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爸媽這個角色是有保質期的,尤其是育兒爸媽時間更短,
感覺我家迪哥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忙得「媽媽請您靠邊兒站」了,他每天自己安排學習,自己計劃和朋友互訪,自己去球隊和大家比賽,甚至周末他會說:「我這兩天有兩個比賽,爸爸媽媽你們不要驚訝我晚上睡得太晚」
前面我們寫過「怎樣通過三個圈找到自己的原動力」,
後來又寫了一篇,其實這兩篇內容不僅是爸媽通用,孩子也適用。今天想和大家再挖掘一下,讓爸媽頭疼的「孩子的學習原動力」。
愛玩的孩子,到哪裡都不會無聊
很多媽媽抱怨我們家孩子玩心重,每天淨想著玩兒,就不好好學習,怎麼辦啊!你問一嗓,孩子多大了?她說孩子還在幼兒園!
其實孩子的幼兒園到小學生階段,會玩,就是孩子最核心的競爭力,親愛的爸媽啊,千萬不要再阻撓你那愛玩的孩子了!
記得我們家倆娃小時候,總感覺家裡怎麼收拾都是亂的,尤其客廳,一眨眼倆娃就能搬運成車禍現場,有一次一面收拾一面和外公念叨,外公說。「家裡有孩子給弄亂,說明家裡的娃有活力啊,想想看,如果倆娃每天坐沙發上不動,你這個媽媽不是該急哭了麼!」外公說的有道理,如果哪天孩子生病發燒了,他倒是真的不亂丟玩具了。
有活力的孩子,好奇心很足,看到什麼都興致勃勃,然後行動力很強,出去玩啊跑啊跳啊,每天小臉紅撲撲的,這樣的孩子由於有足夠的活動量,所以一般胃口也很好,睡眠也很好,心情也很好,這樣的娃,不僅特別好養,而且將來無論幹什麼都會很有幹勁兒!
有行動力的孩子,更容易被激勵,爸媽的正確引導會讓孩子保持旺盛的精力,不管是玩耍還是學習,他的戰鬥力都很強!
當然特別愛動的孩子,爸媽可以引導孩子多些比較安靜的活動,例如一起下棋,一起看書,一起畫畫,都能讓愛動的孩子相對安靜的展開想像力和開動腦筋,從而敦促更健康的身心發育。
哪怕一個小水坑,也能樂趣無限
把一個玩具玩出新花樣,或者把一件事一個活動可以長年累月的玩出興趣,這絕對是很需要創意的項目,也說明孩子的確從中獲益良多,不然肯定會索然無味,去找其他了。
如果家有男生,可以嘗試樂高玩具,比較安靜,比較鍛鍊動手能力,而且對創意和思考也很有幫助,孩子玩得好,還能參加比賽,從而可以多年沉浸其中,一生獲益。
當然,我個人還是更推薦,不管男生還是女生,引導孩子愛上一兩個運動,最好是團體運動,不僅強身健體,還能交到很多好朋友,例如足球,遊泳,騎馬,跳舞,或者象棋,樂器等。
兒子從四歲進入足球隊,一晃快10年了,每周他都能和球隊按時訓練,周末參加比賽,和教練,和隊友,包括外出比賽,他學到的,感受到的,包括享受到的,都太多太多了!
女兒馬背體操也快8年了,還有芭蕾課也是4歲就開始了,她每次上課都會一身汗,每次比賽或表演前都會加強鍛鍊,孩子在這個過程已經從簡單的喜歡到不自覺的去堅持,去獲得成就感了!
有個小夥伴很重要,樂趣會翻倍,創意也會翻倍
有科學實驗證明:有朋友,有團隊意識的孩子,能更順利的度過青春期,也更不容易沾惹惡習或不良嗜好!
孩子的社交能力,也是愛玩的一種體現。社交能力強,就意味著孩子的表達能力強, 而且懂得和其他孩子相處,尤其有團隊意識的孩子,玩耍和學習時都能享受更多的歸屬感和成就感,這樣的孩子不鑽牛角尖,也不會特別偏激或暴躁。
小學階段,可以鼓勵孩子參加一些團體活動,如果沒有,可以協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小俱樂部,例如我們就和迪哥一起幫他成立過「海綿子彈槍俱樂部和樂高自動販賣機俱樂部」,迪哥除了自己要玩得好,還要吸引更多的小夥伴,同時還要幫助更多的小夥伴。
當然當這些俱樂部太影響孩子的學習時,老師和家長也一起協助孩子,分清主次,並控制時間和頻次。
有朋友來訪,就是孩子們的小節日
迪哥是我們的第一個孩子,他活潑好動,陽光開朗,幽默風趣,而且很有領導力,記得他還穿著尿片時,我們就發現他是個特別有主見的孩子,而且會為了自己的目標進行鍥而不捨的努力!
例如他想要一個變形金剛的玩具,他在一周的前兩天,會每天告訴媽媽三個理由,他為什麼要買這個玩具,中間兩天他會講如果有這個變形金剛,他就可以怎麼玩怎麼玩,包括帶妹妹一起玩,等到周末了,他就不管是外出吃飯還是在外遊玩,想方設法的一直給媽媽敲邊鼓:我對變形金剛是真愛,要不接下來到聖誕節我都不要任何禮物了!
這就是孩子的原動力,當他清晰的有個計劃時,他就會喋喋不休的試圖說服爸媽以達成他的願望!
孩子的原動力會表現在方方面面,所以需要父母要有大格局,高段位,適當的引導孩子在正確的事情上發揮原動力的能量,例如好好學習,例如個人好的性格,或者綜合教養。
這就需要爸媽在做榜樣階段要有耐心和原則,例如你想孩子好好寫作業,好好運動,那么爸媽在家就不能只是打牌喝酒或者刷抖音,你最少要給孩子營造一個適合好好學習的環境,有個可以讀書的環境,爸媽不能天天窩在沙發裡,相反,必須帶孩子到戶外去運動,不然你就會成為壞榜樣,激發了孩子不好的原動力!
孩子永遠是單獨的個體,爸媽要學會放心放手
紀伯倫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生活在你觸摸不到的世界,他是你想像不到的明天,你可以是弓,而孩子是弦上的箭矢,你可以努力把自己的身體崩彎,助力孩子的箭射得更遠」
都說爸媽這個角色是有保質期的,尤其是育兒爸媽時間更短,感覺我家迪哥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忙得「媽媽請您靠邊兒站」了,他每天自己安排學習,自己計劃和朋友互訪,自己去球隊和大家比賽,甚至周末他會說:「我這兩天有兩個比賽,爸爸媽媽你們不要驚訝我晚上睡得太晚」
如果說爸媽和孩子的原動力是個總和,那么爸媽要捨得分潤,因為爸媽越強勢,越是管理各種細節,孩子的原動力就越弱!
舉個例子,迪哥要去踢球,他要準備球衣,球鞋,護膝,水杯等踢球用品,如果媽媽每次都幫他,他可能幾年也不會積極的去操心這些細節。相反,媽媽一開始就給他做好示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媽媽只負責開車接送,甚至幾點出發幾點去球場接,都需要孩子自己掌握」!
也就是媽媽如果不帶大腦,那麼孩子的大腦就會全程在線。
孩子的原動力會經常有轉移,或者有新內容出現,都很正常,爸媽只要大原則清晰,那麼很多主動權就都可以下放給孩子!
例如假期裡孩子怎麼安排每天的作息,還有他的運動量,包括他晚上幾點睡,他都可以自己做主,他愛玩的遊戲,他有多少朋友,包括現在他們愛看的動漫,選擇權都讓孩子自己掌握!
但是有大原則,我們家對兒子的要求是在學校裡成績不能低於優秀,只要老師叫家長或你的成績下滑,那麼你的遊戲時間或者其他活動內容就會受限制!
讓孩子找到原動力,是主重要的功課之一
梟帆(外號大俠):親子育兒導師,原上海電視臺資深媒體人,中德自然教育研究院副主席。德國寫畫時光創始人。定居德國養兒育女13年,已經出版創意育兒暢銷書3本,在畫畫,寫作,個人IP成長,壕媽社區等有金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