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亞德
奔騰的拒馬河一路歡歌,流過易縣南城司鄉。河邊,大大小小的鵝卵石看似平淡無奇,默默地接受著時光的洗禮。
在距離河邊200多米遠的南城司中心小學,這些不起眼的石頭被一群孩子撿回了教室。清洗、上色、塑型、拼圖、粘貼……在老師的啟發下,圓滾滾的石頭發生了神奇的變化:這是一頭劈波斬浪的鯨魚,那是一隻憨態可掬的烏龜……孩子們盡情發揮自己的想像,在鵝卵石上描繪心中繽紛的色彩。
於金燕介紹師生們用萬餘枚大小相近的鵝卵石共同創作的樸實精美的校園立體圖。
「我們地處易縣深山區,像課本上的蠟染、板畫這些課程,材料準備起來十分困難,農村小學很難開展。記得那是我剛剛來到南城司不久,一次在河邊散步時,看著河床上形態各異的鵝卵石,我突發奇想:能不能就地取材,讓孩子們在石頭上繪畫呢?」作為南城司中心小學鵝卵石繪畫的首創者,於金燕告訴記者,「課堂上,我嘗試著在鵝卵石上作畫,孩子們頓時被吸引住了,一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我帶著熱情高漲的學生到河邊去選石頭,清洗晾乾,再拿到課堂上,讓他們根據石頭的形狀、色彩、紋理大膽想像,用畫筆給石頭繪上多彩的植物,可愛的動物。我們的第一堂鵝卵石繪畫課就是這樣開始的。」
孩子們在拒馬河畔撿拾石子。
9月1日,秋季開學第一天,記者走進易縣南城司中心小學。空曠了數月的校園被清掃一新,綻現出勃勃生機。甬道旁,色澤古樸的校園立體圖,精美大氣的一帶一路和古絲綢之路地圖,全部由師生們用鵝卵石親手拼貼而成;教學樓的走廊裡,以家鄉風情為素材的學生鵝卵石畫作,彰顯出學校別具一格的文化底色。
「從簡單到複雜,從平面到立體,從單幅作品到師生共同完成系列創作,經過10多年的探索和磨鍊,我們的鵝卵石繪畫日臻成熟,已經形成了系列。」於金燕驕傲地說,「2016年,在全省首屆旅發大會上,我們應邀為京西百渡休閒度假區南臺農家院進行文化點綴,漂亮的鵝卵石貼畫贏得了來賓交口稱讚。」
學校鵝卵石繪畫作品展室一角。
於金燕給學生講解創作要領。
作為我省首批山區特崗教師的一員,2009年,剛剛大學畢業的於金燕來到易縣南城司中心小學,擔負起學校的美術教學工作。從11年前在拒馬河畔撿拾起第一粒石子開始,小小鵝卵石便承載起於金燕對山區小學美術教育的滿腔熱情。
孩子們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於是,她頭頂烈日,去河邊撿來各具形態的鵝卵石,依據鵝卵石的不同形態,用畫筆畫樹、畫草、畫人物、畫笑臉;
於是,她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根據石頭的形狀展開聯想,把石頭想像成汽車,想像成手機,然後把心中所想描繪在石頭上;
於是,她組織開展全校鵝卵石繪畫創意比賽,把優秀作品進行展示,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熱情高漲。
從課程設計到教學實踐,從繪畫材料到粘合工藝,於金燕已經記不得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攻克過多少個創意難題。
走進學校鵝卵石畫作展室,一件件作品既可獨立成景又能連接成畫,一幅幅稚嫩卻真誠的畫作飽含童真童趣,充滿靈性與活力,仿佛訴說著山裡孩子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孩子們圍攏在「一帶一路」鵝卵石主題畫作前,了解沿線城市。
「經過多年積累沉澱,我們的師生鵝卵石繪畫作品已經形成了植物園、二十四節氣、海底世界、人生百態等多個系列。孩子們在繪畫的世界得到了快樂,提升了審美水平,鵝卵石繪畫也成為學校突出的文化特色。」於金燕告訴記者,「我們還把德育教育和學科知識融入到學生的作品創作過程中。比如,通過一帶一路主題創作,孩子們不僅了解了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還學到了相關的歷史和地理知識;通過二十四節氣系列作品創作,孩子們知悉了傳統文化和氣象知識。我們引導學生將生活中的廢舊物品與鵝卵石結合起來進行創作,讓孩子們在動手動腦的同時樹立節儉理念和環保意識。今年疫情期間,我們順利完成了《農村小學少先隊活動與學科融合的研究》課題申報工作,目前正在撰寫《少先隊活動融入鵝卵石繪畫教學探究》論文。」
紮根山區11載,於金燕先後被評為保定市「三育人」先進個人、河北省師德先進個人。2018年,她成功入選全國鄉村優秀青年教師獎勵培養計劃,並代表河北省參加了中國教育電視臺《老師,您好》節目。今年教師節,她再次榮獲河北省模範教師、保定市優秀特崗教師稱號,成為特崗教師的楷模。
「花開了,又謝了。一個個孩子走出大山,去追尋自己的夢想。我仍將駐守在這小小的校園,靜待遍野的山花盡情綻放。」於金燕在工作日誌中這樣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