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軍教授,山東昌樂人, 政治學博士。現為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政治學系主任,復旦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基層政權與社區治理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民政局決策諮詢專家、上海市社區發展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居(村)協會副會長等職。
劉建軍教授主要從事古代中國政治制度、比較政治制度、基層政權與社會治理、城市政治學的研究。代表性著作包括《單位中國——社會調控體系重構中的個人、組織與國家》、《中國現代政治的成長——一項對政治知識基礎的研究》、《領導學原理:科學與藝術》、《新中國根本政治制度研究》、《古代中國政治制度十六講》、《當代中國政治思潮》、《創新與修復:中國政治發展的邏輯》(合著)、《居民自治指導手冊》、《大國之治》等。
求索問道,四十而「惑」
劉建軍教授碩士、博士均畢業於復旦大學。他秉承復旦「通過歷史理解政治」、「通過社會理解政治」、「通過文化理解政治」、「通過經濟理解政治」「通過比較理解政治」等傳統,把「政治」置於更廣闊豐滿的視域中來理解。自1994年留校任教以來,他在中國古代政治、中國單位制、領導科學、基層治理等領域都有深耕,研究成果多次獲得省部級獎勵。例如,其著作《單位中國》即獲得教育部優秀人文社會科學著作二等獎和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劉老師也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資本—信息—福利時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困境與歷史局限研究」首席專家。同時,劉老師積極把前沿研究和基礎教學相結合,堅持每學期為本科生開設課程,實現「教研相長」,《領導學原理:科學與藝術》先後修訂四版,成為國內MPA課程的重要教材。劉老師始終相信政治的價值在於創造美好生活,正如「經濟」的價值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在於「經世濟民」。他非常關注中國社會的現代變遷及其後果,提出了從鄉土中國、單位中國再到社區中國的轉型軌跡,致力於構建基於中國本土經驗的知識話語體系。
不過,劉建軍教授的學術探索道路並非一帆風順,而是經歷了一段劇痛但事後看來又彌足珍貴的轉型期。2009年,與孔子所說的「四十不惑」恰恰相反,劉老師卻被一種沉重的「四十而惑」籠罩著。因為此時他感覺到自己的學術想像力已經接近枯竭,自己研究未與中國社會宏大壯麗的變革進程緊密結合,通過「閱讀書本」無法真正理解這個偉大的時代。為了把握中國最為真實的社會政治現象,劉老師毅然走出書房,通過「閱讀社會」重新激活學術想像力。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劉建軍教授作為上海市民政局局長助理掛職鍛鍊一年,這也成為其學術生命的「拐點」。紮根於日新月異的中國大地,劉老師開始了又一段未知而又奇美瑰麗的學術歷程,實現了從書齋到田野的轉型,迸發出學術生涯的「第二春」。
學在空間,知行一體
在治學方法上,劉建軍教授倡導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統一,不囿於理論框架之約束,始終要在實踐中一探究竟。劉老師推崇呂思勉先生的治學格言,即「學在空間,不在紙上」,並進一步提煉出治學之四「萬」: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知萬件事、識萬個人。讀萬卷書就是熟讀經典,行萬裡路就是深度閱讀社會,知萬件事就是熟讀歷史,識萬個人就是深度閱讀一個個精彩的生命故事。
對此,劉老師身體力行地貫徹「學在空間」的宗旨,主張沉浸式社會科學研究,依據田野事實經驗,最大程度地發揮理論想像力。過去十年,劉老師將身心置於中國人真實鮮活的生活場景之中,捕捉背後的社會流動、關係展開與結構機制。他走遍了上海上百個鎮和街道,在其他省份城市組織了大量調研,甚至也在英國、德國、印度等國家留下了聲影。在調研中,劉老師秉持「生活政治學」的理念,細緻觀察社會現象,以小見大,從點到面,抽絲剝繭,層層展開。劉老師又極為平易近人,能夠簡潔生動地把道理說透,與政府官員、基層幹部、社區骨幹以及居民街坊都能相談甚歡,在交流中增進對問題的理解,並在事後進行系統的學理升華。
「理論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常青」。立足豐富多彩的真實世界,劉老師得以提出諸多富有原創性的概念與命題,包括「有溫度的社區」、「社區風度」、「關聯主義」、 「社區社會主義」、「禮治社區」、「以法入禮」、 「業民社會」、「心靈社區」、「人文治理」等等,它們都成為解讀基層治理的重要工具。「學在空間」也貫穿於劉老師對於學生的教導。老師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將所看所思與書本知識對照,實現知與行的辯證統一。
諮政建言,志在樂民
劉建軍教授的治學並不滿足於「成一家之言」,也致力於為中國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相較於費孝通先生將自身學術追求定位於「從實求知,志在富民」,劉老師把自己的治學理念闡釋為「志在樂民」,即讓人們在富有凝聚力的關係建構中體驗一種快樂的社區公共生活。「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志在樂民」要求學者融入公共生活,將思想觀點轉化為服務國家、服務社會的實踐成果。在這方面,劉建軍教授也付出了大量努力和心血。劉老師不僅把文章寫在中國大地上,也力求使自己的學術成果反哺於中國大地。他是為中國城市普通居民進行授課的學者,也是對城市生活場域的規劃、治理進行具體指導的專家。他提出的「有溫度的社區」在全國基層廣為傳頌。他提出的「服務傳遞-關係構建-治理優化-人文滋養-發展持續」五步法已經成為指導社區建設的重要工具。劉老師主編的「城市繡花針叢書」被譽為是提供中國基層治理方法與工具的「寶典」,他主編的「社區中國與基層治理叢書」,則試圖為基層治理提供理論與範式的解讀。總之,社會科學研究脫離不了人文主義的價值關懷,而「志在樂民」則代表了劉老師對這一崇高使命的孜孜嚮往和不懈追求。
聞道先後,學無常師
劉老師崇尚「聖人無常師」的傳統,認為學生應當心懷「超越老師」的信念,不想超過老師的學生不是好學生。同時,他也認為每位師長各有所長,作為學生應當向不同老師請教學習,以收取博採眾長之功效。故而,劉老師非常鼓勵學生跨院系、跨專業選課,對於名師,即使旁聽亦能受教良多。至於劉老師本人課程,則頗有「不拘一格、張弛自如」的特徵。老師上課生動有趣,從不照本宣科,時常信步於臺上臺下,與學生交流討論,興之所至則挑選同學提問,若回答有所不足,老師更詳加解析。學生匯報PPT,劉老師亦要求其目視觀眾,以示尊重,不看材料而能全然講述主題內容。這些教學策略,目的即在於全面培養學生能力。劉老師對待寫作,也秉持一絲不苟的嚴謹精神,主張「每字每句都要寫出血來」,細緻批改學生論文,並與原文對比,以便於學生意識其不足,提高寫作水平。
劉老師經常提及的一句話是:「做事不慌不忙,做人不卑不亢」,力圖在精英意識與大眾情懷的融合中求取生命的綻放。探求學理之精奧、追尋社會之善治、發掘生命之美好,這或許是對劉建軍教授近三十年治學之路的生動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