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切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維護正常的教學秩序,北京市教委起草了《關於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市性競賽活動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辦法》規定,在競賽產生的文件、證書、獎章顯著位置標註活動已經市教委認定的文件名稱、文號以及「不作為中小學招生入學依據」等字樣。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區域內面向中小學生的競賽活動管理,禁止將各種競賽成績、獎勵、證書作為基礎教育階段招生入學加分依據,各類活動獲獎結果只能視為榮譽。(12月14日北京新聞微信公眾號)
作為學校教育的延伸和展示平臺,中小學生競賽對激發學生興趣、挖掘學生潛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及個性成長意義重大。但是,受中高考加分等功利因素裹挾,中小學生競賽過多過濫、亂象叢生,不僅加重了中小學生的學業負擔,還嚴重破壞了教育公平。學生競賽結果與基礎教育階段招生入學加分「脫鉤」,是得民心、順民意之舉。
競賽結果與中高考加分「脫鉤」後,如何發揮競賽結果的激勵反哺作用,調動備賽學校、教師、學生及相關機構的積極性,也是一個迫切的現實問題。為此,在力推競賽結果與招生加分「脫鉤」的同時,還應該強化「掛鈎」,建立評價、激勵等相關機制,鼓勵更多學生走進賽場,增長見識,開闊視野。
競賽結果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掛鈎」。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基於「全人」發展理念,強調多維多向價值導向,是一種過程性、全景式的學生成長評價,有利於培養全面發展的創新人才,有助於擺脫「唯分數」評價桎梏。對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科學文化素養、身心健康素養、審美體驗素養、實踐創作素養進行有效評價,與《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總體改革方案》倡導的新評價理念高度契合。為此,可以某種形式將學生競賽參與及獲獎情況納入綜合素質評價,以「記錄在案」的形式對學生綜合素養予以肯定、褒獎。
競賽結果與輔導教師績效考核「掛鈎」。《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完善中小學教師績效考核辦法,績效工資分配向班主任傾斜,向教學一線和教育教學效果突出的教師傾斜。」學生競賽結果是教師教育教學成果突出的直接表現,賦予學生競賽成績一定分值並納入教師績效考核範圍,能夠引導廣大教師牢記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樹立全面、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理念,將工作著眼點從「育分」調整為「育人」。
競賽結果與學校年度考評 「掛鈎」。目前,學校教育質量如何,除了參照中高考成績,學生競賽結果也是重要的「晴雨表」;學校是「唯分數」「唯考試」,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育人,學生競賽結果也是重要的考核依據。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教育督導機構在對學校進行年度考核及綜合督導評估時,可有效採集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競賽結果信息,將其作為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參照,並將評估結果與校長獎懲「掛鈎」。如此「掛鈎」,有助於學校矯正辦學方向,更新發展理念,規範辦學行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保障學生平等權益,不斷提高辦學品質。
需要注意的是,學生競賽結果與上述考核、評價、評選「掛鈎」,不能犧牲學生正常的生活、學習時間,更不能「走後門」「開綠燈」,而是要從興趣出發,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備賽,乘興而去,滿意而歸。
(作者呂建,蒲公英評論獨立評論員)
來源:蒲公英評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