端多稜角,有的扭曲,有的直伸,向陽部分多呈紫紅暈。
芍藥適宜溫暖溼潤氣候條件,具有喜光、喜溫、喜肥和一定的耐寒特性。在年均溫14.5℃,7月均溫27.8℃,極端最高溫42.1℃的條件下生長良好。 芍藥是宿根植物。每年3月萌發出土,4-6月為生長發育旺盛時期,花期5月,果期6-8月,8月中旬地上部分開始枯萎,這時是芍藥甙含量最高時期。
白芍配當歸:補血和營,兼以安胎。臨床對於血氣不足,氣血失調,經常二藥等量相配,養血補血,和血斂肝,使營血充盈。對氣血不足所引起的胎動不安,我們也常取當歸10克,配白芍10克而用之、每能取得滿意效果。 芍藥配川芎:守中有動,血暢氣化。川芎號為補肝之氣。
芍藥配柴胡——最得力於「逍遙散」這一古方。古人認為婦女以血為本,常不足於血而有餘之氣,若情志不遂,木失條達,肝失柔和,則肝氣橫逆,脅痛寒熱等症最為多見。
芍藥花的作用及功效:養血柔肝,散鬱祛瘀,改善面部黃褐斑,皮膚粗糙衰老,洩熱,養血柔肝,強五臟,散惡血。 同時芍藥花也可起到養血柔肝,使氣血充沛,容顏紅潤。具有清熱解暑、去斑、清心潤肺、平肝明目、護膚養顏等功能。常飲可使氣血充沛,容顏紅潤,精神飽滿。
芍藥作為名花,自古是受到了文人墨客的青睞而留下了不少和芍藥有關的優美篇章,比如: 《芍藥詩》 宋朝 王禹偁 牡丹落盡正悽涼,紅藥開時醉一場。 羽客暗傳屍解術,仙家重爇返魂香。 蜂尋檀口論前事,露溼紅英試曉妝。 曾忝掖垣真舊物,多情應認紫微郎
《戲題階前芍藥》 唐朝 柳宗元 凡卉與時謝,妍華麗茲晨。 欹紅醉濃露,窈窕留餘春。 孤賞白日暮,暄風動搖頻。 夜窗藹芳氣,幽臥知相親。 願致溱洧贈,悠悠南國人。
風流子·黃鐘商芍藥 宋朝吳文英 金谷已空塵,薰風祝攥舞低鸞翅,絳籠蜜炬,綠映龍盆。窈窕繡窗人睡起,臨砌脈無言。慵整墮鬟,怨時遲暮,可憐憔悴,啼雨黃昏。 輕橈移花市,秋娘渡、飛浪濺溼行裙。二十四橋南北,羅薦香分。念碎劈芳心,縈思千縷,贈將幽素,偷翦重雲。終待鳳池歸去,催詠紅翻。
浣溪沙·芍藥初開百步香 元朝 元好問 芍藥初開百步香,小闌幽拚隔長廊。好花都屬富家郎。此樂莫教兒輩覺,老夫聊發少年狂。高燒銀燭照紅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