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書
「領導,不是我們不想辦,可是……」「不管你怎麼辦,我只要結果。」一旦和領導的溝通以這樣一句話收場,基層幹部的心裡就開始打鼓了:「不管你怎麼辦」,可是我們到底該怎麼辦呢?最近,不少深受「唯結果主義」之苦的幹部,藉助媒體道出了心裡的憋屈。
不可否認,以結果為導向,充分傳導壓力,倒逼基層主動作為推動工作落實,確保抓落實有方向、有目標、有成效,值得提倡和鼓勵。然而,那套不教方法、不聽困難、不察實情、不看過程的「唯結果主義」,看似契合「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思維,也給外界留下「相信下屬」、「放手基層」的印象,更似乎傳導出激勵基層幹部勇於創新作為的倒逼效應。但實際上卻導致基層幹部心中無「數」、工作無「底」、無所適從。
工作的推進落實,有基本規律與方法要求,需要與現實條件深度融合、充分碰撞,確保在時間上持續「發酵」,不能「只要葫蘆不管葉子與根」。某鄉鎮領導幹部反映,經常遇到上午布置工作,下午就得匯報落實,或者快下班時來個電話,讓明天一上班就提交某項工作的詳細總結材料。這些要提交的數據需要入戶調查,需要人手,需要時間,過度追求結果的「唯結果論」,要麼是對基層工作一無所知,要麼是對基層幹部漠不關心,工作態度工作方法上都出了問題。這種以命令主義的口吻胡亂揮舞考核的「指揮棒」,不切實際地向基層要數據、要經驗、要成效的做法,實質上就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勢必與抓落實的初衷背道而馳——再好看的結果也出不了「好果」。
「唯結果主義」的根,在於脫離基層。強化抓落實的作風監管,上級機關切不可仗著自己手中掌握的政策資源和考評大權,就我行我素、恃權任性,應多走出去沉到基層、沉到群眾中看過程、看評價、看實效,少待在辦公室聽匯報、翻臺帳、看材料,多從制定決策是否民主、聯繫基層和群眾是否緊密、指導工作落實是否科學有效等方面拓展幹部考核方式。尊重基層工作的複雜性,充分尊重基層幹部的話語權和自主權,從而引導基層緊密結合實際制定工作措施、推進工作落實,進一步激發基層抓落實的的能動性、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