篤志明理,躬行求真 ——劉建軍教授的治學之路 -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

2020-12-17 MBA中國網

劉建軍教授,山東昌樂人, 政治學博士。現為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政治學系主任,復旦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基層政權與社區治理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民政局決策諮詢專家、上海市社區發展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居(村)協會副會長等職。

劉建軍教授主要從事古代中國政治制度、比較政治制度、基層政權與社會治理、城市政治學的研究。代表性著作包括《單位中國——社會調控體系重構中的個人、組織與國家》、《中國現代政治的成長——一項對政治知識基礎的研究》、《領導學原理:科學與藝術》、《新中國根本政治制度研究》、《古代中國政治制度十六講》、《當代中國政治思潮》、《創新與修復:中國政治發展的邏輯》(合著)、《居民自治指導手冊》、《大國之治》等。

求索問道,四十而「惑」

劉建軍教授碩士、博士均畢業於復旦大學。他秉承復旦「通過歷史理解政治」、「通過社會理解政治」、「通過文化理解政治」、「通過經濟理解政治」「通過比較理解政治」等傳統,把「政治」置於更廣闊豐滿的視域中來理解。自1994年留校任教以來,他在中國古代政治、中國單位制、領導科學、基層治理等領域都有深耕,研究成果多次獲得省部級獎勵。例如,其著作《單位中國》即獲得教育部優秀人文社會科學著作二等獎和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劉老師也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資本—信息—福利時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困境與歷史局限研究」首席專家。同時,劉老師積極把前沿研究和基礎教學相結合,堅持每學期為本科生開設課程,實現「教研相長」,《領導學原理:科學與藝術》先後修訂四版,成為國內MPA課程的重要教材。劉老師始終相信政治的價值在於創造美好生活,正如「經濟」的價值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在於「經世濟民」。他非常關注中國社會的現代變遷及其後果,提出了從鄉土中國、單位中國再到社區中國的轉型軌跡,致力於構建基於中國本土經驗的知識話語體系。

不過,劉建軍教授的學術探索道路並非一帆風順,而是經歷了一段劇痛但事後看來又彌足珍貴的轉型期。2009年,與孔子所說的「四十不惑」恰恰相反,劉老師卻被一種沉重的「四十而惑」籠罩著。因為此時他感覺到自己的學術想像力已經接近枯竭,自己研究未與中國社會宏大壯麗的變革進程緊密結合,通過「閱讀書本」無法真正理解這個偉大的時代。為了把握中國最為真實的社會政治現象,劉老師毅然走出書房,通過「閱讀社會」重新激活學術想像力。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劉建軍教授作為上海市民政局局長助理掛職鍛鍊一年,這也成為其學術生命的「拐點」。紮根於日新月異的中國大地,劉老師開始了又一段未知而又奇美瑰麗的學術歷程,實現了從書齋到田野的轉型,迸發出學術生涯的「第二春」。

學在空間,知行一體

在治學方法上,劉建軍教授倡導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統一,不囿於理論框架之約束,始終要在實踐中一探究竟。劉老師推崇呂思勉先生的治學格言,即「學在空間,不在紙上」,並進一步提煉出治學之四「萬」: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知萬件事、識萬個人。讀萬卷書就是熟讀經典,行萬裡路就是深度閱讀社會,知萬件事就是熟讀歷史,識萬個人就是深度閱讀一個個精彩的生命故事。

對此,劉老師身體力行地貫徹「學在空間」的宗旨,主張沉浸式社會科學研究,依據田野事實經驗,最大程度地發揮理論想像力。過去十年,劉老師將身心置於中國人真實鮮活的生活場景之中,捕捉背後的社會流動、關係展開與結構機制。他走遍了上海上百個鎮和街道,在其他省份城市組織了大量調研,甚至也在英國、德國、印度等國家留下了聲影。在調研中,劉老師秉持「生活政治學」的理念,細緻觀察社會現象,以小見大,從點到面,抽絲剝繭,層層展開。劉老師又極為平易近人,能夠簡潔生動地把道理說透,與政府官員、基層幹部、社區骨幹以及居民街坊都能相談甚歡,在交流中增進對問題的理解,並在事後進行系統的學理升華。

「理論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常青」。立足豐富多彩的真實世界,劉老師得以提出諸多富有原創性的概念與命題,包括「有溫度的社區」、「社區風度」、「關聯主義」、 「社區社會主義」、「禮治社區」、「以法入禮」、 「業民社會」、「心靈社區」、「人文治理」等等,它們都成為解讀基層治理的重要工具。「學在空間」也貫穿於劉老師對於學生的教導。老師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將所看所思與書本知識對照,實現知與行的辯證統一。

諮政建言,志在樂民

劉建軍教授的治學並不滿足於「成一家之言」,也致力於為中國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相較於費孝通先生將自身學術追求定位於「從實求知,志在富民」,劉老師把自己的治學理念闡釋為「志在樂民」,即讓人們在富有凝聚力的關係建構中體驗一種快樂的社區公共生活。「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志在樂民」要求學者融入公共生活,將思想觀點轉化為服務國家、服務社會的實踐成果。在這方面,劉建軍教授也付出了大量努力和心血。劉老師不僅把文章寫在中國大地上,也力求使自己的學術成果反哺於中國大地。他是為中國城市普通居民進行授課的學者,也是對城市生活場域的規劃、治理進行具體指導的專家。他提出的「有溫度的社區」在全國基層廣為傳頌。他提出的「服務傳遞-關係構建-治理優化-人文滋養-發展持續」五步法已經成為指導社區建設的重要工具。劉老師主編的「城市繡花針叢書」被譽為是提供中國基層治理方法與工具的「寶典」,他主編的「社區中國與基層治理叢書」,則試圖為基層治理提供理論與範式的解讀。總之,社會科學研究脫離不了人文主義的價值關懷,而「志在樂民」則代表了劉老師對這一崇高使命的孜孜嚮往和不懈追求。

聞道先後,學無常師

劉老師崇尚「聖人無常師」的傳統,認為學生應當心懷「超越老師」的信念,不想超過老師的學生不是好學生。同時,他也認為每位師長各有所長,作為學生應當向不同老師請教學習,以收取博採眾長之功效。故而,劉老師非常鼓勵學生跨院系、跨專業選課,對於名師,即使旁聽亦能受教良多。至於劉老師本人課程,則頗有「不拘一格、張弛自如」的特徵。老師上課生動有趣,從不照本宣科,時常信步於臺上臺下,與學生交流討論,興之所至則挑選同學提問,若回答有所不足,老師更詳加解析。學生匯報PPT,劉老師亦要求其目視觀眾,以示尊重,不看材料而能全然講述主題內容。這些教學策略,目的即在於全面培養學生能力。劉老師對待寫作,也秉持一絲不苟的嚴謹精神,主張「每字每句都要寫出血來」,細緻批改學生論文,並與原文對比,以便於學生意識其不足,提高寫作水平。

劉老師經常提及的一句話是:「做事不慌不忙,做人不卑不亢」,力圖在精英意識與大眾情懷的融合中求取生命的綻放。探求學理之精奧、追尋社會之善治、發掘生命之美好,這或許是對劉建軍教授近三十年治學之路的生動寫照。

相關焦點

  •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復旦大學校訓背後故事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復旦大學校訓背後故事于右任書寫的復旦大學校訓。資料圖片  復旦大學校園,梧桐樹環拱的光華大道,筆直幽深。鐫刻著「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的校訓牆,靜立在這條路的盡頭。  4月23日下午兩點,在離光華大道不遠的文科圖書館,一場以「閱讀,點亮夢想」為主題的講座正在進行。屋外,春日的暖陽映襯著藍藍的天;屋內,復旦的情懷激蕩在拳拳的心。
  • 沈丁立:復旦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沈丁立是復旦大學教授、國際問題研究院前常務副院長、美國研究中心前主任,以及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榮譽訪問教授。他在中國、美國以及「海上學府」從事過關於國際安全、中美關係、以及中國外交的教學。他的研究與發表集中於中美安全關係、地區安全和國際戰略、軍控與防擴散、中美外交與防務政策等。他是中國南亞學會副會長、上海美國學會副會長、上海聯合國研究副會長、上海公共政策研究會副會長。他是上海國際關係學會前副會長、上海國際戰略研究會前副會長、上海歐美同學會留美分會前副會長。他於1989年從復旦大學取得理學博士學位。1989-1991年,他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從事軍備控制博士後研究。
  • 張新平教授:我的學習之路 | 治學大家談
    2月2日(農曆正月初九),嚴校長在校園網上發出了「治學大家談」的倡議,我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倡議。但自己總覺得才疏學淺,不夠資格談治學,所以也沒想著寫點東西。前天,嚴校長通過郵件發出約稿函,希望我也寫點體會,這下不好推辭了,恭敬不如從命,治學雖談不上,談談自己學習之路與師生交流還是可以的。
  •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光明日報-光明網
    校長、教授、學生,身份不一的復旦人聚在一起,解讀著自己心目中的「博學、篤志、切問、近思」……     當年的復旦學子、如今的復旦校長楊玉良將這樣的心得與學生分享:讀書要細,需進行文本之精讀,此為切問;知識分子應當心有隱憂,對問題要有獨立的思考,即是近思;在人心靈成長的不同階段,要讀不同的原典,這就是博學;要為心靈和精神而閱讀、在閱讀中生活,
  • 博學而篤志——復旦大學
    1952年2月,中共復旦大學委員會成立,李正文任書記。1952年8月至9月,華東地區進行院系大調整,復旦大學成為人文社會和自然科學的全國重鎮,奠定了後50年學科發展的基本格局和師資基礎。1954年,楊西光出任復旦大學黨委書記。1956年復旦第一次黨代會召開。
  • 復旦: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校訓、校歌與大學精神復旦:博學而篤志 切問而近思■周雙全  復旦校園裡有一條梧桐林陰道,筆直幽深,每次騎車經過這裡的時候,都會給人帶來夢幻般的感覺。就在這條被復旦人稱為「南京路」的林陰道盡頭,是一面鐫刻著「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的校訓牆。校訓牆由大理石貼面砌成,魏碑字體,凝重而不失灑脫。佇立牆前,你可以體會時光流逝中,總有些不變的東西一直在敲打著復旦學子的心。  復旦校訓來自民國時期的教育家、復旦老校長李登輝(1873-1947)。老校長李登輝早年留學美國,1899年獲得耶魯大學文學學位。
  • 博學而篤志 切問而近思 復旦校訓由來考[圖]
    復旦大學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校訓是近代大學的產物,是各個大學精神的概括、提煉和凝結。同時它還表明這所大學的教育理念如何,文化底蘊是否厚實。所以這次評選出的前3名校訓都取自古籍《周易》(清華)、《論語》(復旦)、《中庸》(中山),不同程度地汲取了中國典籍中的經世格言,以此教育學生做人、做學問的道理。   復旦的校訓出自《論語·子夏》,寓意深遠。
  • 靜以致知,定以彰德——復旦大學政治學學科帶頭人陳明明教授
    陳明明,畢業於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法學博士,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復旦大學政治學系主任、陳樹渠比較政治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陳老師的研究成果一方面聚焦於黨與國家關係問題,在二者的互動關係中解讀中國現代國家的建立、建設與發展,一方面著眼於當代中國政治史的研究拓展,點明其中的學科視野與問題意識。陳老師在問題意識、學科意識、研究章法上均對當代中國政治學界中作出了應有貢獻,在得到儕輩盛譽的同時,影響和培育著後輩政治學人。除了躬身研究、授業解惑之外,陳老師還在學院發展上付出了大量心血。
  •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 | 做世界一流的社會科學研究...
    唐世平唐世平教授是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國務學院「陳樹渠講席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4歲考取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系(地層古生物學專業),18歲考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系研究生,28歲在美國韋恩州立大學(Wayne State University)獲得分子生物學及遺傳學博士。30歲他從零開始,選擇攻讀伯克利(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國際關係碩士。32歲成為中國社科院「特殊引進人才」。
  • 復旦大學自主招生考生自薦信: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復旦大學自主招生考生自薦信 復旦大學自主招生考生自薦信 尊敬的復旦大學領導:   您好!   我是**中學的一名高三學生***,非常感謝您在百忙之中審閱我的自薦材料。   一直以來復旦大學作為學術領域的佼佼者,一直走在國內甚至國際學術研究的前列,而遍及世界各地的復旦學子為國家、民族帶來了無限榮耀,這一切都強烈吸引著我。我渴望能通過此次機會投入貴校懷抱,成為復旦輝煌歷史的見證者。   我出生在黃海之濱,和煦的陽光、柔軟的沙灘、湛藍的海水造就了我活潑開朗、寬厚堅韌的性格,這正與復旦大學「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的校訓一脈相承。
  • 復旦大學唐世平教授在國際關係頂尖期刊Security Studies發表論文
  • 國防生招生院校介紹:復旦大學
    復旦大學經歷逾百年的沿革。1917年復旦公學改名為私立復旦大學,下設文、理、商三科以及預科和中學部。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學校內遷重慶北碚, 並於1941年改為「國立」。1946年學校遷回上海江灣原址。到1949年學校已設立文、理、法、商、農五院20多個系(科)。魯迅、郭沫若、鄒韜奮、老舍、竺可楨、馬寅初等著名學者曾到校演講或任教。
  • 上海復旦附屬中學: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簡稱:復旦附中)創辦於1950年,是上海市首批「上海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之一,是一所受上海市教委和復旦大學雙重領導的寄宿制高級中學。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延續了復旦大學的校訓,出自《論語子張》,意思是廣泛地學習,專心致志地探求真理;詳細地尋求,聯繫當前實際地思考。
  • 博學篤志:古人論述讀書治學的句子
    博學篤志:最是書香能致遠,腹有詩書氣自華。讓我們從經典名句中體會一下古人的治學智慧。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廣泛閱讀前人著作,深入體驗大自然,可以使人開闊眼界,內心充盈,創作起來便能如有神助,進入神奇的藝術境界。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發然後禁,則扦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
  •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汪星宇:用教育搭起城鄉連接的橋梁
    汪星宇,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2011級國際關係專業本科生,曾於芬蘭赫爾辛基大學交流學習一年,研究生畢業於美國紐約大學國際關係專業。2018年入選福布斯中國30歲以下精英榜,現任上海鄉村筆記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
  • 好的大學有什麼?看看校訓校風,復旦教授:社會關懷和天下關懷
    >北京師範大學:學為人師 行為世範廈門大學:自強不息 止於至善南開大學:允公允能 日新月異復旦大學: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校訓體現了一所大學的核心價值理念,想要知道在這所大學讀書的大學生到底怎麼樣,從校訓中其實就能看得出一二。
  • 中外人文交流與新型國際關係學術研討會在復旦大學舉行
    中外人文交流與新型國際關係學術研討會在復旦大學舉行 2018年12月25日 10:05 來源:復旦大學網站 作者:陶韡爍 字號 關鍵詞:復旦大學中外人文交流中心;論壇;國際問題研究院
  • 復旦大學中文系蔣凡教授、蘭州大學文學院雷恩海教授來河西學院做...
    復旦大學中文系蔣凡教授、蘭州大學文學院雷恩海教授來河西學院做學術講座  應河西學院文學院邀請,復旦大學中文系蔣凡教授,蘭州大學文學院雷恩海教授來該校做學術講座。  6月17日下午,雷恩海教授在河西學院圖書館二樓學術報告廳作了《一種隱性文學現象之考察——<文心雕龍>對韓愈的影響與傳承》的學術報告。雷教授認為,文學史上作家的通變傳承、相互影響,為歷來的研究者所重視,仁智之見紛然雜呈。正確認識這一通變傳承,關鍵在於把握作家、作品之間的內在聯繫,而非語源上的簡單比附,抑或文學主張上的公然宣示。
  • 復旦大學2019-2020學年優秀學生標兵(研究生)擬推薦名單公布!
    為進一步發揮我校先進典型的榜樣示範作用,展現我校研究生學生團結奮進、積極進取、創新思辨、篤志踐行的精神風貌,挖掘可親、可敬、可學的個人典型榜樣。研究生團工委在校黨委研究生工作部和校團委的指導下,開展2019-2020學年度復旦大學優秀學生標兵(研究生)的評選工作。
  • 弘農篤志|福建農林大學張重義教授為農學院師生做報告
    2020年11月25日上午,「弘農篤志-紹騤論壇」第三十七期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