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業正面臨巨大經營壓力,「迷你小店」或成轉型新機遇

2020-12-16 騰訊網

消費升級,成本壓力提升,新零售成餐飲行業下一賽道。在種種因素的促成下,一種新的小店模式開始出現,以至阿里旗下的盒馬鮮生和蘇寧都開始有所布局。

它會給餐飲行業帶來怎樣的改變?

在蘇寧易購副總裁卞農發布「未來小店」戰略,稱今年年底將開超過5000家蘇寧小店後,外界開始將目光聚焦在「小店」模式上。

這裡的小店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街邊小面積餐廳,而是依託於平臺而生的店中小店。事實上在這之前,餐飲行業就已有一些品牌開始陸續試水小店模式。

今年年初,盒馬鮮生上海灣店出現了一條由全國知名餐飲品牌組成的迷你小吃街,避風塘小廚、西貝筱面村精品廚房、漢舍烤鴨專門店、赤坂小亭、滿記甜品express等品牌皆在其中,店鋪面積差不多都在30平米左右。

這種小店模式對餐企而言意味著什麼?是否會成為餐飲行業新的流行趨勢呢?

1小店模式興起背後:在經營壓力下順應新零售趨勢

布局店中小店模式的背後,其實一方面是形勢所迫,另一方面預示著餐飲行業的更迭。

消費升級&政策規範:餐企陷入兩難,尋求新機遇

撇開餐廳面積過大而帶來的運營管理難度不談,物價、房租、人工成本高漲已避無可避,無論體量大小,餐飲業都面臨著巨大的經營壓力(延伸閱讀:對不起!我要逃離餐飲業了!)。

而在當下,新消費群體從觀念到行為都有著天翻地覆的變化,餐飲企業想要與顧客產生互動吸引新顧客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無形中又增加了經營壓力。

此外,令不少餐飲人感到束縛的是,相關政策規定凡是在門店端有生產加工環節的,門店面積都必須在60平米以上。也因此政策,在2016年至2017年間,不管是連鎖品牌還是單店,但凡達不到60平米的小店都被拆除。

「我就是做個單品類,你讓我租個60平米以上的大店沒有必要,也不值當,而且也不好找啊。」提及店面上的限制,一烤鴨類品牌創始人這樣向紅餐(ID:hongcan18)記者抱怨。

事實上,這也是很多餐企都面臨的難題。店面面積的限制無疑提升了成本壓力,再加上選址上的難度,餐飲人陷入了兩難境地,如何可以繼續開小店又不受政策影響?這方面的訴求也成為了促成平臺小店模式興起的原因之一。

新市場趨勢:餐企嘗試接軌新零售

與此同時,新零售逐漸成為餐飲行業的必然趨勢,也是很多餐飲人眼中解決現有成本壓力並搶佔未來市場的新機遇。

為此,很多餐飲人開始嘗試接軌新零售。不少餐飲企業選擇將產品零售化,搬上電商平臺、覆蓋線下商超場所,比如霸蠻牛肉粉及大龍燚、小龍坎等火鍋品牌的自加熱火鍋,均是通過增加新零售業務線來擴大品牌盈利面,降低成本壓力。

△霸蠻牛肉粉零售產品

但對許多餐企來說,自家品類並不一定適合零售化,就好比燜鍋、快餐、燒烤等品類,要如何保證零售化後的產品品質?因此,入駐蘇寧小店、盒馬鮮生等集超市、餐飲店、菜市場於一體的新零售平臺,通過小店形式經營來接軌新零售,同時降低成本成了最佳選擇。

2平臺的小店模式與背後趨勢

為什麼說餐企入駐蘇寧小店、盒馬鮮生等新零售平臺就能跟新零售接軌,以往的小店卻不行呢?主要原因就在於蘇寧小店、盒馬鮮生等平臺本質上的「新零售」基因。

新零售究竟是什麼?據了解,新零售的核心訴求是無限接近消費者內心需求,在任何場景下都能智能化地推送消費者所需要的信息。

簡單來說就是先精準定位找到「人」,了解到需求以後,再根據既定「場景」,提供多樣化的「貨」的選擇,而不再是像以前一樣是有了貨物或是基於某個場景去尋找人。這就是新零售對「人、貨、場」的重構。

蘇寧小店、盒馬鮮生等新零售平臺為餐企提供的就是這樣的新零售場景,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集超市、餐飲店、菜市場等多種場景於一體,於此構建出一個新零售場景。

這也就意味著,餐飲成為了整個新零售平臺的一部分。按照這樣的邏輯來看,也就能理解,為什麼說餐企入駐新零售平臺開設小店可以與新零售接軌了。

不過,雖說對餐企的意義是一致的,但不同的新零售平臺在小店模式上的定位卻是各有不同。

蘇寧小店:不同店面模型有不同的餐飲服務

蘇寧小店定位於社區O2O生鮮便利店,服務家庭用戶,提供生活必須品是其重點發展方向。基於此,在蘇寧小店內,除了類似便利店中的一些生活常規用品,果蔬生鮮及煎餅、關東煮、包子等小吃鮮食是蘇寧小店未來的重點項目和特色。

其中,在小吃鮮食方面,今年3月以來蘇寧小店先後引進了京五爺煎餅、一屜鄉包子等品牌,其後又加入了主打臺灣風味炸雞產品的皇家雞排。

△顧客在購買小吃產品

皇家雞排創始人歐陽德一介紹稱,在具體的合作形式上,蘇寧小店平臺提供人工和店面,而合作餐企輸出品牌,提供產品、管理及督導。當然,平臺雖不像店中店模式那般涉及到店租的費用,但會收取一些入場費及20%的盈利流水。

對此,歐陽德一表示,雖然入駐便利店不像以前自己的單店一天有三四千盈利,但可以省去房租、人工成本,「即便我今天不賣產品,也沒有房租、人工成本的耗損,減少了我的風險。」

此外,在蘇寧小店目前已建成的社區店、CBD店、高客流店等3種店面模型裡,餐飲也均有不同的適配範圍。

△社區店型

社區店面模型,面積在80~250㎡,主要提供的就是上述便利店常規用品及果蔬生鮮、小吃鮮食等;

△CBD店

CBD店偏向商務寫字樓場景,面積在60~120㎡,主要面向白領客群,滿足他們的輕餐飲需求,像便當、壽司、烘焙品、下午茶型產品是其銷售重點;

高客流店面,即在交通樞紐、學校、醫院、旅遊景點等人群流動性大的場景裡開設的店面,店面面積大概在20~80㎡,以休閒快食類為主。

盒馬鮮生:餐飲是流量中心和加工中心

與蘇寧小店不同的是,盒馬鮮生本身就是圍繞吃這個場景來定位,構建商品品類。滿足目標顧客所有吃的需求,提供所有吃的產品和吃的一站式服務是盒馬鮮生的核心目標。

△顧客在盒馬鮮生就餐

而且盒馬鮮生與餐飲的牽扯更為深入,盒馬鮮生CEO侯毅此前就說過:「餐飲不單單是我們的體驗中心,更是流量中心,帶來了消費者的黏性。」

消費者會發現,在盒馬鮮生有著大量的半成品和成品以及許多加熱就能吃的準成品,而這類需求的實現都是通過餐飲來促成的。在侯毅看來,餐飲就是盒馬鮮生裡面的加工中心。

△入駐盒馬鮮生的餐飲商戶

而盒馬鮮生上海灣店打造的迷你小吃街,則是盒馬鮮生在餐飲上的一次新的嘗試,也被稱作「大牌小店」。每家餐飲品牌的小店均有20~30平方米大小,每個檔口有個門面和小廚房,餐企可以在這裡進行加工作業,賣的也是一人份的套餐和小份點心。

「盒馬鮮生與品牌方共同研究菜單、產品結構和價格體系,拓展了適合多場景消費的產品,尤其是半成品和淨菜,為餐飲品牌開闢了新銷售渠道,消費者既可以到店吃,也可以線上買,還可以回家做。」

據悉,「大牌小店」讓不少餐飲品牌的線上佔比達到了50%以上,餐飲檔口的坪效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3與平臺合作或成為一種新趨勢

餐企眼下所處市場環境趨於嚴謹、規範,同時面臨日新月異的消費需求,洗牌的局面在所難免,往外延伸嘗試不同的經營方式是必然的選擇。

於是,我們很明顯地看到一種新的趨勢在隱隱浮現,即與平臺合作很有可能成為未來較長一段時間裡餐企的另一經營手法。

其實,這種方式在餐飲市場按說已經有較長的發展階段。從類似大食代這種美食城、到去年底開始大火的共享廚房、再到今年初風聲漸長的零售平臺。這三類平臺乍看之下其實有很大的區別,但它們的共同特徵在於跟餐企的合作方式都可以歸為「店中店」模式。基於此,我們可以看到層層遞進的一些變化。

大食代那類的美食城,是簡單地為餐企提供場地,好的地理位置是主要的服務;

共享廚房階段,餐企只需拎包入住,前期門店裝修到後期經營管理均由平臺方負責,這是共享廚房最大的特色;

現在蘇寧小店、盒馬鮮生等零售平臺最大的特別之處則在於,除了同樣有前兩者在場所、人工、產品上的一些深度合作外,更多的是基於平臺本身的零售特性,幫助餐企與新零售接軌,向新零售轉型。

至此,相信也有不少餐飲人感知到越來越多的餐企選擇加入平臺。但對於更多的餐飲人來說,還是要明確的是,所有的戰略合作、發展必須基於自身的品牌而定,切忌跟風。而這種平臺小店模式究竟會不會真的成為一種趨勢,不妨拭目以待。

相關焦點

  • 金錢豹轉型逆勢押寶商務市場 經營壓力不容小覷
    曾為京城餐飲業帶來「大規模國際複合式自助餐」概念的金錢豹,如今也開始了自身的轉型之路。其首家新品牌餐廳「至尊金錢豹」於本月18日正式開門營業,新品牌採取的是單點自助模式。對於金錢豹來說,新品牌的建立旨在重新找回有所流失的商務客群。不過,中高端的定位以及不小的經營壓力,使這場被稱為「豹變」的轉型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 技能培訓、放眼大灣區……疫情下的香港餐飲業尋求新機遇
    面對持續蔓延的疫情,香港特區政府逐步收緊防疫措施,這對香港餐飲業帶來一定影響。目前,香港的餐飲業界正積極通過技能培訓、轉型升級等方式,不斷地融入大灣區,尋求新的發展機遇。日前,兩年一度的全港青年廚師中餐烹飪比賽在香港舉行。
  • 抓穩新機遇 匯聚新動能——我國經濟社會復甦勢頭強勁
    新華社北京6月3日電題:抓穩新機遇 匯聚新動能——我國經濟社會復甦勢頭強勁新華社記者高亢、鬱瓊源、劉夏村在我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的同時,在中央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下,全國生產活動也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加速恢復,經濟社會復甦勢頭強勁、向好態勢明顯。
  • 地攤經濟火熱 縣鎮小店小鋪轉型正當時
    作為零售行業最微小的業態,地攤經濟、小店經濟的特點首先是接地氣,能方便快捷滿足居民日常生活之需,有效促進消費。其次是門檻低,最少幾百塊錢就能幹,可為居民提供大量就業崗位。但是由於縣鎮夫妻小店設施陳舊,營銷手段單一,數位化轉型滯後,也面臨著需要扶持和轉型的局面。
  • 餐飲業數位化服務率不足10% 京滬力推線下小店「上雲用數賦智」
    2020年4月,發改委、網信辦印發《關於推進「上雲用數賦智」行動 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強調要加快完善數字基礎設施,推進企業級數字基礎設施開放,為中小微企業數位化轉型賦能。在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下,數位化正在賦能更多細分領域。此前,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67.6%被調研的企業表示,疫後將籌劃提升供應鏈或企業數位化轉型。
  • 單點爆破——單品餐飲業的發展前景分析
    日韓餐飲業的一大特點就是只專一做一種招牌菜,如日本的拉麵館、壽司店,韓國的參雞湯店等。目前中國的單品餐飲業雖然只是在起步階段,但已經有了許多成功的案例。單品店的興起似乎已經成為了餐飲業發展的一大趨勢。然而,作為新興產業,單品店的發展仍然面臨著許多苦難與挑戰。那麼廣大的單品餐飲企業應該如何才能抓住機遇,勇立潮頭呢?
  • 華品出海為企業轉型跨境電商帶來新機遇
    在創立以來對接電商平臺超過30個,服務企業轉型2000多家,覆蓋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結合自身優勢,整合多方資源,幫助更多企業走出國門。疫情期間,在各行各業都受到了極大影響的情況下,跨境電商行業反而釋放出了巨大潛力。
  • 餐飲業堅守與涅槃 10月份重回正增長
    原標題:【從300個瞬間看2020】餐飲業:堅守與涅槃  編者按:30個垂直產業,各自用「10件大事」講述自己的故事,凝練成300個跌宕起伏的瞬間,記錄新舊產業的變革與資本市場的選擇,記錄行業的悲喜交集、絕地逢生、柳暗花明。這是中國產業生命力的真實寫照,見證了中國經濟在大考之下,每一次細微的驚人一躍。
  • 大潤發、永輝等十大超市目前面臨哪些經營風險?
    聯商網消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除了獲取收益以外,同時也要承擔一定的風險。除了宏觀經濟、市場競爭等大的經營環境影響外,企業自身又要面臨諸多經營風險。對於零售商而言,諸如新店培育、跨區域經營、新業務拓展、戰略轉型等經營問題,大潤發,永輝們都有各自的「焦慮」。
  • 餐飲業轉型「新零售」:一車一店一人「新外賣」模式
    北京2020年高考語文考試出現「疫情」相關考題,「微寫作」三選一有一道題目:「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快遞小哥寫一首小詩或抒情性文字。」快遞小哥成企業產品銷售的特殊渠道 疫情期間,除了超市、藥店、醫院,各行業幾乎都處於停業狀態。快遞小哥送餐、送藥、送菜、送日用品,滿足消費者對於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成為疫情期間企業「外送」的唯一渠道。
  • 餐飲業全面減塑正推進,可降解餐盒原料面臨短缺……
    [餐有料] 餐飲人身邊有溫度的媒體 第357期 2020年7月3日 | 農曆五月十三 | 星期五 01 餐飲業全面減塑正推進,可降解餐盒原料面臨短缺
  • 小店不小、大有所為,中小零售數位化轉型新方向
    2020年,「數位化」已經成為經濟「逆勢生長」的代名詞之一,在全行業都在討論「數位化建設帶來的新實踐、新趨勢、新場景」的同時,「產業端數位化轉型」也逐漸成為行業必修課。而對於那些依然走著傳統零售的老路、高度依賴線下銷售的中小零售企業而言,如何加速數位化轉型發展,已經成為最重要的生存課題。
  • 健身房面臨轉型需求,網際網路、智能化或是未來發展方向
    據相關數據顯示,中國健身產業目前約700億規模,4425萬會員,健身產業發展空間巨大。在全民健身國家戰略領航、健身市場持續增長、實力資本火熱助推的態勢下,健身創業迎來最好的時代。 洪泰基金創始人、洪泰資本控股董事長盛希泰從宏觀角度解讀當前國內創業所面臨的機遇。
  • 響應商務部號召,蘇寧小店主導商品突出便利性
    便利店正成為用戶日常消費不可缺少的一環,但伴隨運營成本的快速上升,房租、水電和人工成本的增長也成為目前運營的主要難點。面對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市場環境,確認新時代便利店的發展方向迫在眉睫。蘇寧小店先行,成為行業橋頭堡近期,商務部對便利店行業做出了如下指示:要準確把握新時期便利店發展的方向。當前,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的應用影響巨大,便利店也要與現代技術深度結合,創新發展模式,實現數位化、智能化發展,推動轉型升級,提高經營效率與服務水平。
  • 小店「上網」生意旺(網上中國)
    小店「自救」的突破口一段時間以來,許多消費者發現身邊的小店正發生變化:樓下的理髮店開始直播了,路邊擼串兒也能用上消費券了,越來越多的小餐館、水果店能「送貨上門」了……小店的數位化轉型,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便利,也成為小店「自救」的突破口。
  • 機遇與挑戰 氧化鋁電解鋁面臨新一輪的轉型與升級
    當前,在國家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國內環保政策日趨嚴厲的背景下,中國輕金屬產業正面臨著新一輪結構調整,整個產業發展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並存。通過技術進步和創新發展進行綠色環保、提質降本、節能增效、安全、智能高效,是我國輕金屬產業轉型升級、提升整體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 大店失寵小店吃香
    迫於生計,河北省餐飲業紛紛轉型,而大眾化餐飲由於剛性需求增長穩定,更因其經濟實惠、方便快捷,正被商家看好,走大眾化路線、打親民牌成為餐飲企業不二的選擇。     石家莊的萬達、萬象天成、蘇寧生活廣場也都開闢了特色小餐廳,這些別具風格的小餐廳成了來購物的消費者聚餐的好地方。     據了解,眼下四面開花的小餐飲店中的大多數門店其實是部分中高端飯店轉型的產物。
  • 逆境之中 餐飲業尋求自救突圍
    中國日報福州3月12日電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門店關閉、全面禁止堂食,福州市餐飲業一度按下「暫停鍵」。日前,《福州市餐飲企業復工防控工作指引》發布,符合條件的餐飲企業可開放堂食服務。這場戰「疫」,正倒逼福州各類餐飲企業開啟一場自救突圍或轉型之路,以期渡過難關。
  • 小城成「淘金」熱土 小店規劃師年薪平均20萬
    小城成「淘金」熱土 小店規劃師年薪平均20萬 在熱到發燙的 8 月武漢街頭, 95 後姑娘王靜每天都要跑上 10 多個小時,拜訪 100 家店。王靜是一名小店數字規劃師,負責幫街頭小店完成小程序搭建、發電子優惠券、連接外賣平臺、開通線上貸款等數位化服務。
  • 中國烹飪協會會長姜俊賢:餐飲業的產業革命,風險與挑戰並存
    反映到餐飲市場也面臨著巨大的下行壓力。因此,繼續深化改革,加快轉型升級,創新經營方式,克服餐飲行業面臨的「四高一低」,成為當前餐飲行業的主旋律和新課題。這次會議給了我一個題目,要講一講餐飲行業的十大趨勢。我想了想可能要捋起來十個也捋不過來,我用三個題目為代表,講一講中國餐飲行業的新時代、新餐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