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以來,地處北疆的內蒙古已累計出現2例鼠疫死亡病例。
新聞回顧:
8月2日內蒙古包頭市達茂旗石寶鎮溫都不令村委蘇吉新村發生一死亡病例,經內蒙古、包頭市兩級疾控中心核酸檢測、基因測序檢測及流行病學調查,判定死者死於腸型鼠疫;
8月6日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沙德格蘇木畢克梯嘎查,一患者因多臟器衰竭搶救無效死亡,經專家組會診,判斷死者死於腺鼠疫。
根據內蒙古鼠疫防控相關要求,兩地第一時間發布鼠疫Ⅲ級預警,預警時間持續到2020年年底,同時對42名(達茂旗35名,烏拉特前旗7名)密切接觸者實施集中隔離醫學觀察,並對死者居住地及其周邊實行封鎖隔離、全面消殺和滅蚤滅鼠等工作。
截至目前,所有密切接觸者和周邊居民無發熱等異常症狀,鼠疫核酸檢測結果全部為陰性。
事件進展:
鑑於當前鼠疫疫情防控形勢,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發布鼠疫防控線索獎勵公告。即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 各級醫療機構(包括個體診所、藥店)、首診醫生、群眾發現發熱病人、急死病人和來自疫源地(疫區)的疑似鼠疫病人,或接觸過自斃鼠及患病野兔、旱獺、狐狸等野生動物,並伴有咽痛、發熱、淋巴結腫大等症狀者,要及時向疾控中心和醫院報告。醫療機構報告疑似鼠疫病人經核實確診的,獎勵20萬元;首診醫生報告疑似鼠疫病人經核實確診的,獎勵5萬元;群眾報告疑似鼠疫病人,經核實確診的,獎勵1萬元。
報告電話:0478—5912787,0478—5912457。
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耶爾森菌感染引起的烈性傳染病,是我國法定傳染病中的甲類傳染病,在法定傳染病中位居第一位。鼠疫主要在嚙齒類動物間流行,鼠、旱獺等是鼠疫耶爾森菌的自然宿主,鼠蚤為傳播媒介。
鼠疫的流行歷史回顧:
鼠疫是古老的傳染病,曾經在人類歷史上出現三次大流行。
第一次鼠疫大流行查士丁尼大鼠疫於6世紀中葉開始至8世紀消失,在歐亞奪取上億條生命。
第二次鼠疫大流行從14世紀中葉開始,前後300年。歐洲大陸喪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從19世紀下半葉從雲南、孟買開始,最後匯聚於北滿(偽滿洲國),爆發。其後有山西鼠疫,東北第二次鼠疫,以及歐亞非其它地區的鼠疫,直到20世紀30年代以後才銷聲匿跡,全球先後死於鼠疫者達數千萬。
我國是深受鼠疫影響的國家之一。新中國成立後,鼠疫得到有效控制。但由於我國多個省區仍存在不同種類的鼠疫疫源地,近年來一直有散發病例發生。
鼠疫的特點:
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
特別是敗血性鼠疫和肺鼠疫,如果不加治療,病死率為30%——100%,鼠疫潛伏期短們一般為1——6天,個別病例能達到8——9天。
鼠疫的傳播:
傳染源:鼠類和嚙齒類動物,其中褐家鼠和黃胸鼠是主要傳染源。野狐、野狼、野貓、野兔、駱駝和羊也可能是傳染源。病人是肺型鼠疫的傳染源。
傳播途徑:
1.鼠蚤叮咬傳播
鼠蚤叮咬是主要的傳播途徑,可將病原體(鼠疫耶爾森菌)傳播給人,形成「齧齒動物→蚤→人」的傳播方式。
2.呼吸道感染
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帶有大量的鼠疫耶爾森菌,可經飛沫形成人際傳播,並可造成人間鼠疫的大流行。
3.經皮膚傳播
健康人破損的皮膚黏膜與病人的膿血、痰液或患病動物的皮肉、血液接觸發生感染。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野外工作者、與旱獺密切接觸者或剝食者、牧民是高危人群。鼠疫感染後可獲得持久免疫力,預防接種可獲得一定免疫力。
感染鼠疫的臨床表現:
根據臨床表現和發病特點,可將鼠疫分為腺鼠疫、肺鼠疫、膿毒血症型鼠疫和其他類型鼠疫。
腺鼠疫:
高熱畏寒,伴噁心嘔吐,頭痛及四肢痛,顏面潮紅,結膜充血,皮膚黏膜出血點等,多表現為腹股溝、腋下和頸部淋巴結腫大且發展迅速,一周後淋巴結很快化膿潰破。
肺鼠疫:
起病急,畏寒高熱,頭痛,胸痛,呼吸急促,嘴唇發紫,咳嗽和黏膜或血性泡沫痰,常因心力衰竭,出血休克而死亡
敗血症鼠疫:
高熱寒戰,神志不清昏迷,進而發生感染性休克,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及廣泛皮膚出血和壞死
鼠疫如何預防:
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儘量避免去疫區、疫點,若出現發熱、咳嗽等相關症狀時要及時到指定醫療機構就診;
嚴格按照鼠疫防控「三不三報」的要求,外出旅遊時儘量減少和野生動物接觸,不私自捕獵疫源動物、不剝食疫源動物、不私自攜帶疫源動物及其產品出疫區;發現病(死)旱獺及其他動物要報告、發現疑似鼠疫病人要報告、發現不明原因的高熱病人和急死病人要報告。同時做好防蚤叮咬措施,避免被蚤叮咬。野外工作人員,要提高鼠疫防範意識,加強個人防護措施。
廣大公眾要理性認識、科學應對鼠疫疫情,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
【來源:新華網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