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初冬,市區紅湖路小學一年級班主任葉老師,經歷了一件從教34年來「最寒心」的事。因為她被人發帖「告」了,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介入調查。
事件還原:
近日,有人在某平臺發帖稱一年級某老師打「朋友的孩子」,孩子字寫得差了、作業不會做了,直接甩鍋給家長,說這樣的孩子她沒本事教。學生有一點點做的不對的,她就揪住不放;學生一旦拖後腿,就百般羞辱,學生每天戰戰兢兢,家長也提心弔膽……「一年級的孩子,家裡都捨不得動一下,老師天天打!」
帖子一出來就炸鍋了!不少網友說:現在如此強調師德師風,還有這樣的事情?大多數網友則表示質疑:反映的情況有沒有依據?管理嚴格對學生有益處呀。
學校及教育主管部門非常重視,當即介入調查,發現事實與這個帖子完全不符。葉老師從教30多年,平時帶班嚴格,班裡確實有家長送來的戒尺,但用得很少,偶有使用也是象徵性的。她帶的班班風、學風都很好,學習、紀律、衛生等各方面表現優秀,是大家眼中的優秀班主任。
然而,兩天後,那個帖子在網上消失了。但對「首席班主任」葉老師來說,壓力依然不小。
該校數學老師方牡丹表示,她和葉老師搭班6年,覺得她非常用心。50多歲了,一個班40多個學生,管得井井有條,教室乾乾淨淨,整潔美觀,孩子的書桌、抽屜都收拾得很有條理。
此前他們一起帶的上一屆學生,各科成績和運動會、閱讀比賽成績等都是年級第一,有些方面在全區都名列前茅。「這些成績哪裡來的?嚴管厚愛!沒有葉老師的付出,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方牡丹說,教室的最後排是一張辦公桌,葉老師有時間都在教室,其他老師上課,她或聽課或改作業。葉老師自己教語文,但她不只關注自己這門課,經常跟數學、英語等任課老師溝通,哪個孩子的哪門課需要輔導一下,哪個孩子的作業情況如何,她一清二楚。需要的時候,她就與家長溝通,告知情況,讓家長配合怎麼做。「這樣做非常不容易,她是年輕老師的表率。」
同事解燕子說,葉老師相信持之以恆的毅力教育,並以身作則。這件事讓葉老師挺寒心,她甚至萌生了「換個崗位安心等退休」的想法。
有些家長們坐不住了。「這麼好的老師,千萬別換!」家委會很快自發組織開了一次家長會,上屆畢業生的家長也來「現身說法」——因為小學時養成了好習慣,孩子到初中後仍不斷進步。家長紛紛挽留葉老師。
校長王彩芳告訴記者,當時有家長想去派出所報案。葉老師勸他們「事情就到此為止吧」,說孩子在班裡,不想深究太多——她最看重的是孩子,一個都不會放棄。
記者手記
一份帖子「言之鑿鑿」,給當事老師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有老師表示,我們到底該怎麼管孩子?對孩子嚴格有錯嗎?認真負責有錯嗎?也有老師表示,這次事情也提醒他們去思考:如何更好地與家長溝通,怎樣更藝術、更有效地做好家校共育。
王校長說,學校對教師一再強調不能體罰、不能侮辱孩子,同時對不同孩子要因材施教。教育過程中,家長和老師、學校應攜手同行,彼此尊重與信任。老師不把分內工作轉嫁給家長,家長也不能當「甩手掌柜」。
如果發現有問題或矛盾,完全可以通過正常渠道反映,多溝通多理解,將孩子的健康發展放在首位,就沒有跨不過的坎。家校共育,關鍵在「共」,目標在「育」,家校雙方目標是一致的,協同育人才能達到「1+1>2」的效果。
來源:金華日報(原標題《一個網帖讓從教34年的優秀班主任「寒心」 劇情反轉後,理性看待家校共育》)
記者:葉駿;
編輯:徐健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