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中國人有一種天生的「差不多」思想:讀書,不求甚解;做事,馬馬虎虎;學習,囫圇吞棗;做人,避重就輕。
有人說,這是一種「中庸之道」,不求「首當其衝」,不計較。
然而,做一個「差不多先生」是百害而無一利的,有一群「差不多先生」是對社會的極大傷害。
農耕社會的斷層、理想現實的脆弱、人性中的劣根性,都是「差不多」思想和「差不多先生」存在的心理成因。
研究這些問題,研究如何去規避這些問題,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不僅在為人上,更在學習上。因此,胡適的《差不多先生傳》在指導教育方面具有不可磨滅的作用和地位。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品讀《差不多先生傳》和萬福友老師的一篇感悟。
差不多先生傳
文/胡適
你知道中國最有名的人是誰?
提起此人,人人皆曉,處處聞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縣各村人氏。你一定見過他,一定聽過別人談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掛在大家的口頭,因為他是中國全國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雙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兩隻耳朵,但聽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對於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細密。
他常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時候,他媽教他去買紅糖,他買了白糖回來。他媽罵他,他搖搖頭說:「紅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嗎?」
他在學堂的時候,先生問他:「直隸省的西邊是哪一省?」他說是陝西。先生說:「錯了。是山西,不是陝西。」他說:「陝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嗎?」
後來他在一個錢鋪裡作夥計;他會寫字,也會算,只是總不會精細。十字常常寫成千字,千字常常寫成十字。掌柜的生氣了,常常罵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賠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嗎?」
有一天,他為了一件要緊的事,要搭火車到上海去。他從從容容地走到火車站,遲了兩分鐘,火車已開走了。他白瞪著眼,望著遠遠的火車上的煤煙,搖搖頭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還差不多。可是火車公司未免太認真了。8:30分開,同8:32分開,不是差不多嗎?」他一面說,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裡總不明白為什麼火車不肯等他兩分鐘。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趕快教家人去請東街的汪醫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時尋不著東街的汪大夫,卻把西街牛醫王大夫請來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尋錯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裡焦急,等不得了,心裡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讓他試試看吧。」於是這位牛醫王大夫走近床前,用醫牛的法子給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點鐘,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嗚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時候,一口氣斷斷續續地說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認真呢?」他說完了這句格言,方才絕氣了。
他死後,大家都很稱讚差不多先生樣樣事情看得破,想得通;他家都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帳,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於是大家給他取個死後的法號,叫他做圓通大師。
他的名譽越傳越遠,越久越大。無數無數的人都學他的榜樣。於是人人都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國從此就成為一個懶人國了。
夏日再讀《「差不多」》
萬福友
《差不多先生傳》是胡適老先生上個世紀之初的作品,可以作為一篇諷刺小說來讀,來看待。作品雖說已經差不多一百歲了,但「差不多」的思想,至今仍然活在當下,活在中國人的心中。
全文差不多一千個字,從「差不多先生」的姓名寫起,到他的知名度,到他的相貌,他的口頭禪,他的五官特徵,再到他小時候買糖的故事,他讀書時回答先生的話,他搭火車的經歷,到他得了急病請醫生,直至他差不多要死的時候說出來的話,無一例外,莫不充分展現出他「差不多」的鮮明特點。就連他死後,家人和人們的評價,也充分體現出「差不多」的鮮明特色。只有到了結尾,文筆才轉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彎,指出差不多先生成為無數人學習之榜樣的嚴重後果:一是人人都成為了一個差不多先生;二是中國從此就成為一個懶人國了。
有名有姓,有鼻子有眼,有口頭禪,有習慣動作,有小時候的經歷,有學堂裡的表現,有辦事時的特點,有臨死時的語言,有共性,更有個性……有故事,有情節,所以文章題目裡有一個「傳」字。
「差不多先生」死後,當時的人們居然給他還寫了悼詞。請看《差不多先生傳》倒數第二段裡的內容:
「他死後,大家都稱讚差不多先生樣樣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帳,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於是大家給他取個死後的法號,叫他做圓通大師。」這一段話,其實就是「差不多先生」的悼詞。其中每一句話都是贊語,都是溢美之詞。只要你稍加注意,推敲一下,這「不肯認真」真的好麼?「不肯算帳」、「不肯計較」就完全對了麼?這樣說來,「認真」、「算帳」和「計較」就都成了毛病和缺點了?那樣一來,事情還要不要去做了?汽車、飛機、火箭、宇宙飛船、太空梭等等,還要不要花精力花時間去研發、去製造了?我們的汽車、火車、輪船、飛機,如果都是馬馬虎虎製造出來的話,又有誰敢開,又有誰敢乘坐?還要不要命了?即便說「火箭、宇宙飛船、太空梭等」算是多半用於軍事,與老百姓日常生活關係不大,那麼,建房子,建大橋、造汽車、輪船等等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又是可以馬虎就可以搞好的嗎?
有意思,且有濃濃的生活氣息。油鹽柴米糖,衣食住行,與生死,900餘字的篇幅,包羅了生活中的各個側面,所有的內容均被「差不多」一根線串起來;每個人思想深處都有「差不多」的影子,因而,都可以將此文當作一面鏡子,照出自己放鬆放縱、不努力、不認真、不嚴謹、不慎重、不縝密的毛病,讀過之後,掩卷而思,進而找出需要改進的地方,從而找到自己努力前行的方向和不斷進步的目標。
這篇文章,也有極為旺盛的生命力,經久而不衰。可以說,到了21世紀的如今,雖說過去了近百年,不僅「差不多先生」遠沒有消滅,而且還有愈來愈多之勢。
讀一讀《差不多先生傳》吧,你肯定會在忍俊不禁之餘,有所收穫的。
感謝偉大的「差不多先生」的發現者胡適老先生。
今晚,萬福友老師將在創意作文私享會舉行《且將身邊事,拿來做文章——<差不多先生傳>在寫作上的啟示》主題講座,歡迎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