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指出:「幼兒在接觸自然、生活和現象中積累有益的直接經驗,不斷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並用於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生的學習態度和能力。」
在小一班的自然角裡,孩子們收集了很多秋天的果實,有柿子、銀杏果、柚子……但是,孩子們卻對種植的土豆心有所屬。
琪琪:土豆上面有很多的小洞洞,是不是壞了啊?還是被小螞蟻咬了?
凡凡:這個洞洞裡肯定是要有芽要鑽出來,你看我這個土豆就已經長芽了。
孩子們用放大鏡仔細觀察, 發現土豆有的是圓形的,有的是橢圓形的;土豆的皮是黃色的,但靠近洞的地方有點綠;土豆摸上去是硬硬的;土豆身上有很多坑坑窪窪和小黑洞;土豆芽的最裡面是紫色的,外面是綠色的。……
前期,我們在班級的自然角裡給土豆設置了兩種種植方式:土培和水培,室外種植區裡我們班也種植了土豆。到底是水培的土豆先發芽還是土培的土豆先發芽呢?孩子們進行了自主投票。每天區域活動時,孩子們都要去自然角看看土豆先生,給它澆澆水,希望自己選擇的土豆先生快點發芽。散步的時候,也會帶著小碗給種植區的土豆也澆澆水。
看,經過一個月的精心照顧,孩子們驚奇的發現,不知不覺中,我們土種的土豆先生率先長出了芽。
這天散步的時候,多多跑來跟我說:「卞老師,菜園裡的土豆長得像一顆樹了。」
我和孩子們走過去看,發現有三顆土豆長出了很高的苗,還有其他的土豆也全部長出了高高的芽。
曦曦說:「小心點,土豆會受傷的。」說完,還用小手比了比兩顆土豆苗的高度。
燦燦說:「我們教室的土豆也經常澆水,為什麼沒有這裡的土豆長得好呢?」
瑤瑤說:「會不會是我們每天澆水,澆的太多了?」
凡凡說:「這裡每天都有太陽,教室那裡的土豆曬不到太陽。」
於是,孩子們回到教室,把土豆們搬到操場的花壇上,讓土豆先生接受陽光的照射。
在照顧土豆先生的過程中,小朋友們還發現了許多問題:沒有陽光的土豆發芽特別的慢;切開一半的土豆發芽更快;水種的土豆沒有發芽時,水會變混了,需要更換乾淨的水;靜放在沒有土壤和水的環境裡,土豆也會發芽……
通過孩子們的照顧和觀察,土豆的不同種植方式給孩子們帶來不同的體驗和感受,進一步激發幼兒種植植物的興趣。
土豆有提供能量、優化蛋白質營養、抗氧化等作用。孩子們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討論用土豆可以製作哪些美食,孩子們負責刨皮、洗土豆,媽媽負責切土豆、榨土豆……一道道土豆美食就做好啦,有土豆燒牛腩、香炒土豆絲、薯條……太美味啦!
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是教育契機,即便是小小的土豆也能蘊含著無窮的教育價值。《你好!土豆先生》這個班本課程是孩子們自發的、在教師的支持與回應下持續探究而生成的一系列活動。孩子們獲得了科學探究、語言表達、動手操作、社會交往等各方面能力的發展。
那土豆還會結果嗎?
種在泥土裡和水裡的土豆都一樣會結果嗎?
為什麼有些土豆沒有發出芽來呢?
對土豆生長的觀察和記錄,
我們還將繼續探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