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確診1例腺鼠疫病例,隨後該市發布鼠疫防控Ⅲ級預警。鼠疫通過什麼傳播?有何臨床症狀?我們該如何預防?
鼠疫防控Ⅲ級預警
7月5日傍晚,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衛健委發布烏拉特中旗鼠疫疫情Ⅲ級預警通告,宣布自7月5日起進入預警期,一直持續到2020年底。
此前一天,烏拉特中旗人民醫院報告了1例疑似腺鼠疫病例,7月5日晚,該疑似病例被確診,通告顯示該病例發病前曾在鼠疫疫源區內活動。
內蒙古疾控中心主任王文瑞日前對2020年全區鼠疫疫情進行分析研判認為:長爪沙鼠疫源地疫源性將長期存在,偶發人間病例風險依然存在,人與人傳播鼠疫風險依然存在,遠距離傳播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
鼠疫的特點及症狀
鼠疫為自然疫源性傳染病,主要在嚙齒類動物間流行,鼠、旱獺等為鼠疫耶爾森菌的自然宿主。鼠疫潛伏期一般為1至6天,個別病例可達8至9天。
旱獺
日常生產生活中,鼠疫的主要傳播途徑包括:跳蚤叮咬鼠疫患者或感染鼠疫的動物後,再叮咬人,可致人感染疫情;人們在捕獵、宰殺、處理感染鼠疫的動物時,鼠疫菌可通過人們皮膚上的傷口(包括非常細小的傷口)進入人體,致人感染;肺鼠疫患者或動物通過呼吸、咳嗽將鼠疫菌排入周圍空氣中,導致肺鼠疫傳播。
人類對鼠疫沒有天然免疫力,捕獵、剝食處理、攜帶疫源動物,及在疫源地接觸病死疫源動物等行為,可增加感染鼠疫的風險。
臨床表現為高熱、淋巴結腫大疼痛、咳嗽、咳痰、呼吸困難、出血,以及其他嚴重毒血症狀。
對此不必過於恐慌
中華預防醫學會媒介生物學及控制分會名譽主任委員汪誠信表示,人類歷史上一共經歷了3次鼠疫大流行。目前,我國鼠疫病例已非常少見,但並未絕跡,只在2009年出現12例,此後10年,每年僅有幾個病例,甚至沒有。根據國家衛健委的消息,2019年全國鼠疫報告發病5例,死亡1人。
汪誠信表示,從疫情防控水平來看,現今中國針對傳染病的反應十分迅速,一旦發現疫情,會立即採取措施。再加上醫療水平的發展,針對鼠疫的防治已有了很好的藥物,大家對此不必過於恐慌。
對於個人如何防護,專家提醒嚴格落實鼠疫防控「三不三報」的要求。
「三不」:不私自捕獵疫源動物、不剝食疫源動物、不私自攜帶疫源動物及其產品出疫區。
「三報」:發現病(死)旱獺及其他動物要報告、發現疑似鼠疫病人要報告、發現不明原因的高熱病人和急死病人要報告。若懷疑自己與病例有過接觸可向當地疾控部門主動申報,取得專業指導,一旦出現發熱、咳嗽、淋巴結疼痛、咯血或出血等症狀時應及時就醫。
來源:中國青年網、中國經濟網
編輯 、責編 | 康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