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寫的《差不多先生傳》諷刺中國人懶到極致,從生活上懶得分明,懶得認真,甚至覺得人活著或死去都是差不多的。就算說現在的中國人也是和日本人做事做到極致的特點鮮明對比。
不禁想,是什麼讓我們變得這麼懶(這裡的懶指做事追求差不多,中國人可是一個最勤奮的民族),凡事都追求一個差不多得了。
研究一個人的特點,最好了解他的家,研究一群人的特點,最好要了解他的歷史。所以要了解中國人的懶的原因,也應是如此。
民族的歷史基因
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中國,從未斷續過,有過昌盛,有過屈辱。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的人們,稍微讀過歷史,也大都了解自己大概率地成為一個塵埃,所以我們見到的大都認同平凡的自己。所以做事追求個樂呵,沒心思想著那大國的匠工的精神,讓人覺得做事不太嚴謹,給人做事不太負責的感覺。
曾有人研究過中國人的笑臉,中國人的笑臉有點拘束,甚至給人一種嚴肅的感覺,大部分原因是這群人在歷史長河中,祖祖輩輩經歷的喜怒哀樂都印在那基因裡了,然後很多人在嬰兒時就很沉重的了。他們做事的方式就是基因裡呈現出來的樣子,都是以經驗做事,前人走的路明明白白地擺在面前,所以拿起經驗就幹,沿著經驗的主幹道,偶爾偏離,也不會相差太遠,就是差不多了。
宗族生活
我國有一點和其他國家很不一樣的地方就是祖宗。歷來我們都是生活在宗族的生活框架裡,還有街裡鄰居,一直生活在這種複雜的人際關係網裡,很多事情由不得他去認真,因為有時認真會傷感情,所以慢慢養成了一種只能意會,模模糊糊,虧一點賺一點,都不是很計較。很多事都很少白紙黑字寫下來的,多數都是以口頭答應,都是熟人。所以大部分人都不敢太認真,認真起來就沒朋友了。當下讀過書的人,也有很認真的,但是也顯得很格格不入。
人多,競爭激烈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蛋糕還是那麼大,所以競爭起來,有時後顧不了道德和法律,還突破了人性。所以見到什麼慘烈的事情,沒什麼大驚小怪的,有句話說: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競爭劇烈,一批人失望了,他知道再怎麼折騰,他的利益也就是那樣。所以他做事又追求個差不多就好了,而且大環境下是相當的寬容,他們也是一群差不多先生。像是買賣人間的關係,如果有一個認真了,那另外一個也認真起來,那人情就沒有了,所以凡事追求一個差不多就好了。
有一批人競爭失敗,失去做事的責任心,無民族,無國家,無個人,成為活著和死去無區別的人,最後不追求任何東西,信了佛教,再怎麼折騰也都是一樣,都會隨著歷史的洪流毀滅。他們說就算死去也不願意做別人的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